扬剧动态 演出安排 站内新闻 文化新闻 戏剧新闻 其他新闻 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 戏迷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合作 专题文章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扬剧动态 > 扬剧动态 >

喜爱扬剧的热心人

时间:2012-05-17 20:33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喜爱扬剧的热心人
 
 
  茅师傅在抄录金运贵相关资料 肖方元 摄
  茅师傅觅得的金运贵手迹 肖方元 摄
 

  本报记者 肖方元

  他,是一名普通保安,但其人生中最大的爱好却是埋首万卷书中,淘得一分真知;踏上单车,走街串巷,寻求一分真实。一次偶然的机缘,他觅得了扬剧“金派”创始人金运贵的部分亲笔手稿,自此他开始四处走访、搜寻这位扬剧名伶在镇江的戏剧人生,整理其相关资料,为保护和传承扬剧文化尽着自己的绵力。

  中年再续幼时扬剧缘

  在镇江南山公安分局某派出所工作的茅福顺,是个书迷,也是个戏迷,尤其喜爱扬剧。在他年纪还小,住在镇江老城区的时候,对房门有个爱听戏的老太太,经常给他讲戏。受她的影响,茅师傅接触到了不少戏剧,也渐渐地对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在那时,电视机还没有出现,人们靠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听听广播,听听戏,就算最好的娱乐生活了。我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听戏,当时年龄还很小,只知道这戏唱得好,却对唱戏的人没什么认识,更不知道金运贵是谁。”

  之后的年月里,随着知识的积累,他对扬剧表演艺术家金运贵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但直到一次偶然的机遇,他才从金运贵的部分亲笔手稿中,真正一窥其背后的悲惨命运。

  因为喜欢看书,2010年,茅师傅在淘书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不知因何原因而流失出来的金运贵的部分宝贵手稿,以及在那个年代的其他相关资料。惊喜之下,他速速把这些材料一一通读,从那些真实的文字中,他感受到了一代扬剧名伶的悲与苦。读罢,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上海从艺27年后来到镇江的金运贵,当时那段近18年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为何戏外也总是男装打扮?她的手稿,这样珍贵的资料又怎么流失出来的?抱着不断冒出的疑问,茅师傅有了想要进一步去探求金运贵演艺之路的愿望,他说:“越到以后,知道这些珍贵资料、了解相关线索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材料一旦遗失,是扬剧文化非常大的损失。所以,我就想到去搜集、发掘金运贵的相关资料,为保护扬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点力。”

  寻找图文背后的故事

  有了搜集、调查资料的想法,茅师傅立即付诸行动。2010年,他开始做金运贵的资料笔记,包括图片、书册、文字说明、音像品等都进行了收集,并归纳整理,试图通过资料的各个方面来推敲,还原出文字所未能直接反映出的信息,还原当时的背景全貌。

  “凡是与金运贵沾边的任何人或事,我都尽可能地去查找了解。”茅师傅说,经过详细的调查,他以刘仆写的《金运贵年谱》等资料为基础,重新整理出其镇江年谱,时间、地点、具体事件等内容要素也都进行了详细补充。如原有年谱中只简略地提到“1952年金运贵从上海到镇江,加入金星扬剧团演出”,茅师傅在自己整理的年谱上补充道:“1952年10月,金运贵由上海到镇江,加入金星扬剧团(1955年改名为镇江扬剧团),并在中山桥旁的国民电影院首演自编自导、控诉封建礼教的《三打节妇碑》。”

