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政成表演艺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孙蓓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李政成是首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艺术座谈会的艺术家。李政成是戏曲领军人才,扬剧是江苏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政成在扬剧表演艺术上深耕细作,塑造了众多精彩角色,他把扬剧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此外,他还培养了很多扬剧人才,为江苏戏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次在运博会的演出上,下着雨,我还看到他在舞台上排练,非常敬业。前段时间,在高邮的一场演出,李政成带着他所有的学生一起登台,体现了艺术家的传承,我在台下非常感动。
王洪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我是扬剧爱好者,我对李政成有三个感受,一个是传承,我从小接触到的扬剧艺术家,是李政成的母亲李开敏。李政成出身于梨园世家,他和爱人都是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在传承基础上进行了发扬,推动了整个扬剧的发展;一个是出彩,作为地方剧种的演员,李政成获得“梅花奖”是不容易的。他塑造了很多精彩的角色,在舞台上大放光芒,他已经成为扬州文艺的一张名片;一个是创新,李政成表演的扬剧更贴近当下,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时代在发展,创新的扬剧让我们看到了活力,这是生活和未来所需要的。
王馗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李政成的扬剧总是带来惊喜,在中国戏剧的众多中年表演艺术家中,李政成的表演是别具风格的。举办这场座谈会,是看到扬剧在中国戏剧的格局中不断出现,这和李政成这位领军人物是分不开的。
王安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我看过李政成早年的《县长与老板》,现在看了《郑板桥》。扬剧不算大剧种,却有全国影响力。从小,我就听说过扬剧的《鸿雁传书》《百岁挂帅》等,剧种的发展要依仗优秀的代表性艺术家,李政成无疑承担了这样的历史重任。李政成在《郑板桥》中的表演很有特色,塑造了有血有肉又很可爱的人物形象,把历史人物活化了。这部《郑板桥》,也为扬州美景美食做了最好的推介。
周育德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教授
李政成是很幸运的,他是从扬州走出来的艺术家。扬州是了不得的城市,过去是大运河上最重要的码头之一,人文荟萃,徽班进京也是从扬州出发的。扬州有很多可爱的文化,扬剧是最扬州的戏曲,李政成是领军人物。他在舞台上演任何角色,都是得体从容的。这样的艺术家成功的原因是很多的,李政成从小的武戏功底扎实,有好嗓子,向很多好的老师学习,不断学习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原因。李政成是学者型的演员,他比较理性,任何行动都是有规范的,带领着扬剧向“雅化”的道路不断前进。
赵景勃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这两天看的戏让人感到很兴奋,李政成这些年带到北京来的戏都很精彩。他的成就不仅限于扬剧,他有着多剧种的滋养,正是因为海纳百川,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力。戏剧要发展,就要探索,就要考虑戏剧的功能性。在《郑板桥》中,不仅有戏剧,还有舞蹈,多情境的舞蹈共同塑造出立体的“郑板桥”,这是很成功的实验。
季国平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一段时间,25年的时间也见证了李政成从“扬剧王子”到新时代戏剧领军人物的过程。我还记得2003年,李政成在北京演出《史可法》时的模样。李政成除了演一些历史剧,我对他的现代小戏《夫妻哨》也很有印象,这是现代小戏创作的成功典范,生动诠释了当代英雄的故事。李政成对于现代戏剧的贡献有三点:全面、升华、弘扬。
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在《六道图》中,李政成表演昆剧的末角,还和石小梅配戏,淋漓表现出人性的欲望,在如今昆剧的演员中,也很少有这样的好演员。再说《郑板桥》,这部剧就是中国戏剧的标高,这部剧其实也是扬州的画卷,是“全扬席”,再现了《扬州画舫录》的繁华。中国戏剧出人出戏走正道,李政成这条路走得很对。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赓续华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
我已经看过几遍《郑板桥》了,好戏就是要多看,李政成现在已经是“大角”了。他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江苏肥沃的艺术土壤。特别成名的戏剧演员,往往都出生于梨园世家,父母给了李政成充足的艺术基因。李政成表演最佳的表现是火候好,这需要大量的舞台表演总结的。李政成的声音太干净了,举手投足有韵味,这些都是小时候的幼功,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现了艺术家的传承,我在台下非常感动。
汪人元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
李政成被称为“扬剧王子”,他是极大拓展了艺术边界的艺术家,他的拓展幅度很大,也拓展了扬剧的艺术边界,实现了艺术的表演者、管理者、传承者的结合。李政成用歌唱艺术打破了扬剧唱腔的百年规制,他把《板桥道情》唱到了戏剧界和声乐界都无出其右的地步。他的演唱具有时代气息,是戏曲演唱的最高境界,打破了扬剧“女腔强于男腔”的百年传统。李政成刻苦钻研,广博研习,学会了很多其他剧种的优点。李政成的唱腔很好,而他的武戏也很了不得,他的功夫绝不输于同时期的京昆演员,是文武双全的演员。李政成是幸运的,他的身边云集了一批中国戏剧的高等次人才,共同缔造了扬剧的当代传奇。
张弘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编剧
