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委出台意见 放手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11月11日,《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制定和颁布。意见指出,放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个体、独资、合伙、股份等形式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扶持农民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事演出活动,在申报、审批等方面与国有文艺院团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对外埠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不得指定承办单位。有关部门要维护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的合法权益,在审批监管中不得收取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如何更快更好发展民营剧团? 据介绍,在国家四部委《意见》没有下发之前,有关方面由于把关较严,加之种种因素的存在,相对于其他省市,我市民营剧团发展比较缓慢,而真正意义上的民营演出团体较少,办有演出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民营剧团只有5个。这些演出团体由于机制灵活,贴近群众,适应老百姓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激活了演出市场,受到普遍好评。 但业内人士同时指出,我市的民营团体也面临挑战与困惑。如民营团体不能像国营剧团那样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资助,存在的一些问题常常被夸大,活动受到一些制约。同时,长期的“发育不良”累积的人才缺乏、节目粗放、管理落后等问题仍普遍困扰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优秀剧本匮乏,很多民营剧团“无米下炊”,一个剧本要花费上万元,大多数民营剧团都付不起,这都是民营剧团同样遇到的问题。 如何更快更好发展民营剧团?采访中,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杨文昭说,地方文化的生存和繁衍、观众和市场的培养靠的是基层文艺团体,包括民营团体的共同努力。今后,政府要从建设文化大市、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文化演出市场等方面,大力扶持发展民营剧团。职能部门有义务对民营剧团进行业务指导,改变少数民营剧团节目粗放,流于庸俗的现状。与此同时,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强化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如苏州评弹的文艺演出市场那样,真正形成观众自发买票,演员节目自编自唱、经费完全靠演出收入。 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主任胡小元说,我市有许多小戏班,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农村乡镇,虽然没有演出许可证,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但由于其机制灵活,票价低廉,却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观众,活跃了演出市场。政府应当给予承认,他希望《意见》出台后,要进一步放手搞活民营剧团,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演出水平。但是,作为国有的扬剧团,政府要加大投入,真正让国办扬剧团担负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如苏州昆剧院,由政府扶持发展,从而担负起传承昆剧艺术的重任。 有关人士同时也指出,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娱乐需求就需要有发育良好的文化市场,而要让文化市场充分发育并且具有活力,最好的也是社会成本最低、经济风险最小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民众自身参与市场的积极性。 近年来,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东北二人转,都是民营经济介入与推动的产物,甚至北京的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也基本上是由民间资本推动的。它们已经证明,民间力量可以在文化娱乐领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民营剧团的发展,是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不可或缺的一笔。
众说民营剧团的发展 演出需要市场化 扬州嘉华演出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星:1997年,马晓星离开扬州市木偶剧团后就注意到:当时的扬州演出市场缺少生机,演出形式单一,演出场次少,质量高、规模大、影响广的演出几乎没有。马晓星认为,扬州的文化消费冷的现状说明扬州有市场可以挖掘。1998年,马晓星创立了扬州第一个演出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文化演出的推广与宣传策划。经过几年的发展,2000年马晓星又注册成立了嘉华演出有限公司。马晓星认为,如今的演出市场不同往日,多样化的演出形式丰富了演出市场,企业对演出活动参与的意识也大大增强,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演出团体的发展。 中央新意见的出台对于演出公司来讲也有一定的好处,马晓星说,这将增加他们选择演出团体的余地。 民营剧团呼唤“国民待遇” 仪征博雅艺术团团长徐建国:博雅艺术团是1998年通过仪征市文联会员制组成的一个团队。徐建国说,现在市场竞争激烈,民营演出团体没有优势,人多养不起,团队也不好运行。问到收益,徐建国告诉记者,他一个月大概演出十来场,除掉各种开销,平均一个月进账五千元左右,但业务并不稳定。 