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阳光”普照龙川大地
时间:2011-10-20 21:29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 蔡俊 点击:次
【扬州扬剧网消息】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帮助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切实担负起建设“文化江都”的重任,本报今起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反映江都文化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效,展望江都文化建设前景,敬请关注。
家住新都公寓的市民张兆慧每周星期六晚上,总要从家里步行到金三元广场观看扬剧表演。自市文联举办“扬剧周末广场”活动以来,张兆慧一场都没落下。她告诉记者,“到‘周末广场’就是来享受文化盛宴的,虽然自己不会唱,但就是喜欢听。”
如今,越来越多的江都市民真正感受到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广场文化活动经常举行,美妙的乐曲、悠扬的歌声、翩跹的舞姿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博物馆免费开放、图书馆人流如织、农家书屋书籍报刊琳琅满目……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使公共文化的阳光洒向城乡每一个角落。
织就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
走进仙女镇勤丰村的农家书屋,一缕书香沁人心脾。在这里,无论是田头归来的农民,还是下班回家的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
村民马玉林是养猪大户,年出栏四五百头生猪。“养猪,最担心的是猪生病。”他说。去年夏天,他的养猪场病死了100多头猪。村里的农家书屋建成后,他成了这里的常客。现在,他大致掌握了猪的一些常见病防治,还能自己动手给猪打针呢!
近年来,我市把农家书屋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263家农家书屋,每家书屋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纸杂志不少于1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张,在扬州各县(市、区)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如何让藏书有限的农家书屋做到“常借常新”?我市文化部门通过镇村联动,让镇文化站图书室与各村农家书屋形成一个整体,每半年组织一次交流互换。通过交流互换,各村书屋在保持千册以上图书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图书种类的不断更新。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先后完成了大会堂和影剧院改造、图书馆改扩建;以小纪镇文化服务中心为样板,掀起文化站建设热潮,13个镇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级标准。目前,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全面覆盖城乡,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享受到丰富便利的文化服务。
从“送”到“种”实现精彩互动
近年来,我市围绕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启动“十百千万”工程,文化惠民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群众不仅成了文化的受惠者,更成了文化的创造者。
在吴桥镇万寿村村民沈亭家小院,“吴桥镇民间艺术爱好者协会”的旗子高高地插在院落最显眼处。每隔一段时间,一群妇女聚集在这里跟沈亭排练“荡湖船”(一种古老的说唱舞)。沈亭自说自唱了一辈子,今年感觉则大不一样。作为协会副会长,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用自家土话说唱自己身边的事,大家都喜欢,争着跟我学呢。”
沈亭是我市“种文化”版图上有意栽培的一棵“优质苗”。“在过去,沈亭这样的农民文化人才,很多时候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送文化’下乡,可以说只解一时之渴;而‘种文化’,能够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市文广新局局长汤时俊告诉记者。
从“送”到“种”仅是一字之差,但产生的文化影响力是巨大的。邵伯是传统文化的“富裕之地”,该镇成立扬剧爱好者协会以后,排演出《八个大嫂夸邵伯》等一批优秀节目。票友王芳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整天在一起谈论谁扬剧唱得好、谁健身舞跳得棒,牌打得少多了!”小纪镇本来没有什么特色传统文化,该镇决定“种”一棵“文化苗子”。镇政府出资10万元建立“真如古琴社”,邀请扬州广陵琴派的名师授课,目前已经吸纳16名年轻学员。
据了解,目前我市乡镇文联已实现全覆盖,90多个各类文艺协会的大旗插进了农家院落,万名文艺骨干活跃在田间村头。
文化“双百工程”乐万民
提及自己的娱乐生活,住在城区的李国娟格外高兴。她乐呵呵地说:“忙完家务事,我就叫上邻居,一起到龙川广场看文艺表演,武坚莲湘花鼓、丁伙舞龙、邵伯小牌子、大桥锣鼓,各镇的演出节目真让我大开眼界。去年的演出,我一场都没错过!”
2006年,我市启动实施“双百”文化工程,即“广场彩虹”演百场、文艺演出进百村,先后组织了“多情的邵伯湖”、“魅力大桥”、“东进之歌”、“油乡明珠”等各具地方风情的文艺演出,展现各镇生机勃勃的群众文化,促进城市文化下乡、乡村文化进城及镇村文化交流,不仅让广大农民、城镇居民享受了一道道文化“盛宴”,更激发出他们参与和推动文化建设的巨大热情。
由于活动影响大、效果好,部门系统、民间队伍与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按照项目化运作的的思路,浦头镇的“长青之歌”、宜陵镇的“东陵之春”、武坚镇的“春到水乡”等文化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大餐”。
目前,我市每年举办较大规模群众性文化活动200以上场,涌现出一批品牌文化活动,7个项目被收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靓丽的地方文化名片。
汤时俊表示,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市按照项目化、品牌化、制度化的思路,不断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理念和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阶段,将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文化惠民,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水易)
|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