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动态 演出安排 站内新闻 文化新闻戏剧新闻 其他新闻 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 戏迷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合作 专题文章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扬剧动态 > 戏剧新闻 >

江苏地方戏“五朵梅花”现身说法 吸引观众眼球

时间:2008-09-13 18:42来源:互联网|# 作者:弘扬 点击:




 

【扬州扬剧网消息】 “扬剧王子”李政成、“淮剧皇帝”之女陈澄、锡剧名家陈云霞、梆子演员燕凌、柳琴戏花旦王晓红。这五位戏曲名家,不仅是我省地方戏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的得主。明晚,省2008中秋戏曲晚会将在南京白鹭洲公园举行,“五朵梅花”将同台亮相,上演一出经典荟萃的戏曲联唱。借此机会,记者分别采访了5位名家,请他们为传统戏曲的发展献计献策。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这几位地方戏名家,并没有囿于门户之见,他们谈得更多的是如何跳出“地方”求发展,如何更好地吸收、融合其他剧种的长处,为我所用。

 没有人,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李政成,1969年生,扬州市扬剧团团长。9岁进团的李政成,是建国后最小的扬剧演员。他唱腔圆润、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形神兼备,2003年以折子戏专场和《史可法》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地方戏曲要发展,最关键的还是人才。没有人,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一方面要多出名角。观众对演员的认可度非常高,一个好演员,不仅能带火一部戏,整个剧种也能受益。2005年起,扬州市政府把“扬州友好会馆”无偿借给扬剧团作为“周周看扬剧”的演出场馆,3年下来,这里已经成了铁杆扬剧迷的聚集地。每周六的演出,剧场基本都能坐满,除了本地观众,南京、泰州、镇江、安徽也有戏迷过来。借着这个平台,团里10多位青年演员都成了“角”,有不少“粉丝”。有了人,戏也就出来了。这几年,团里恢复、移植、新排剧目50多部,不少剧目在全国都有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后备人才。去年,团里启动了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由政府出资,一年6万/人,培养期6年。原打算只招二三十个,没想到下去一走,报名的人非常多,公费的30个名额很快招满了,还有不少孩子甚至愿意自费来学,后来就又增加了10个名额。这里面,一半以上都是城里的孩子。由于师资有限,为了把孩子教好,我们引进了大量京剧、昆曲的老师,希望孩子能融会各家所长。

  好戏不仅要有听头,还要有看头

  王晓红,1974年生,现为省柳琴剧团主要演员,工花旦。2005年,在《枣花》中以一支“拉魂”新曲荣获第22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现在,随着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他们早已不满足于像以往那样闭着眼睛听戏了。因此,我们也要适应观众的变化,舞台呈现力求精品化,可视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睁大眼睛看戏,把他们留下来。

  比如我们最近重排的《孽海花》,这部传统曲目如何创新,才能让观众坐得住?团里想了不少点子。以前唱这种老戏,不管是小生还是旦角,服装都很宽大,连腰身都看不出来,没有美感。这次演员的服装都是量身定做,在用料、用色上加以变化,力求简练细巧、素淡、秀雅,给人以柔美、轻盈、透明之感。以前的化妆都是“贴片子”,这次也进行了改革,改水粉化妆为油彩化妆,更为新颖别致。

  吸收江南柔美,让梆子“软”下来

  燕凌,1967年生,省梆子剧团团长。她借鉴了昆曲的柔美、高雅,与梆子的粗犷、豪放相结合,形成徐州梆子独到特色。1999年,她凭《华山情仇》和个人折子戏专场摘取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

  都说“软柳琴,硬梆子”。但前些年,我们在演出中发现,传统的梆子唱腔已经让观众有些“审美疲劳”了。于是,我们开始创新。先是在排一些现代戏时,把徐州民歌、小调等地方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其有厚重、大气之感,同时,把江南剧种的一些柔美、细腻的东西移植到梆子上,优势互补,为我所用。

  让梆子“软下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尝试。以前观众听梆子,可能更喜欢那股“冲”劲,但现在他们则希望能“刚柔并济”。这也有道理,如果一直高亢,整个剧就没有高潮了,而现在通过舒缓的铺陈,最后时候一下子奔放出来,感觉更强烈,很多观众都说“比老梆子好听”。

  三尺水袖,抖得远才能抖出精彩

  陈云霞,1968年生,无锡市锡剧院演员,主工花旦、刀马旦。2001年,她凭《窦娥冤》一剧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要发展,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能只满足于在小圈子里有饭吃。

  现在有种风气很不好,就是为了获奖而获奖,不去管市场。长此以往,只会把自己困在庙堂之上,盘子越做越小。三尺水袖,不能只在身边起舞,一定要抖出去,这样才能唱出地方戏的新天地。

  作为地方戏,方言有可能成为走出去的障碍,但可以通过字幕、宣传等方式加以弥补。

  为了争取观众,我们对锡剧进行了革新,打破了以往“以唱为主”的框框,比如《窦娥冤》,就文戏武唱,增加了旦角的武戏。还有就是尽量融入其他剧种的长处,既保留锡剧小桥流水的传统,又融入北剧高亢激昂的特色,从而使角色更加丰富。

  只要戏好,就不怕观众不来

  陈澄,1972年生,“淮剧皇帝”陈德林之女,她表演细腻、嗓音甜润,唱做俱佳。2003年,凭借《祥林嫂》中的精彩演出摘得“梅花奖”。

  只要戏好,就不怕观众不来。

  每年省淮剧团下乡,村民们都非常热情,从四里八乡纷纷赶来,很多都是提前几个小时进场。这种演出,一般前一年就定了日期。由此可见,在广大农村,戏曲的市场还是挺大的。

  但在城市的情况则不同,因为观众可选择的面更宽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精品,才能把观众“抢”过来。这就要求我们剧目一定要非常精致,尤其是要有地域特色。

  当年《祥林嫂》在上海演出时,效果就非常好,观众排了很长的队。其实,只要剧目好,传统戏曲在大城市还是有市场、有掌声的。

  淮剧唱腔朴实有余而柔美不足,擅长表现大段的诉说,因此我们就有选择地把其他声腔的特点揉入其中,效果很好。《祥林嫂》中的唱腔就融合了现代歌曲演唱方法,给人以凄美之感。所谓的改革、创新,是既要守护好传统,又要对传统戏曲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观众要求的地方加以改良,只有这样,才能磨出让观众满意的精品。

 

  后记:

  初秋的雨后,穿行在江南的小巷里,我们或许无法回到过去,听到咿咿呀呀的昆曲或评弹。但是,在听了“五朵梅花”的“融合观”后,不由得让人心情振奋。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后,正是将诸声腔融会贯通,逐渐完善,才最终产生了国粹艺术——京剧。由此想来,“跳出地方”的地方戏曲,未来的舞台一定会更加宽广。



(责任编辑:)
顶一下
(4)
66.7%
踩一下
(2)
33.3%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