谈到发展的困难,徐建国认为,最需要的是政府的资助。民营总给人一种没有合法身份的感觉,他觉得政府需要同等对待民营团体。而民营团体也必须主动去找市场,否则也难以生存。 采取措施放手发展民营团体 文化局文化市场管理处处长万兴国:对于中央新意见的出台,万兴国认为,放宽对民营演出团体的管制和鼓励他们发展将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负担,也有助于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 万兴国介绍,如今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些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存在,民营演出团体的管制也应该放开放活,具有一定资质的团体都应该鼓励他们发展。据悉,目前扬州市在文化局登记的民营演出团体主要有汪琴艺术团、海派艺术团、老年长青艺术团、春兰艺术团等。文化部门正在研究繁荣扬州文化市场的措施,争取大力扶持发展一批民间艺术团体,使扬州的艺术团体在走合法经营路线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繁荣演出市场。
严家铭:热心扬剧的企业家 由市总工会、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周周看扬剧”自今年年初在工人影院拉开帷幕后,以其低票价,请市民看戏,一年来着实让扬城戏迷过足了瘾。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演出40多场,观众达3万人次。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使得扬剧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却与一位热心地方文化的民营企业家密不可分,他就是扬州市新兴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家铭先生。 严家铭从小就非常喜欢扬剧。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传统扬剧受到了现代文艺演出的冲击,扬剧演出市场一度处于低迷的状态,有时甚至都看不到地方戏曲。对此,严家铭深感忧虑,他暗下决心,要为振兴扬剧做点事。在他所在的企业经过改制有了生机和发展后,严家铭首先想到的是扬剧事业,再就是扶助弱势群体。 2001年,在企业改制成功5周年之际,严家铭出资6万元举办了“新兴金属杯扬州戏曲电视大赛”,当时吸引了地方戏剧演员的广泛参与。随后,他陆续出资参与主办了“李开敏舞台艺术50周年”纪念会、“百年扬剧”晚会、“周小培从艺70周年”等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扬剧艺术。2003年,他对我市大型扬剧《史可法》进京演出,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与支持,他慷慨赞助10万元,使得该剧演出获得成功,主要演员李政成获得了当年戏剧梅花奖;今年,他出资与有关方面共同举办了“周周看扬剧”活动。
第一个民营艺术团体的诞生 1996年的秋天,作为扬州第一个民营艺术团体,汪琴艺术团在当时大多数国营艺术团体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了解,该团聚集了汪琴、姚恭林等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二级编剧刘葆元等一批知名艺术家。 多年来,虽说是民营剧团,但该团在资金短缺,人少事多的情况下,仍以“扬州人,写扬州人,演扬州人”为创作的基本定位,将身边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崇高品德艺术地再现于舞台,几年来先后创作了《帕米尔赤子》、《好民警陈先岩》、《好人高仁林》等一批优秀剧目,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该团成立后共表演300余场,仅《帕米尔赤子》一剧就演出20余场,观众达2万多人次。 汪琴希望政府要加强对民营剧团的关注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放手发展民营剧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民营剧团更快更好地发展。
高邮扬剧团改革激活市场 高邮扬剧团原来是一家事业性文化单位,由于政府买单,曾经“不愁吃不愁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像许多地方一样,高邮扬剧团前几年也面临了几乎断炊的窘境。 面对此种情况,高邮文化部门举起了改革的“手术刀”,实施“公退民进、公有民营”战略。2003年1月,当家花旦张爱华经过一番激烈的公开竞标,最后以年上缴6.5万元赢得高邮扬剧团的经营权。机制一变,高邮扬剧团从此焕发了新的活力。据了解,仅今年,到目前为止就已经演出280场,每场观众都在1000人以上,多的时候甚至可达6000人。 真正到群众中去 没有演出,何以生存?高邮是一个县级市,高邮扬剧团是一个小团。“大剧团更多地致力于扬剧艺术的示范作用,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则在于到基层去,面向农村,面向广大的农民兄弟。”据介绍,高邮扬剧团近几年足迹踏遍了扬州、泰州、淮阴以及与扬州毗邻的安徽、山东部分市、县、农村,其中90%在农村。 质量是生命 提高艺术能力,排新戏、出精品,才能吸引观众。2002年,高邮扬剧团改编排演了大戏《雁归何方》,并邀请姚恭林、祝荣娟等名演员,特邀国家一级名导演、名造型设计师、名灯光师等加盟。在高邮人民剧场试演6场,场场爆满。随后参加了省第三届扬剧节汇演,一举捧回8项优秀大奖、17项单项奖,在戏剧界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们又来到上海滩,向广大扬剧票友奉献上这台精彩的大戏,再次引起了轰动。 新戏的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促使剧团加大了创作的力度。他们一方面用新的演出手段,让《珍珠塔》等传统经典剧目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先后创作排演了贴近生活、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风雨菱花情》、《棘钗记》、《五子哭坟》、《青春风雨》等大戏,深受广大观众喜欢。据张爱华介绍,现在每年至少要排演4部新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