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她走上了从艺之路,自此与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的风风雨雨,她把一腔热血都扑在了深爱着的扬剧事业上。自从《断土地》唱响之后,她先后成功演绎了《皮九辣子》、《夺印》等多部扬剧名剧,塑造了顾二嫂、春梅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今,她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她就是扬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汪琴。
《海上渔歌》燃起艺术梦 “扬剧伴我一生,我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汪琴拉着记者的手,开始讲述她与扬剧的不解之缘。 小时候她就喜爱唱歌跳舞。1950年解放军进入扬州城之后,一些战士就住在她家。元旦时他们搞联欢,要演出话剧《海上渔歌》,由于剧中主人公是爷孙(女)俩,可部队没有小演员。当时,部队里的文教看到了刚刚10岁出头的汪琴,就推荐她来演。团长抱起小汪琴放在他的膝盖上,一边抚摩着她的头,一边给她讲剧本故事。汪琴回忆说,演出前,她找到红纸、锅底灰,还有羊油来化妆,羊油涂在脸上把眼睛都给眯住了,还是团长帮她一点点掰开的。汪琴说着说着就从椅子上起身,伴随着回忆跳起了舞。“演出的时候,根据剧情需要,我一下子哭了出来,演出的效果非常好。话剧《海上渔歌》开启了我的艺术大门,燃起了我对艺术的渴望,也改变了我的人生理想。”汪琴说,没有这次的经历,她可能过着拾草打拔根的生活。 我考上了扬剧团 1955年,15岁的汪琴参加了地区举办的农民骨干艺术培训班。春节的时候,代表城西区参加了文艺演出,从城西到城东,从城市到农村,演出受到大家的欢迎。汪琴高兴地说:“那时侯就开始听人们唱一些调子,觉得蛮好听的,自己也跟着学,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扬剧。” 当时,一个师姐考取扬剧团要去演戏了。汪琴的心头一动,也有了去考扬剧团的念头。但是,报考扬剧团要有毕业证书,汪琴没有。 考试那天早晨,汪琴8点钟就跑到埂子街的考点,看着排着长队的考生一个个进进出出。“但是我不能进去,那时候真希望有一个大救星从那道门里走出来,把我带进去!”汪琴就在那里等,连午饭都没有吃,一直到天快黑了的时候,一个老大爷走了出来。“小姑娘,我看见你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坐在这里,你要做什么啊?” “考试!”说着汪琴就在大街上唱起来,跳起来。“好一个‘张玉莲’!”这位老大爷就是当时被扬剧界称为“戏篓子”的周荣根,正是在他的引荐下,汪琴获得了考试的机会。考试结束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汪琴每天都在家里等,但始终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直到1956年1月的一个晚上,那份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送到她手上。 为了梦想苦练功夫 1956年2月8日,汪琴到扬剧团报道了,这一天刚好是她的生日,也就是在这一天,她登上了渴望的扬剧艺术殿堂,一晃已经整整50个年头了。 因为从小挨饿,进入扬剧团后,顿顿都可以吃到一碗好饭。进团不到一个月,汪琴就发福了。每天别人练功,她只能在旁边看。一位老演员让她下腰,结果她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老演员当时就照着汪琴的屁股踢了两脚,“你这样子,还能演戏?”汪琴说:“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心里暗暗激励自己,我一定要比别人强。” 班里的同学每天练一遍功,而她练三遍功,早晨5点钟就起床练功。为了过好下腰这一关,她废寝忘食,有一次练得头昏栽倒在地,造成上下牙齿相斗咬伤舌头,但她仍然一声不吭,继续下腰;为了练出腿部的美感,她在形体老师醉丽君的指导下,用两根棍子当夹板,绑在膝盖处;冬天,由于经常练习台步磨破了鞋底,她就赤脚苦练,脚上生满冻疮;晚上,她还偷偷跑到剧场看老艺人们的演出,她看过石玉芳和张玉莲老师演的《武松杀嫂》,潘玉兰和恩师汪麟童演的《嘉陵江》……“在舞台上,他们逼真地表现故事、人物的演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后,我都要上台学着表演一段。不会的我就学,学会了就是我的营养。”1956年,梅兰芳来扬演出,汪琴为他献花,有机会近距离观看梅兰芳的戏。汪琴还认真学习陈伯华、新秀霞和刘清新等一批老艺术家的戏。也就在这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她从班里默默无闻的学生,很快成为佼佼者。 塑造多个舞台形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后,由她主演的《断土地》上演后,一举轰动省城,她也因为刘翠兰这个角色荣获了江苏省戏剧会演“优秀青年演员奖”,并在汇演时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来访的波兰文化代表团就拍摄了她70多个表演身段的镜头带回国内。《断土地》的一举成名,为汪琴以后的艺术成长奠定了基础。 “我深爱着我演过的每一个角色。它们寄托着我的扬剧梦。”汪琴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皮九辣子》中的“顾二嫂”。她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每天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香。她给角色设计了如数蛋、播谷、扛磨、缝纽扣等一系列身段动作,还设计了轻、快、移、跪、跑等多种台步,准确地表现出顾二嫂的青春、激情和渴求。在看了《皮九辣子》之后,已故全国著名导演艺术家胡伟民先生紧握着她的手说:“汪琴,你真是个难得的好演员,顾二嫂让你给演活了。” 《皮九辣子》一剧参加了江苏省首届扬剧艺术节,晋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受到了广泛好评。汪琴也因此获得了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奖”和首届“紫金杯奖”的两项优秀表演奖,受到省政府记功嘉奖,享受国务院终身津贴。此时的汪琴也迈上了她艺术的巅峰,形成了她独一无二的表演风格。 此外,她还先后在《伏虎》中饰雪梅、《红灯记》中饰铁梅、《红色娘子军》中饰琼花、《杜鹃山》饰柯湘、《风雨潭》中饰童玲……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她的身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汪琴艺术团”再续扬剧情结 “扬剧就是我的生活,一天不练,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几十年扬剧舞台上的摸爬滚打,让扬剧已在汪琴生命中深深扎根。退休后,她拿出多年的积蓄组建了汪琴艺术团,奏扬州调,唱扬州戏,演扬州人,说扬州事,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送戏到社区、村镇、工地和企业。 在组织演出的同时,她还与爱人刘葆元一起创作了《帕米尔赤子》、《好民警陈先岩》、《好人高仁林》等多部扬剧剧作。上演之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2005年,汪琴艺术团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汪琴笑着说:“这辈子献给了扬剧,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下辈子还要延续我的扬剧梦。”如今已经67岁的汪琴,仍然在为扬剧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着。 采访结束后,记者被汪琴的从艺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正是有了她对扬剧事业的热爱,才有了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片刻。汪琴有许多故事,故事的背后总是与扬剧紧紧地系在了一起。50周年,见证了她与扬剧的不解之缘。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