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TAG标签 > 演出
  • 江都扬剧团在沪3月17日演出的《卖妙郎》 日期:2006-06-30 14:14:57 点击:218 好评:2

    江都扬剧团3月17日演出的《卖妙郎》...

  • 汪琴:一个剧团托起三个梦想 日期:2006-06-30 14:17:25 点击:1467 好评:2

    提起汪琴,扬剧戏迷们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她和丈夫刘葆元创作并演出的扬剧《血冤》曾红遍大江南北,倾倒无数观众。全国十多个剧种、近40个剧团移植了这出戏。“妈妈,您在舞台上已经大放异彩,退休后就打打麻将,放松放松好了”。汪琴没听儿女们的好心劝说,而是办起扬州市第一个民营艺术团。“扬州人,写扬州人,演扬州人”,汪琴艺术团致力于将身边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艺术地再现于舞台,几年来先后创作了《帕米尔赤子》、《好民警陈先岩》、《好人高仁林》、《地平线下的彩霞》等一批优秀剧目,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被亲切...

  • 戏迷人生:上海铁杆扬剧迷"大老王" 日期:2006-06-30 14:17:02 点击:185 好评:0

    ...

  • 百姓的贴心剧团——汪琴艺术团 日期:2006-06-30 14:15:56 点击:374 好评:0

    2006年元宵节这天,67岁的扬州市汪琴艺术团团长汪琴站在“江苏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讲台上。此时此刻,她显得既激动又紧张,更有压力,因为唱了一辈子戏她还是第一次登上这样的讲台;更因为她觉得,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工作,她做得还远远不够,各级党委和政府给了她那么高的荣誉,这实在太重。 汪琴10年前从扬州市扬剧团退休。退休后的10年里,她和她的艺术搭档刘葆元做了四件事:办了一个民营剧团,写了四部现代戏,为城乡观众演戏、送戏,为扬剧带出了新人。 1996年秋天成立的汪琴艺术团,是由汪琴个人...

  • 扬州市扬剧团的沿革 日期:2006-07-03 08:03:54 点击:2228 好评:6

    苏北扬剧团建于1953年。1956年改名扬州市人民扬剧团,1959年改名为扬州市扬剧一团,1960年又恢复扬州市人民扬剧团团名。潘喜云为首任团长,主要演员有石玉芳、潘玉兰、张玉莲、任树春(十岁红)、任桂香、周荣根、汪麟童、崔南笙、张美云等。从1953年至1960年,招收三批学员计50多名。 该团早期演出多为幕表制,如《孟丽君》、《刁刘氏》、《欧阳德》等。1953年后逐步改为剧本制,先后演出了《小女婿》、《婆与媳》、《真假新郎》、《断土地》、《珍珠塔》、《魏征斩龙》、《瞎子住店》、《武松杀嫂》、《李秀成与石...

  • 《扬剧名旦高秀英》第十二章 再次夺魁后的风波 日期:2006-07-01 22:57:34 点击:1453 好评:12

    十二 再次夺魁后的风波 经过华东会演,高秀英在省扬剧团乃至整个扬剧界,有了一定的地位,成了剧种的代表人物。除了政治上、艺术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以外,工资待遇也得到了调整,由原来的每月85元上升为120元,居首位。因此,一九五七年江苏举行首届戏曲会演,她的参赛剧目,必然被剧团列为重点考虑对象之一。 当时,团内原编剧人员,因种种原因,相继调离,我则刚调进不久,但那时我工作的重点在导不在编,加之我对团内、对演员各方面的情况都不熟悉,所以团部研究再三,还是请原在团里搞编剧的石朱鸿同志和我一起,根据老艺人林玉兰提供的幕...

  • 门帘台帐 日期:2006-07-01 22:47:12 点击:624 好评:0

    自清代、中华民国以来,杂耍园子内设挂布的较多,颜色多用蓝、土黄、竹布色或深绿。挂布有两种制法,一为布上每隔约十厘米间距叠一褶,挂布上方缝有白布筒(供穿绳用),挂置舞台后面,做前后台之隔;一为无褶白色挂布,布上书写杂耍园子的名称。 戏园(剧场)的门帘台帐比较讲究,均以绸缎料为底,多为粉、橙、橘红、绿色,绣上的图案以花鸟居多,有“丹凤朝阳”、“百花斗艳”、“百鸟朝凤”等。 堂会(宅门)演出时,门帘台帐要随本家儿邀请演出的目的而定,如寿诞则选用“八仙庆寿”,洗三或满月则选用“莲笙贵子”(寓意“连生贵子”)、“麒...

  • 扬州“五个一工程”精品创作面向市场 日期:2006-07-01 22:32:47 点击:300 好评:0

    扬州市对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6项24件作品进行了表彰。这次评选值得关注的是,该市在精神产品生产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对既有较高思想、艺术和学术水准,又有较大市场覆盖面,受到广大人民群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优先予以推荐,努力使评出来的作品立得...

  • 传唱不衰的扬剧 日期:2006-07-01 22:31:52 点击:592 好评:2

    中国传统戏曲与说唱文学有着浓浓的血缘关系,许多地方戏曲直接或改编说唱文本为剧本。就是文人参与的戏曲创作大多也脱不了说唱文学的胎痕。王实甫改编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创作元杂剧《西厢记》就是一个范例。文人尚如此,文化水平低下的民间艺人就是更 不用说了。他们早先的“戏曲”概念就是“说唱”。 不仅文本如此,说唱音乐也常借过来加以变化成为戏曲音乐的一个部分,这在戏曲史上已有定论的。吴越之地,地处下游,依江濒湖,经济繁荣,人文荟萃。苏州的苏剧、无锡的锡剧、扬州的扬剧、上海的沪剧,还有苏北的淮剧,最先发端直接源于当地具...

  • 金调与扬剧 日期:2006-07-01 22:30:10 点击:455 好评:14

    金运贵,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扬剧“金派”(金调)创史人,本名刘秀卿,又名王继芬,曾用艺名新喜贞。生于1907年,卒于1970年,湖北黄陂人,幼年学艺,初学京剧后改学扬剧,先工丑后专工生,1925年在上海正式登台演出,成为扬剧第一代女演员。 她的表演朴实大方,擅于刻画落魄穷生,如方卿、梁山伯等,更以吐字清晰、唱功扎实见长,尤擅于运用“堆字”技巧,数十句唱词,字字入扣、层层相叠,快而不乱、多而不糊,成为“金派”艺术特色之一。“金派”唱腔具有强烈个性色彩,被誉为了扬剧“金调”。“金调”唱腔体系的创立对扬剧唱腔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