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
京剧改革别把精髓改掉
现在京剧发展有些误区:花钱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大
京剧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绝大多数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都知道它是我们国粹,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第十四期青年读书论坛上,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做了主题为“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谈京剧艺术的审美特质”的演讲,20名国家京剧院的演员现场进行示范。
在使用扩声技术方面,宋官林也认为是一个悖论。“在过去形成的时候只有小戏场,观众距离戏场很近,而现在演出的环境扩展了,并且当代观众对于音响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在大剧场中用音响。”宋官林介绍说,“但是由于有话筒,可能在无形之中滋长年轻演员的惰性,年轻演员也就不再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刻苦。”宋官林还告诉记者,国家京剧院的八楼有国家京剧院实验剧场畅和园,最多坐200人,不用任何扩声设备,在那里近距离接触原声京剧。
在京剧的年轻人才培养方面,宋官林认为:“拥有青年就拥有未来。”宋官林告诉记者,国家京剧院每年要在40多所高校举行演出,“我并不希望通过演出使他们都成为戏迷,但是他们要有文化记忆。”据了解,今年国家京剧院就要进47所大学,用宋官林的话来说,“这是在文化层面的植树造林”。由于剧目丰富,在具体进校园的时候国家京剧院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表演剧目。比如《强项令》是表现的秉公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题的戏,就可以在司法类大学上演。宋官林还向本报记者讲了个现象,在天津大学和武汉大学,均有学生将梅兰芳说成了梅艳芳。宋官林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年轻人只喜欢京剧而不喜欢流行,这样的审美体系就有问题了。 宋官林:中国的文化消费进入成熟期 “中国的文化消费进入了成熟期,这个成熟的标志是多元审美体系的基本形成,特别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作为代表。”宋官林表示,在北京的舞台上,有歌剧、芭蕾舞、京剧,也有二人转,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这些种类繁多的文化大餐给中国当代国民提供了多元的选择。“这样多元化的文化构架,我觉得在全世界的城市当中也就纽约、巴黎、北京能做到,甚至在其他的发达国家中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格局。”宋官林说。
最后宋官林表示,京剧的改革,要讲究推陈出新,不必要的元素适当地加以改变,但是不能将京剧的精髓也改了,比如有些需要慢的表演就必须慢。宋官林指出,最重要的是如何变革京剧的传播方式。“对于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传播,是从上到下对于中华文化的重新定位,如何把握如何引领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