  在他装订好的图片册上,几乎大部分的照片,他都清楚地注明了时间、地点,按顺序标明照片中的人名。为了确保这些资料的准确性,他利用业余时间一一走访相关人士反复了解、确认。图册中有一张1968年金运贵在驸马庄的合照,由于背景模糊,建筑部分照到的并不多,茅师傅特地去找了当地人核实地点的准确性,直到辨析出合照背景上的建筑出处。茅师傅笑说:“这些文字、图片的背后,潜藏着许多内容,想查找这些就要像破案一样,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在搜集线索的一年多内,他写满了四本笔记。虽然有了不少收获,但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吃过几个“闭门羹”,“没人介绍的情况下就贸然登门拜访,别人对我又不了解,遇到拒绝的情况也很正常”,对此,他并没有气馁,两次惊喜的拜访也让他坚定了继续下去的信心:为了确认一张合照上的具体人物,经过几番联系,茅师傅找到了曾与金运贵配戏的扬剧演员陈金珠的妹妹汤女士,希望她能帮忙辨识出来。听闻他到访的目的,汤女士很感兴趣,也表示支持,并向他讲述了金运贵在上海、镇江生活的一些往事。当她接过茅师傅整理的材料时,看着画面上熟悉的人物,她感慨不已,指着合照上的金运贵连声说:“是她,是她!”

  在逐一寻访金运贵当年在镇江工作生活的相关场所时,茅师傅发现有些旧居因拆迁等原因而不在了,有些房子虽在,当年的房主却换了人,也有部分老房子尚在,房主未换。通过查找资料,他了解到1954年金运贵曾居住在镇江的板壁巷。当年的门牌现在有没有换掉?为了寻找这个答案,茅师傅前去板壁巷探寻,结果令他惊喜的是,竟在那里找到了一位金运贵在镇江生活的见证人——一位姓许的老太太,因为金运贵当年就住在她的家里。“许老太太,是苏州人,80多岁了,在镇江住了有60多年。我一听她姓许,就试探着问‘你是不是叫许云官?’老太太很惊讶,说‘是呀,你怎么知道?’我就告诉她,在我搜集的金运贵1969写的手稿中,有提到她的名字。她一听非常感动,说没想到金运贵还记得她,写在了信中。”约半个月后,茅师傅又将自己收集的一些材料带给许老太太看,回忆起当年的种种场景,她不禁惋惜道:“金运贵是个好人,可惜死得太早了。”

  筹建金运贵纪念馆的倡议

  “镇江是扬剧艺术的发源地之一,金运贵是镇江人的骄傲,被戏迷们所爱。”茅师傅认为,自己作为镇江的一个普通市民,有热情也有责任为镇江的文化建设、扬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作一番贡献。踏访过金运贵镇江的故居,在不断寻找其相关线索的过程中,他更加意识到了保护扬剧文化的重要。为此,他提出了拟建扬剧博物馆暨金运贵纪念馆的一些建议。

  他表示,建扬剧博物馆暨金运贵纪念馆,两者融为一体,是对表演艺术家金运贵最好的纪念,能提升博物馆的含金量,同时也是对扬剧文化的一种保护与传承。“如今,筱荣贵、张宝祯等老一辈扬剧艺术人尚健在,更有姚恭林金桂芬等弟子活跃在舞台,可以提供大量的扬剧资料与实物。而通过民间征集与寻找,也可以找到与金运贵有关的资料,包括实物、照片、节目单、说明书、剧本、宣传资料、书刊、广告、报纸、手迹、磁带、VCD等。”

  茅师傅认为,金运贵后半生是在镇江城外度过的,并终老于此,生产巷、大龙王巷、伯先路等地曾是她居住过的地方,现在有些旧居仍在,整修金运贵旧居,筹建其纪念馆也合情合理。他提出:“镇江城外大西路是以前扬剧演出较频繁的场所,如过去的迎江剧场、解放剧场、今日的三元巷剧场,在伯先路或大西路某一处建纪念馆,可以融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化风景点。”他表示,筹建金运贵纪念馆不仅能保护名人故居,还可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增添一处人文景点。当人们驻足名人旧居,流连于戏曲带来的艺术魅力,更加能彰显镇江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茅师傅建议,如果可以建成扬剧博物馆暨金运贵纪念馆,应免费开放,由专人管理,“这样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扬剧文化,学习、研究、交流,将扬剧的传承点设在这里,为古城镇江留住文脉,让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茅师傅说,如果镇江能建成这样的纪念馆,他愿意义务当讲解员,为广大戏迷、参观者讲解扬剧文化,“我愿做一个金运贵故居的‘守门人’。”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3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