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春天迟早会来
时间:2008-11-18 08:28来源:扬州日报|http://www.yzwb.com 作者:扬州东东 点击:次
传统戏曲的春天迟早会来
——本报专访京剧艺术大家裴艳玲
今晚,京剧艺术大家裴艳玲将登上扬州大剧院的舞台,为扬城戏迷表演她的新戏《响九霄》。昨天上午,裴艳玲在接受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聘请之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她认为,扬州市政府专款资助地方戏曲教育的做法全国少见,理应给予足够多的掌声和喝彩;她告诫戏曲后生们,传统戏曲的春天迟早会到来,只有守得住寂寞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女演男”响彻大江南北 裴艳玲原名裴信,1947年生于河北肃宁。父亲裴园是京剧名武生,继母袁喜珍是河北梆子名旦。出身梨园世家的她从小就痴迷戏曲,5岁登台救场饰演秦英,大受好评,由此步入梨园,随父学戏。父亲言传和恩师身教,加上天赋才华和好学不倦,裴艳玲9岁就挑大梁,12岁参加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宝莲灯》中她的超群演技轰动剧坛,拧旋子最多可达104个。《夜奔》更是同时继承了李、侯、盖派的表演精华。加上《钟馗》、《武松》、《陆文龙》等戏,她的大名响彻了大江南北,还两次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虽然生为女儿身,但裴艳玲却特别喜欢反串演武生。她从小学京剧时就特别喜欢“女演男”。后来她因嗓音高亢嘹亮,行腔如行云流水,文武皆备且武功出众,成功诠释和演红了一些男角,开始在戏剧界崭露头角。裴艳玲的“女扮男装”不仅表现在舞台上,生活中的她也“沾染”了不少男儿习性,无论是一身男装打扮还是发言时透露的男儿气概,都让她显得与众不同。 扬州政府资助戏曲教育全国少见 裴艳玲与扬州结缘,是从“扬剧王子”李政成拜她为师开始。2005年9月13日,裴艳玲在看过李政成的表演之后,大加赞赏,欣然接受了他拜师学艺的请求,主要传授一些武生表演的技艺。因为这层关系,她开始关注和了解扬州,特别是地方戏剧的奇葩——扬剧。 当裴艳玲了解到扬州市政府每年拨出数十万元专款,用于扬剧、曲艺班的新苗培养时,大为赞赏和感动。她说,在中国众多地方剧种中,扬剧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唱腔,还有当地政府的大力帮扶和支持,这在其他城市是很难见到的,理应为扬州政府的这一做法喝彩。 这次接受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聘请,出任该校的名誉校长,裴艳玲希望,以这种形式更好地为扬剧事业的发展做些贡献。“这绝不是挂个空头衔,而是要真正承担起做校长的责任。”裴艳玲表示,回去之后,她将深入地了解扬剧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为扬剧事业的繁荣多提建议,多做些鼓与呼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扬剧。 地方戏曲演员要守得住寂寞 在受聘之前,裴艳玲兴致勃勃地欣赏了扬剧班学生的表演。看到孩子们劈腿下腰,有板有眼,她说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学徒的时候,学艺的艰辛和波折涌上心头。“现在的孩子能接受免费的专业教育,有这么优秀的老师精心指导,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裴艳玲勉励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机会,练好基本功,将来成为中国戏曲事业复兴的中流砥柱。 对于现在“看戏不如看电视”的大环境,裴艳玲认为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传统戏曲始终是东方文化的根,丝毫不会被时间冲淡和淘汰,兴许再过若干年,戏曲又会掀起中国的“文艺复兴”。所以,她告诫年轻学生和演员要守得住寂寞,只有在寂寞中苦练内功,才会收获花开时的幸福和喜悦。 作为地方剧种,扬剧是否应该突破地域限制,在更为宽阔的平台上起舞呢?面对这种声音,裴艳玲当即给予了否定。她说,扬剧就是扬州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的剧种,如果用普通话或其他语言来唱扬剧,扬剧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但各种戏曲艺术之间是共通的,扬剧可以通过借鉴和嫁接京剧或越剧的表现手法,来完善和丰富扬剧的唱腔和表演手段,但前提是保住扬剧的地方色彩。
(责任编辑:)
|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