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动态 演出安排 站内新闻 文化新闻戏剧新闻 其他新闻 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 戏迷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合作 专题文章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扬剧动态 > 戏剧新闻 >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7-08-27 22:33来源: 作者: 点击:




   【扬州扬剧网消息】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资源。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社会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都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199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全省文化系统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原则,积极努力,勇于探索,推出了一大批思想、艺术和观赏性三者统一的优秀作品,全省文化事业走上了繁荣之路。2000年,江苏又以承办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掀起了文化建设的高潮,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与北京、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相比,与科技、教育等其他系统相比,以全国一流的标准来审视江苏的文化发展现状,我们在拥有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距。认真分析其原因,制约我省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一、我省文化体制的现状以及近年来改革的情况

    江苏文化系统单位大多为全民事业性质,长期以来在政府办事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即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以艺术表演团体为例,江苏省歌舞剧院、江苏省京剧院、江苏人民艺术剧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锡剧团和江苏省扬剧团等六家院团,系省直属院团,分别从事音乐舞蹈、京剧、话剧、昆剧以及锡剧、扬剧等地方戏曲的艺术创作和演出业务。截止2000年底的统计,六个院团的从业人员1615人,其中在职人员1023人。除对省昆剧院因实行古老剧种的保护性政策外,大部分院团实行的是差额补贴办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政府年实际拨款2910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937万元,医疗补助150万元,公用经费30万元,直接用于艺术生产的经费约793万元。

    我省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起步于80年代初期,从部分院团试行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始,此后逐步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等,并在投入机制和分配机制等方面作了尝试性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院团的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激发艺术生产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艺术生产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这些改革都是以解决院团生存条件为前提,以进一步解放艺术生产力为出发点,着重在转换内部管理机制上做文章,逐步理顺国家与院团、院团与演职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保守,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体制运作,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对这种旧体制的适应中,逐渐产生了惰性,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而,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观众的审美情趣、市场的快速变化缺乏应有的敏感力和洞察力,并显得无所适从。江苏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主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滞后,创新意识上的滞后,开拓精神上的滞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2、机制僵化,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在旧的文化体制下,艺术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矛盾日渐凸现,艺术生产力受到禁锢,严重制约了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布局、结构性矛盾突出,艺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市场分割;二是投入机制不健全,致使一方面国家投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却难以投入;三是分配机制不完善,一些院团虽然适当地拉开了演职人员的分配档次,却并未能根除“大锅饭”的弊病,演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四是人才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进出渠道不畅通,同时,也缺乏吸引“高”、“精”、“类”人才的优势和条件;五是艺术流通领域中的关系不畅,艺术生产与文化消费间存在着未能解决的矛盾,巨大的市场潜力远没能开发激活,院团也未能步入生产——演出——再生产——再演出的良性循环轨道。

3、措施不得力,缺乏政策性的支撑。

     近年来,院团的人头费、福利、医疗保险等包袱越背越重,艺术生产的“盘子”却被挤得越来越小。以3000年政府投入为例,艺术生产经费仅占其中的27%左右,如此状况,势必严重影响艺术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也使得院团的硬件建设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此,既缺乏有力的政策性配套措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和相关保障,院团自身的造血功能也严重不足。

缺乏强有力的文化营销策略和手段,特别紧缺的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对此,虽已有所认识,却没能在政策上、措施上给予提供保障。

 三、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二是江苏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是全国各省市都在抓住机遇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了新的竞争态势。作为最早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省份之一,江苏刚刚开过全省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回良玉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文化大省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面广、量质结合、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一个文化大省不仅是一个资源大省,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开发大省,一个文化产品大省,一个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大省。为此,我认为,这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更新观念,打破陈规。

    首先,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是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关系不理顺,机制不健全,我们原有的优势也将会很快丧失,并将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第二,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文化要想在整个社会大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勇于参与竞争,勇于挑战市场。艺术作品的主要参照系是市场需求,用优秀作品激活市场,才能最终占领市场。第三,要有自觉的创新意识。要改革,就不能坐等红头文件,也不可能在运作上整齐划一,要敢于创新,包括机制的创新,也包括运作方式的创新。第四,要有超前的开放意识。立足全省,勇于破旧立新,开拓文化创意的空间,善于借助别人发展自己,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

2、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艺术表演团体的社会化运作模式。

    存在并非就是合理的,真理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李岚清同志在中直院团改革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通过改革,确立自主经营、独立运作的文化实体地位,不断加深社会化的进程,并且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以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为骨干和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如国有院团的股份制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办团、以参股等形式联合办团等等。

   3、优化结构,科学合理布局,使丰厚的文化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利用。

    敢于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的、封闭式的市场格局和多年形成的小而全的固有经营模式,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过去服务单一的格局,遵循艺术规律,根据艺术表演团体的特殊属性和社会对艺术产品的需求,择优扶强,优势互补,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利用资源,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新组建的演艺集团在利用文化资源上具有整体优势。集团是原有省直表演艺术团体的大综合,内设的艺术创作中心集中了各院团优秀创作人才,以集体智慧创作精品剧本;演职人员由集团根据大局出发,进行调配;下设的演出器材经营公司,对剧院器材统一管理,并能盘活各院团舞美器材等。集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将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目前与未来统筹兼顾,在人流、物流、资金上优化组合,合理使用,服务多元。

4、建立完善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为文化体制的改革寻求有效的政策性支撑。

    卸包袱、消臃肿,是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中最敏感、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多年来院团挂在口头上的“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并非是杞人忧天。一方面是富余人员的出口,另一方面是“高”、“精”、“类”人才进口。以人为本,构筑江苏艺术人才的高地,必须与社会改革配套,在政策上为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演艺集团将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由剧院的老干部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使其老有所为。他们的经费由财政补助,不足部分由剧院自筹,建立保障基金,确保其生活、医疗费用。未聘人员则由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组织业务培训、转岗培训,提供就业帮助,争取内部消化。

    演艺集团将以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为优秀文化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创业环境、立业的广阔舞台,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吸引外部人才,留住内部人才,使演艺集团成为他们建功立业,出名成家的活土。演艺集团对于人员的聘用将经过严格的考核,这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促使人才自觉地再发展、再提高,增强演艺集团的活力。

     综上所述,文化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固守传统体制,难于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生产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化产品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我们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实现这一目标。改革的道路曲折漫长,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是一种尝试,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