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五辣子》能否复制郭德刚神话?
现在在南京,很多的哥的姐都把电台频道调到固定频率,准时准点地候着,就是要听一听,经典搞怪的《皮五辣子》。 几年前,北京的民间相声社团德云社里,出了位郭德纲,他以一种草根相声的姿态,迅速将相声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创造了中国曲艺的市场神话。 人物:杨明坤(扬州评话艺术家) 观点:可让江淮地区只听《皮五辣子》,不听郭德刚 现在各地广播电台里播放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是扬州评话艺术家杨明坤的录播版本。他是正宗的浦氏第九代传人。 《皮五辣子》不但在扬州火,在南京也很火。杨明坤对此似乎并不意外,他自豪地说,他在书场里说《皮五辣子》,年轻的听众能占六、七成。《皮五辣子》是全国唯一一部描写流浪汉的长篇评话作品,算是扬州评话的经典。 谈到郭德刚红极一时,杨明坤有些“不服气”。郭德刚的相声是好听,但也少不了网络的炒作。现在,杨明坤的《皮五辣子》传播途径十分狭窄,听众只能通过广播才能听到。先前有位镇江的网民,曾将杨明坤的《皮五辣子》演出片段挂在网上,效果很好,尽管如此,但还是不能完全展现《皮五辣子》的艺术魅力。杨明坤的最大心愿,就是自己创办一个网站,把整套《皮五辣子》都挂上去,让网民可以随意浏览、下载,让《皮五辣子》借助网络,传播得更广。这样一来,“江淮地区,都会只听《皮五辣子》,不听郭德刚。毕竟,郭德刚在江淮地区没有方言优势。”杨明坤对此很自信。 人物:刘鹏春(《皮九辣子》编剧) 观点:要想复制郭德刚神话,有些困难 在上世纪,曾经流行过的扬剧《皮九辣子》,描述的是一位农民不断上访的故事。故事贴近民生,从公演起的第一天,就十分火爆。《皮九辣子》的编剧刘鹏春介绍,在创作时,也曾借鉴过《皮五辣子》。 刘鹏春说,整部评话《皮五辣子》充满了人间烟火,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的塑造,和扬州这块水土,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他的语言和行为,也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光是社会影响了作品,作品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刘鹏春回忆,他出生于泰兴,从小就听到很多方言,后来看到《皮五辣子》,才发现很多泰兴方言的出处,就是《皮五辣子》。 刘鹏春认为,《皮五辣子》要想复制郭德刚神话,还是有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就是在于方言的阻碍。用扬州方言说起《皮五辣子》,有滋有味。但倘若用普通话说,肯定缺少味道了。在江淮地区,用扬州方言还可以,到了北方,扬州评话就很难打开局面。在这点上,郭德刚具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很接近,包括东北二人转的流行也一样。要想更大范围地传播扬州评话,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电视电影的传播。 人物:韦明铧(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 观点:地方曲艺有固定的流行范围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说,他前天刚刚收到一封美国说书艺人范莉的书信。去年,范莉曾来过扬州,了解过扬州清曲、扬州评话等艺术。在信中,范莉说她还想再来扬州,只为扬州评话《皮五辣子》,她也想把《皮五辣子》作为她了解东方文化的切入口。 韦明铧说,《皮五辣子》讲述的故事,都是以平民生活为素材。这和《三国》、《水浒》中那些高大的英雄人物截然不同,在当今社会,“皮五辣子”这样的草根一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韦明铧介绍,目前,扬州评话已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就证明了扬州评话在全国的影响力。但是,地方曲种都有固定的流行范围,扬州评话的流行范围就一直集中在华东一带,南京人听扬州评话,也并非是新鲜事。因为上海、镇江、泰州等地的曲艺爱好者,也都接受扬州评话。 在谈到《皮五辣子》如何才能走出扬州时,韦明铧认为,扬州方言是扬州评话的载体,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弃。以前,也曾邀请刘兰芳先生“读”扬州评话,大师和作品的风采,都大打折扣。如果一味要求把扬州评话“说”出去,而改用其他语言来表达,则是得不偿失。作为传统的艺术,守住本土文化的本源,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