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盛世,并“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江都扬剧团迎来了建团六十周年。江都是扬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省命名的“扬剧之乡”,曾产生过林玉兰、石玉芳、华素琴等扬剧名流,他(她)们对扬剧的发展都做出过相当的贡献。
江都扬剧团,由50年代初期先后成立的“友爱”、“联友”、“新艺”三个民间职业剧团合并而成。1958年9月,分为江都县扬剧一团和二团;1960年5月因8名主要演员被抽调参与组建扬州专区扬剧团而将两团合并。1962年7月由县文艺学校培养的一批青年演员充实,再度组建县扬剧一、二团,直至1965年11月再次合并至今。历任主要负责人有苏德松、常吉庆、夏少卿、刘鹤童、王义成、匡玉怀、王崇德、张家义、方开荃、吴高云、马新宇、张凤喜、靳家林、罗建华、吴世定、冯成杰、于勇奋、韩美芳等。
重视剧目建设、培养艺术人才,是剧团历任领导的工作中心。多年来,剧团移植并创作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其中传统剧目主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请樊梨花》、《穆柯寨》、《孙安动本》、《碧血扬州》、《恩仇记》、《玉蜻蜓》、《双玉蝉》、《审母》、《错妻》、《桃花井》、《寻儿记》、《卖妙郎》、《三女抢板》、《骗婚记》、《五女拜寿》、《林娘》、《丁郎寻父》、《百岁挂帅》等;现代剧目有《刘胡兰》、《江姐》、《霓虹灯下的哨兵》、《洪湖赤卫队》、《杜鹃山》、《代代红》、《紧握手中枪》、《琼花》、《红灯记》、《沙家浜》、《传孙楼》、《孔繁森》等;创作剧目主要有《郭村保卫战》、《再接鞭》、《董加耕》、《在平凡的岗位上》、《拖拉机向哪儿开》、《扎茶具》、《请客》、《喜娟》、《修匾记》、《江畔儿女行》、《金牛湾》、《调解记》、《奇冤记》、《红杏出墙》、《爱如巧云长相依》、《夜夜曲》、《五大妈齐夸国税》、《许晓轩》、《江上青》、《陈巧云》、《大学生村官》、《天下第一清官》、《张福龙》、《江都公主》、《芦花恋》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火烧红莲寺》、《香罗带》、《鸳鸯会》、《崔金花》、《骨肉冤》、《女巡按》等和独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小戏小品专场。新老演员有朱桂兰、温玉凤、陆凤霞(号称“三枝花”)、韩秀芳、严银兰、刘如松(艺名“十二红”)、刘鹤童、杭舜英、苏春芳、凌桂泉、
剧团常年坚持面向农村、送戏下乡为广大农民服务;注意开拓市场,走进城市,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演出受到普遍好评。江都扬剧团在区委、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体演职员发挥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为全区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为此,曾荣获全省文化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扬州市文明单位和优秀剧团、江都文明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被新闻媒体作专题介绍。
--------------------------------江都扬剧团----------------------------------------------------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