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老资料馆 >

早期扬剧在上海

时间:2013-04-18 00:46来源:艺术百家 作者:刘一飞 点击:




早期扬剧在上海

原载《艺术百家》199101

 

刘一飞

 

    扬剧发源于扬州, 成长于上海。早期扬剧, 或者确切地说, 现代扬剧的前身, 有“大开口” (由香火戏发展而来) 与“小开口” (清曲与花鼓的融合) 之分。“大开口”与“小开口”合作融汇前,二者在上海各树一帜,名“维扬大班” , 名“维扬文戏” , 界限分明。

    旧时代, 扬州一带农民为保平安、求丰收、开财路,要请“香火, 做各种会, 请神谢神。渔民为祈求水上安全和渔产丰收, 也做一种“渔船会”。在清代, 不少神会已由“内坛” 发展到“外坛” , 并进一步发展为香火戏了。清朝末期, 高邮湖、邵伯湖有一部分渔民沿运河而下, 从内河到外江, 又沿长江、运河东至上海, 在黄浦江岸浦东一带打鱼卖鱼并定居。按照家乡习俗, 每年要做“渔船会”, 便到家乡请“香火”到上海做会。香火艺人由做会发展为唱香火戏, 进而改变为营业性和娱乐性的搭台唱戏。戏的内容, 最早也象在家乡一样, 演的是“ 神书”

即“ 唐六本” 的故事: 如《袁天罡卖卦》、《魏征斩龙》等、后来就发展到从“ 唐六本”中抽出些故事来, 衍生变化编成新戏, 如《张郎休妻》、《赶山塞海》等, 都是“出头戏、折子戏。

    除浦东一带外, 香火戏还在浜南、浜北(即今南市、闸北) 等下层劳动群众聚居地演出。方浜路有一家茶馆叫齐(其?) 云楼,老板王其顺,他看到香火戏受欢迎,于1921年或1922年趁回乡之便, 从家乡请来香火艺人演出。茶馆上午卖茶,午唱戏。这是香火戏从搭台演唱第一次进入固定的戏园演出。开始一段时间演的也是“唐六本” 和用“唐六本”中一些故事编的“出”头戏。但后来就不能适应了, 剧目逐渐发展, 以通俗的“七字书”为本子, 主要演唱各种“记”了, 如《琵琶记》、《牙痕记》、《柳荫记》 、《合同记》、《三元记》等。所以扬剧界旧有“千戏九记” 之说。

    齐云楼唱戏生意不错, 于是, 这类专演“维扬大班”的戏园如雨后春笋,一个一个相继开张了。如“新民戏院”、“花旗戏院”、“庆升戏馆”、“同庆茶楼”等。这些都是1925年以前开的“大开口”戏院。

    此时, 安纳金路(今东台路) 开了一家比较正规的戏院, 因靠近南阳桥, 起名“南阳大舞台”;后由于专唱扬州戏, 改称“维扬大舞台”。这所戏院从未上演过其他剧种, 自开业起, 一直作为扬剧在上海的根据地, 对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艺人的合作, 对扬州艺术的发展成熟,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后, 浜南浜北、浦东浦西都有了“维扬大班”戏院。

    扬州清曲到上海的年代, 大致与香火戏相近, 但那是作为曲艺到上海的。清末已在社会上露面, 有钱人家遇有婚姻、寿诞等喜事, 便请清曲艺人来家唱“堂会”。清曲在演唱过程中, 为满足听众的欣赏要求, 使唱做结合, 也借鉴流行于扬州八匠中的花鼓戏的表演程式, 从而丰富自身的演唱艺术。这二者的结合便产生了“小开口”。

     但清曲与花鼓结合,成为“小开口”正式上演于舞台, 最早并非出现于上海, 而是在汉口与杭州。1921年或1922, 黄金荣带着他的一个艺名叫露兰春的小老婆到杭州游湖烧香。露兰春姓沈,扬州人,是上海早期的京剧女演员之一,十九岁即被黄霸占为妾。当时杭州大世界有臧雪梅(浑名“大狮子”)、吕正才、方少卿等人演出“小开口”,露兰春听到乡音,倍感亲切,不禁入迷。黄金荣见此,也说这个戏不错。露兰春就说:我们上海的大世界也可演嘛。由于露兰春的关系,1922年,“小开口”便在黄金荣开的上海大世界的游乐场中登台了。那时,大世界只有二层楼,各演出场地相互挨近,除下面的“大京班”而外,在楼上游乐场同时上演的还有宁波滩簧(甬剧)、本地滩簧(申曲,即沪剧)等剧种,以及魔术、歌舞等。这样,“维扬文戏”便处在各种剧种、杂耍争奇斗艳的生存竞争之中。在长期的竞争中,“小开口”站住了脚,在大世界的演出几乎没有断过。

    “大开口”与“小开口”自二十年代初在上海相继登上舞台以后, 直“各自为艺”界限分明, 不相往来。而且双方中还有一些人从自身特点出发, 轻视对方, 造成隔阂和不团结现象。但1928年起, 相继出现“大开口”艺人与“小开口”女艺徒在维扬大舞台同台演出之事,以后又结了婚,如高玉卿高秀英,十龄童与何巧贞, 张小培与筱玉翠, 潘喜云与潘玉兰等。这种情况起初明显出于提高卖座率的考虑, 所谓“一生一旦, 到处吃饭”, 而实际上, 已跨出“大开口” 与“小开口” 结合的最早一步。加之以“大开口”名角潘喜云、崔少华、周松亭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 认识到二者互有长短,而且本是一块土地上生的, 只有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扬州戏才有美好的前景。他们做了不少工作,主动团结“小开口”著名演员,终于使双方界限逐渐打破,合作愈来愈频繁,由同台演出到合演一戏。

    “大开口”与“小开口”演员同台合演,使维扬戏别开生面,但在音乐上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扬剧音乐的先导者之一江腾蛟先生,除热心帮助农民和工匠出身,年龄较大的“大开口”演员掌握“小开口”曲调外,还经过不断苦思与反复实践,针对男女因音域不同,合演时同调同弦产生的困难,找到同调不同弦的路子,即同一曲调,女音用1——5弦,男音用4——İ弦。这样,女音不变,男音则比原来提高三度,唱起来响亮、自然,解决了男女同台合演的一大障碍。

    三十年代,“大开口”与“小开口”逐渐合为一流,演员阵容强大,音乐丰富,戏路宽广,扬剧进入成熟期。


(责任编辑:颜岭)
顶一下
(16)
94.1%
踩一下
(1)
5.9%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