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散落”在祖国各地的“梅花”们凝聚在一起,如何让“梅花奖”成为获奖演员的动力而不是休息的功劳簿,如何让广大群众成为这一奖项的受益者――“梅花奖艺术团”应需而生。2005年6月,中国 演出前的排练场上,白淑贤在练习双手书法,为其撑起卷轴书卷的是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武凌云和扬州市扬剧团的李政成蹲在舞台上及时擦去墨汁的是北京 此次出行的30余人,几乎各个都是地方戏曲院团的业务尖子兼行政负责人。在机场、在各酒店的辗转中,埋头搬运行李的是青年人;在排练场,为团员指点技艺的是老年人…… 集合了京剧、昆剧、豫剧等多个剧种的优秀演员,“梅花奖艺术团”本身暗含着精益求精的为艺之心,沉潜着激励青年演员的动力。在这里,没有人怠慢自己的 扬剧演员李政成,则是因为这个艺术团而成就了拜师之愿,“很多年前,我就非常仰慕裴艳玲老师。在艺术团的一次义演时,通过剧协的牵线,我正式拜裴艳玲老师为师,成为我艺术上的新起点”。 这个成立时间不长的艺术团,不仅是团员们的福地,更是广大观众的知音。 梅花奖艺术团的台湾行,让台湾观众得以第一次观赏到种类繁多的戏曲精粹;在此之前的澳门行,也是如此。在两年的时间里,梅花奖艺术团更多的是在基层行走,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北、吉林……以“小分队”的形式,“梅花”们不计酬劳,不辞辛苦,一天演出两三场,连续数天奔波在乡镇的小路之间、厂房军营与学校之间,将自己的拿手好戏 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用一句“如同鱼儿回到了水里”来形容自己的演出体会。“去最基层的地方,和老百姓面对面,在树上、在屋顶上、在墙垛上都是观众。在这些地方本来看戏的机会就很少,更不要说这种集合梅花奖得主的阵容了。虽然演出条件差,但――很值!”参加过艺术团“西北行”的李政成说。 今天的梅花奖艺术团正在成为一个品牌。通过她,戏曲的种子播撒到中华大地少人问津的角落;通过她,中华戏曲的精粹正在走出国门,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的文化桥梁,成为文化输出的一条小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