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动态 演出安排 站内新闻 文化新闻戏剧新闻 其他新闻 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 戏迷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合作 专题文章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扬剧动态 > 戏剧新闻 >

梅花锦簇别样新

时间:2007-06-18 23:24来源: 作者: 点击:




   【扬州扬剧网消息】 梅花奖艺术团,这个名字大家也许还觉得陌生;但对于“梅花奖”,想来都有些印象。创办于1983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是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人才、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大奖。首届推出了张继青、叶少兰、谷文月等15位表演艺术家,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来自内地以及港台的50多个剧种的500多位演员被授予了梅花奖,成为中国戏剧界的一件大事。

  如何将“散落”在祖国各地的“梅花”们凝聚在一起,如何让“梅花奖”成为获奖演员的动力而不是休息的功劳簿,如何让广大群众成为这一奖项的受益者――“梅花奖艺术团”应需而生。2005年6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了这支新生力量,一个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德艺双馨”四个字的集体,一个让团员们“相聚恨晚,相聚恨短”的集体,一个将戏剧精粹播撒到基层与海外的团队。

  演出前的排练场上,白淑贤在练习双手书法,为其撑起卷轴书卷的是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武凌云和扬州市扬剧团李政成蹲在舞台上及时擦去墨汁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濮存昕――日前跟随这个艺术团的台湾行,记者感受到了这个艺术团的德与艺。

  此次出行的30余人,几乎各个都是地方戏曲院团的业务尖子兼行政负责人。在机场、在各酒店的辗转中,埋头搬运行李的是青年人;在排练场,为团员指点技艺的是老年人……

  集合了京剧、昆剧、豫剧等多个剧种的优秀演员,“梅花奖艺术团”本身暗含着精益求精的为艺之心,沉潜着激励青年演员的动力。在这里,没有人怠慢自己的表演,即便是最熟悉不过的“看家”选段,也是全力以赴。虽然已排练过不只一次,每次演出前,依旧能看到演员们在舞台的台口一遍遍试自己的戏,比如上了年纪的白淑贤,比如风华正茂的杨凤一。秦腔演员齐爱云则是每次排练都从头看到尾,“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特别有收获,看得高兴!之前我有些迷茫,但在这次台湾行找到了动力,就想着回去要更加用心。”

  扬剧演员李政成,则是因为这个艺术团而成就了拜师之愿,“很多年前,我就非常仰慕裴艳玲老师。在艺术团的一次义演时,通过剧协的牵线,我正式拜裴艳玲老师为师,成为我艺术上的新起点”。

  这个成立时间不长的艺术团,不仅是团员们的福地,更是广大观众的知音。

  梅花奖艺术团的台湾行,让台湾观众得以第一次观赏到种类繁多的戏曲精粹;在此之前的澳门行,也是如此。在两年的时间里,梅花奖艺术团更多的是在基层行走,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北、吉林……以“小分队”的形式,“梅花”们不计酬劳,不辞辛苦,一天演出两三场,连续数天奔波在乡镇的小路之间、厂房军营与学校之间,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展示给乡里乡亲。

  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用一句“如同鱼儿回到了水里”来形容自己的演出体会。“去最基层的地方,和老百姓面对面,在树上、在屋顶上、在墙垛上都是观众。在这些地方本来看戏的机会就很少,更不要说这种集合梅花奖得主的阵容了。虽然演出条件差,但――很值!”参加过艺术团“西北行”的李政成说。

  今天的梅花奖艺术团正在成为一个品牌。通过她,戏曲的种子播撒到中华大地少人问津的角落;通过她,中华戏曲的精粹正在走出国门,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的文化桥梁,成为文化输出的一条小径。



(责任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