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7:30,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在我市的第三场大戏,扬剧《衣冠风流》在盐都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民间有句俗话,淮扬一家。那么,扬州市扬剧团的大戏,比淮剧如何呢?盐城晚报记者现场观摩这场演出。
A
唱腔有风韵,语言接近普通话
《衣冠风流》演绎的是东晋后期,权臣桓温怀篡夺之心。简文帝迫于其威,临终下诏,欲将皇位让之,重臣谢安竭力劝阻。太后为求安保,再度下旨让国,谢安奉道守正,封还懿旨。桓温大怒,扬言“诛谢安,移晋鼎”,率部大举而来,陈兵新亭。这一天,谢安翩然白衣,担负着国祚存亡;也是这一天,新亭宴上,一个人,战胜了一支军队……
在昨晚的演出现场,盐城晚报记者看到,整场演出的舞台设计大气精美,一眼看去颇有独到之处。与本地淮剧相比,扬剧的唱腔里多了一丝风韵,语言上,《衣冠风流》的对白与普通话有相近之处,不似淮剧的方言那么有地域特色。
主演李政成有着“扬剧王子”之称。在舞台上,他通过自身的表演以及和同台其他演员的默契配合,完美地演绎出谢安这个人物,呈现出东晋时期,当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当时社会秩序维护之间出现矛盾时,不同的人是怎样对待处理的,对当下的人们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从现场观众的反映来看,这部剧是比较成功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观众对演出十分投入,大家仿佛置身剧中,随着剧中人物共喜同悲。
B
“现在是扬剧最鼎盛的时候”
演出前一天下午,盐城晚报记者采访了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扬州市扬剧团)党支部书记、二级导演周寿泉。
刚刚见面,周寿泉就告诉盐城晚报记者,“现在是扬剧最鼎盛的时期”。这个说法让记者有些吃惊,在电视、电影、流行歌曲、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全国地方戏院团普遍有些力不从心,周寿泉为何如此自信?
“扬剧孕育在明清,形成在民国,发展在建国以后,现在是扬剧最鼎盛的时候。”周寿泉继续说,在他看来,传统戏曲的这个艺术形式,往往是有一定生活历练的人会更加感兴趣。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娱乐形式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现在扬剧的观众群中,也不乏一些青年观众,有的人甚至成了铁杆粉丝。他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青年人会逐渐喜欢上扬剧。
“扬州现在有两个品牌,一个是周周看扬剧,一个是扬剧周周唱,这两个品牌每周都会进行扬剧的演出或是交流。”周寿泉认为,正是这两个品牌,对扬剧的推广和观众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C
扬剧要有本科生了
谈起剧团人才梯队建设,周寿泉说:“我们扬剧团的演员有老中青少四代,阶梯性衔接得非常好,我们刚招的一批新学员就有30个人。最近,我们把这批学员送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参加考试,有17个人通过了专业考试,今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开学,我们扬剧的本科生将会实现零的突破。”
对于扬剧的前景,周寿泉比较乐观。“地方剧种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领军人物,这是标杆和品牌;其次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有编剧、导演、作曲等等,这是核心层;在这个团队的外围,还必须有好的政策和扶持的资金。”周寿泉说,一个地方剧种的兴衰存亡,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必不可缺。
“《衣冠风流》这部剧有四折一楔子,每一场都会有一个中心事件,它是通过每一个事件的化解层层推上去,我觉得每一场都是很精彩的,值得大家期待。”说着说着,话题再次回到《衣冠风流》。他说,这部剧是第一次来盐城演出,“希望通过这次的演出,让盐城的观众更好地了解我们扬剧。”
“扬州和盐城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和联系,人们常说淮扬一家,扬州人和盐城人在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十分相似,文化上也是紧紧相扣的。我们剧团也有淮剧的导演和作曲加盟,我相信盐城的观众一定会喜欢上我们的《衣冠风流》。”
谁人的衣冠?怎生的风流?
——扬剧《衣冠风流》解读
《衣冠风流》是扬州市扬剧团继《真假二十四小时》、《老板与县长》后打造的又一力作。乍看剧名,有点费解,谁人的衣冠?怎生的风流?得知这是一部描写东晋名士谢安的剧作,方觉开朗。说谢安是魏晋风度的标杆,亦不为过。这般人物,品评甚多,入戏不易。《衣冠风流》避开淝水之战,择取了历史另一个转折点——“新亭会”为中心事件,敷衍跌宕。
作者有意识借鉴元杂剧体例,以严格的“起承转合”来结构戏剧,全剧仅只“焚诏”、“却旨”、“劝觞”、“亭会”四出,无论情节、文辞、表演……每一出都力求做到丰满扎实。四出戏,围绕“桓温篡位”这个中心事件,推进性地编排了四次“较量”,“较量”的方式与对手各不相同。谢安与皇帝、与同僚、与太后、与篡夺者逐一“斡旋”,每一次都是在刀锋上行走,成败不但关乎他个人生死,亦关乎王朝的兴衰。更为独特的是,该剧在满足受众对主人公命运悬念之期待的同时,也非常注意、甚至是着力放大了欣赏的空间。
桓温驻兵新亭,谢安往赴必死之会。可老道的观众也都能预料,谢安必能从“必死”之中,走出一个“生”。当一身重孝、白衣白袍的谢安出现在舞台上时,本剧中,该人物最高的审美价值也随之出现。一段“哭衣冠”,从衣领哭到衣襟、哭到衣衽、到衣袖、再到衣带……完全是戏曲化的构思与处理,演员表演力度、张力在此处直奔高潮。谢安的泣声,唤回了从前的桓温,唤醒了桓温心中的仁义忠孝。与其说这是智慧的胜利,不如说是“情”的胜利,与其说是王朝的胜利,亦不如说是“人”的胜利。再进一步想,胜利与否,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历史留与人们的尊严与美好,看到曾经有过如此贵重的生命,泰然地、风流摇曳地面对生死,我们也相信,这种美好与尊严,直至今时,仍然延续不绝。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文化部特聘专家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