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传】
彭楷仪,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青年演员,三级演员,在扬剧《郑板桥》中出演“饶五娘”。
【“凡人”自述】
能够成为扬剧艺术的传播者,我太荣幸了。
【版面欣赏】
在扬剧《郑板桥》中出演“饶五娘”——
彭楷仪:把扬剧唱到维也纳
春天的维也纳,美不胜收,这里有盛开的花朵,更有浪漫的音乐在城市中流淌。近日,在设于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表演正在进行,这是来自东方国度中国的戏剧艺术,名为扬剧。
为观众们现场表演的青年演员,名叫彭楷仪,扮相端庄淑慧,唱腔圆润婉转。她唱的是《鸿雁传书》,这是扬剧的经典折子戏。王宝钏苦守寒窑的故事,在她的唱念表演中缓缓流出,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出生于扬剧世家
彭楷仪从小在家里就深受父母的熏陶。一有空闲,父母就在家唱和起来。母亲是真的爱扬剧,哪怕没有化妆,只要唱起来,就是戏中的人物。
父母随着扬剧团去外地演出时,常常一两个月都回不了家,就把彭楷仪带在身边。父母在舞台上演出时,彭楷仪就在舞台内侧看着。她太喜欢看母亲的戏了,只要登上舞台,平日里熟悉的母亲就变得不一样了,聚光灯下,母亲所扮演的一位位角色,描上精致妆容,穿上凤冠霞帔,是那么光彩夺目。虽然有些剧情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是母亲在舞台上的悲欢离合,都被戏剧所渲染所夸大了,观众们报以的掌声,如同海潮,此起彼伏。每次母亲在舞台上谢幕时,彭楷仪都会热泪盈眶,她暗下决心,也要成为像母亲这样的演员,她也要唱戏,站在舞台的中央。
北京进修丰富自己
2007年,扬州艺校招收新一批扬剧班学员,彭楷仪毫不犹疑报名了,这样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感觉梦想已经近在眼前。让她感到意外的是,父母却都持反对意见,他们深知要进戏剧行当,要吃多少苦头,要跌多少跟头,掌上明珠一般的女儿,父母舍不得。但是最终还是拗不过彭楷仪,她欢天喜地进入了扬剧班。
刚刚进入艺校,彭楷仪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她以为一进去就要学戏,就能登台表演。没想到,所有的学员都要从基本功练起,不仅要练唱,更要练毯子功等,每天天蒙蒙亮就要起床,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宿舍。彭楷仪记得,夏天时练了一身汗,傍晚就要去抢时间洗澡,洗完澡后把头发盘起来,继续去练功房练,练完之后头发上都能淋出水来。“感觉天塌了”,彭楷仪听父母说过练功苦,没想到要这么苦。但是舞台上的那束聚光灯,始终照亮在彭楷仪的内心深处,这也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
进入艺校的第三年,终于开始排戏了。彭楷仪学的第一部戏,是昆曲《游园》,其中的杜丽娘是青衣的角色。杜丽娘太美了,彭楷仪太喜欢青衣了。相比较花旦,青衣定位更加端庄贤淑,性格含蓄内敛,气质高雅庄重,声腔婉转悠扬,水袖轻拂抛甩,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美。
这一届扬剧班毕业大戏是经典的《百岁挂帅》,彭楷仪在剧中扮演了“柴郡主”,这是一出群像戏,每个角色都有特点。彭楷仪仔细揣摩角色,柴郡主作为天波府的主持人,表演既保留了扬剧传统行当的端庄华丽特质,又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管理,展现了其作为家族核心的沉稳与干练。她操持内外、井井有条,对上体贴、对下爱护,妯娌间和睦相处的形象被她塑造得层次丰富。
当然了,在《百岁挂帅》中,柴郡主的戏份没有穆桂英、杨文广那么多。在这一批扬剧演员中,彭楷仪也并没有显山露水,但是她相信,每一个角色都可以进行深挖的艺术创造。
这批年轻扬剧演员是幸运的,他们有了进入中国戏剧学院深造的机会。考试前几个月,大家都在抬头练功,埋头学习,最终的考试成绩出炉,彭楷仪是艺术考和文化考的双第一。在拿到成绩单的时候,彭楷仪觉得这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
顶着双第一的成绩进入高等学府,却很快就感受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现实。在中国戏剧的最高学府里,彭楷仪看到了太多优秀的同学了。在这里所学到的知识,又是全新的。彭楷仪特别记得角色创作的课程,导师会安排编剧、导演、表演、化妆、配乐等多种课程,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排出戏来,学习的压力逼迫着学员们日以继夜,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这里,彭楷仪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何用心用情去塑造人物,通过角色来感知世界。
出演《郑板桥》“饶五娘”
学成归来后,彭楷仪终于走上了心心念念的舞台。她演过《上金山》《五女拜寿》《秦香莲》等传统戏,又演过《血色浪漫》《阿莲渡江》等现代戏。彭楷仪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用心去演每一个角色,哪怕是龙套,也要演好角色的内心戏。
真正让彭楷仪经受考验的,是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女主角“饶五娘”一开始就定下了彭楷仪。得知这个消息后,彭楷仪很兴奋,但是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她知道这是扬剧研究所精心打造的一部大戏,云集了编剧罗周、导演韩剑英、主演李政成的“黄金三角”,她如何去演好“饶五娘”?
