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最高的是翻跟头的“90后”
——浙江京剧团市场之路越走越宽
有人形容,越剧在浙江,是如鱼得水;京剧在浙江,却引不起观众的多大兴趣。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可不同意这句话,从今年11月27日起,该团精选8台京剧大戏,在杭州剧院、浙京“京韵坊”演出,以这种方式庆祝该团的40岁生日。“我们要让浙江观众领略京剧的魅力。”翁国生说。
股市大涨,收回场地做演出
1969年正式组建的浙江京剧团曾有过红红火火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初,浙京的剧场经常上演京剧《武松打虎》,那是盖叫天的当家剧目。好景不长,和所有戏曲面临的境况一样,当经济大潮涌来时,京剧团的表情有点落寞。1996年,因剧团效益不佳,浙京将地处黄金地段的排练场出租给证券公司,变成一家营业部,这件事当年在当地引起一场不小的“地震”,许多演员也因无戏可演成了“职业股民”。
翁国生2004年担任浙江京剧团团长后的第一次演出,是去温州乡下。翁国生至今仍记得,他站在田埂上,心里十分迷茫,“这样的剧团,要往哪儿找出路。”排演新戏,争夺新观众,成为剧团的重要工作之一。剧团每次排演一出新戏,目的性都很强:有没有市场,能不能赚钱。在演出过程中,剧团主创人员注重观察剧场效果,不断听取观众和专家意见,几乎每一场演出后都会有修改,每一场演出都会有新的提高。
从实验京剧《红拂》到《孔雀翎》演出500场,从《告别迷茫》在浙江各大监狱巡演到《宝莲灯》在全国演出超过700场,从《藏羚羊》的跨省联演到《王者·俄狄》的海外展演,京剧团演出的剧目越积越多,场次越来越多,市场之路也越走越宽。
2007年,当上证指数稳稳站在5000点之上,内地步入全民炒股时代之际,剧团在积累了一批卖座的好戏后,果断地把出租的排练场收了回来,挂上了实验剧场“京韵坊”的牌子。
演员收入,不看资历看贡献
翁国生清楚地知道,剧团要有发展后劲,必须培养人才,让年轻人尽快挑大梁。剧团广泛选拔有潜力的年轻演员,加强培训,增加其演出机会,让他们在实验戏曲中探索,得传统京剧精髓,在脱胎换骨的蜕变中日渐成熟。
为了调动年轻演员的积极性,剧团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将演员的收益与演出场次挂钩,谁演的多收入就高。“去年剧团演员的平均收入是6.95万元,很多年轻演员都买房买车了。”副团长张灵准确地说出了这个具体数字。
而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剧团,演出收入最高的竟然是一位18岁的小演员,他跟头翻得最好,几乎每个演出都有他。“哪场演出都离不开他翻跟头这个亮点,观众喜欢看。他一年要演三四百场,收入有9万多元。”翁国生说。
一年收入比国家一级演员还高,这就是浙江京剧团的创新。
市场不同,老戏新戏一起上
为了庆祝剧团的40岁生日,他们在杭州剧院演出大戏《哪吒》和中国戏曲艺术秀《国色天香》,在浙京“京韵坊”实验剧场演出《宝莲灯》、《红拂》、《王者·俄狄》、《金盘收》、《五朵京花》专场。浙京还制作了《藏羚羊》、《盖韵流长》、《孔雀翎》等10个剧目的DVD。
《国色天香》是翁国生导演的新作品,一向不走寻常路的他赋予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国色天香》分“序”“江南戏韵”“金戈铁马”“琴剑寄情”“无间鬼魅”“良辰美景”等篇章,演出不是一场正儿八经的戏曲表演,但有正儿八经的经典片段压阵。京剧《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越剧《十八相送》、新昌调腔《跳无常》、黄梅戏《夫妻观灯》、绍剧《三打白骨精》、婺剧《断桥》、锡剧《双推磨》……哪一段拎出来,都是这个剧种的压台好戏。而且演绎这些名段的都是梅花奖得主,如陈美兰、张幼麟、张志红、谢群英等。130多人的演出阵容,4辆5吨加长卡车装运的大型舞美装置,让这场艺术秀更好看,令观众大饱眼福
翁国生说,此次重点推出《哪吒》和《国色天香》,前者要为今年的元旦春节档演出市场预热,《国色天香》的目标则是海外市场。目前,《国色天香》已演出12场,票房收入40多万元,并受到许多演出公司和各地剧场经理的青睐,他们在国内外的演出都在积极洽谈中。“明年浙京将携《国色天香》分别走进校园及国内外商演市场,争取获得更大市场回报。”(马进)
(摘自 《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