每个人都对表演的最高境界有不同的判断,演员最好的状态就是“得体”,演员在舞台上要从容,这是内心有底的表现。李政成在舞台上的表演,情感和理性都达到了一种平衡。在《衣冠风流》中,李政成表演出洒脱沉稳;在《不破之城》中,是儒雅阳光的模样;在《郑板桥》里,李政成抵达平实的状态,这是一位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石小梅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表演艺术家
我和李政成在《六道图》中有了近距离的合作,他很亲切。李政成在舞台上的成就,一点也不奇怪,他在舞台上没有“炫”,他的唱非常文雅,发自内心。我和他排戏时,他会主动学习昆剧的发声方式,这是艺术大家才能做到的。和他唱对手戏,需要付出全身的精力。他站在我身边,我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在舞台上,我们就能形成一种默契,他时刻都在照应着我。
叶金援 北京京剧院表演艺术家
早就听说过江苏戏剧界有位李政成,我们都是生行演员,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练功。这次看完《六道图》和《郑板桥》,让我得到非常美好的艺术享受和专业学习机会。作为演员而言,我们是进行二度创作的,而剧本则是一剧之本。我看地方剧种的戏比较少,我对地方剧种独有的表演方式很感兴趣,以扬剧演《郑板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李政成扮演的“郑板桥”让我非常折服,整体表演已经融入了这个人物。李政成的技巧是浑然而成的,毫无造作和炫技,始终没有脱离人物。
柳萍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一级巡视员、表演艺术家
李政成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我认识李政成很多年了。作为观众,我在上海看了他的小剧场剧目《千里江山》,他的表演精湛,唱功收放自如,对于人物把握精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看完他的戏,也激发了我重新回归舞台的欲望。李政成极具天赋,非常勤奋,他在昆曲《六道图》里和石小梅配戏,更是体现了他的平常心。
罗松 《中国戏剧》主编
中国戏剧如何在当下守正创新?李政成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李政成在《县长与老板》中是“帅”,在《不破之城》中是“英”,在《郑板桥》中是“化”,是出神入化的表演。李政成说的“京昆打底,本剧立身”是扬剧发展的奥秘,他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范,那是动静结合,风格优雅的,既有京昆的规范,也有地方剧种的浓郁韵味。
方标军 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
舞台上的李政成博采众长,炉火纯青,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深入掌握了扬剧艺术的精髓,提升了扬剧生行的艺术高度。唱腔的抑扬顿挫,身段的娴熟表现,能够很好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李政成也有管理艺术,目前全省有5家扬剧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发展是最好的。
刘旭东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我看过李政成的很多部戏,当年李政成是“扬剧王子”,现在李政成是“扬剧王”。他擅长塑造历史人物,从史可法到鉴真,从宋徽宗到郑板桥,这需要演员有很深的文化功底,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演好这些角色,看完《郑板桥》,感觉郑板桥和李政成已经灵魂附体了,一位演员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一位戏曲演员能够塑造出这样的角色,是可以载入艺术史册的。
吴新苗 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都会有独特的表演风格,李政成就符合这样的特质。更加难得的是,一位演员带领着剧种的突破,他不仅在舞台上文武全才,更是带领着扬剧走上新的艺术高度。
赵建新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李政成艺术成就斐然。其古装戏令人印象深刻,在《郑板桥》中,与罗周老师珠联璧合,将冒险的剧本线路弥合得完美,实现文人戏突破。在小剧场剧目方面,与罗周合作的《六道图》和《千里江山》题材相似,但他精准把握卢罂公与宋徽宗角色差异,呈现不同舞台气象。《六道图》中,他通过念白和唱腔展现内心节奏;《千里江山》里,表演大开大合,尽显武生功底。这两部戏跨越古今,生动展现艺术传承,而戏外他与石小梅、游佳琦的师徒关系,也如同戏中一样,为艺术传承贡献力量 。
李志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李政成的艺术造诣备受关注。因 “张庚戏剧学术提名” 关注到他,观看《郑板桥》等作品后,对其表演大为赞赏。李政成在生行,尤其文生领域功底深厚,在扬剧界独具特色。但学界对他表演特点的研究较少,其唱念做打皆有可挖掘之处。唱功自不必说,念白功力非凡,做功流畅且与人物紧密契合,虽在相关作品中 “打” 未充分展现,但能看出其将文戏武唱融合的功底。他的念白受昆曲、京剧影响,在散白与韵白切换上有独特心得,值得深入剖析。在人物塑造方面,他对不同人物情感的处理恰到好处。期待他与罗周老师继续合作,推出能充分展现其唱念做打功力、提升扬剧行当规定性的作品,助力扬剧迈向新高峰 。
张之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李政成在扬剧领域成就卓越。他极具自我突破意识,从正气凛然的谢安、史可法,转型至内敛独特的郑板桥,跨度极大。在《郑板桥》中,借助《板桥道情》,通过文戏武唱,细腻呈现出郑板桥的落魄、狂狷等特质,形神俱佳,表演堪称典范,且与罗周老师的优质剧本相得益彰。
在扬剧行当与唱腔上,他以俊朗扮相和独特唱腔,践行守正创新、转益多师。身为扬剧世家子弟,他打破传统局限,融入多元元素革新曲调,推动扬剧生行发展,拓宽受众范围。同时,他勇于粉墨演绎多剧种,积累经验,提升塑造扬剧人物的能力。如今,正值艺术黄金期的他,作为扬剧的名片,应继续发挥魅力,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将扬剧带向更广阔的舞台,续写辉煌
·END·
文字:水易、王鑫等综合
编审:水易
校对:王芊 韩子如
初审:顾道军
终审:李政成
扬
剧
yangju.cn
微信号|yangjucn
抖音号|yzyangju
bilibili|545936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