彭楷仪擅演青衣,但是饶五娘开始是花旦戏,这就要更加活泼灵动,表现出少女对于郑板桥的仰慕之情。和“扬剧王子”李政成搭戏,压力可想而知。往往导演一说戏,李政成很快就悟出来了,就能迅速进入角色了,但是彭楷仪要慢热一些,她需要时间去悟戏。李政成从来不会催她,而是帮她一起感受角色。
最终,彭楷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她去观察李政成在现实中的妻子葛瑞莲,葛瑞莲也是自己的老师,所以她经常请葛瑞莲来看排练,请葛瑞莲进行指导。在彭楷仪看来,葛瑞莲的性格和“饶五娘”也很相近,非常热情,也很沉稳,日常中的小动作,都被彭楷仪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演在台上。
葛瑞莲对她的指导也很精准,比如“饶五娘”有一段唱腔,开始是用的“川心”曲牌,后来葛瑞莲就建议彭楷仪清唱,这样可以自己掌握节奏,可以边表演边演唱,也没有曲牌的限制,更能符合角色的定位。
扬剧《郑板桥》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诸多关注的目光。这部戏从扬州出发,前往北京、上海、香港、杭州巡演,进入清华大学,还在省内各所高校都进行了演出。彭楷仪特别欣慰地看到,不光是老戏迷,这部《郑板桥》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走进剧院。那些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都不吝掌声。每一次谢幕时,彭楷仪都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如今,这部《郑板桥》在思想和艺术双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让彭楷仪倍感自豪。
维也纳演唱《鸿雁传书》
新年过后,彭楷仪踏上了前往欧洲的行程。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她演唱了《鸿雁传书》。这是扬剧的经典戏,想要唱好其实很难,25分钟的唱段,没有任何空隙,需要一直演唱,始终都在角色的情绪里。唱完一段《鸿雁传书》,有时比演完一出2小时的戏还要累。
面对着西方观众,彭楷仪穿好戏服,缓缓开嗓。她看到在西方观众的眼神里,都流露着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王宝钏苦守寒窑的艰难,在她的演唱里徐徐展开。她的脑海里浮现着一位位扬剧名角的身影,高秀英、李开敏、葛瑞莲、张爱华……她们用一部《鸿雁传书》传承着扬剧的优雅悠扬。彭楷仪知道,演出结束后,那些西方观众们的掌声,不仅是献给了自己,更是献给了前辈的扬剧表演艺术家们,献给了在扬州传承生生不息的扬剧。
对话
传承扬剧,是我最大的荣耀
记者:和同龄人相比,选择做一位戏剧演员,应该是很小众的人生选择吧?
彭楷仪:非常小众,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在各地演出,特别是跟着《郑板桥》剧组走进中国一线城市,包括这次前往维也纳唱扬剧,我都感觉到我是在传承扬剧艺术,我在不断传播扬剧,这让我感到非常荣耀。
记者:很多人都认为,传统戏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紧迫,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彭楷仪:我觉得目前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传承就是最好的答案,既有李政成这样的领军人物,也有我们这批年轻演员在舞台上挑起大梁,行当齐全,能演大戏。我觉得现在是戏剧的黄金时代,国人对于传统艺术的热衷,正在催生戏剧热的复苏。何况,现在在扬州艺校内,新一批的扬剧新生也正在培养中,他们也都是扬剧未来的希望。
记者 王鑫
![]()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