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的扬剧,自清代康熙、雍正年问产生以来,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中,扬剧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同样,扬剧的艺术教育也经过了私人授徒、科班传艺、学校育入三个历程。其中,科班传艺、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科班”,系指旧时培训戏曲艺人的教育机构。一般均为民办,培训期限长短不一。科班的主办者,往往旨在个人营利,故教学上重技术而轻文化,多实践而少理论。但由于强调基础训练和舞台实习,所以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演员。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金运贵,高秀英,都是由二十年代的扬剧科班里培养出来的,现在不但她们的名字被裁入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而且她们创造的“金派”、“高派”唱腔艺术也成了扬剧的宝贵财富。
扬剧艺术教育史一向极少有人间津,这一面是因为认识不足,一面是因为资料很少。兹就调查采访所得,将扬剧历史上所有科班一一加以实录。
一、新新社
建于1925年初,止于1927年底。地址在上海安纳金路(今东台路)长安里4—5号。名义主持入是王永样、张寿芝、沈老三,实际主办入是陈登元。教师有范春奎、周殿奎、江腾蛟、李庆元、黄德之。学员以“新”字排行。第一批学员是新善贞(丑行)、新素贞(旦行)、新凤贞(旦行)、新玉贞(丑行)。第二批学员是新红贞(生行)、新兰贞(旦行)、新巧贞(旦行)、小金凤(丑行,惟此未按“新”宇排行)。
其中新善贞原名刘秀卿,即金运贵,她后来所创造的扬剧唱腔被称为“金派”。
二、民鸣社
建于1925年6月。地址在上海共和新路新民路新民里。名义主持人是徐大姐,实际主办人是尹弼瑞。教师有董世跃、谢义才、陆怀仁。学员以“玉”字排行,计八人:小玉宝(旦行)、小玉凤(丑行)、小玉琴(旦行)、小玉娣(旦行)、小玉英(旦行)、小玉翠(旦行兼丑行)、小玉兰(丑行)、小玉香(旦行)。其中,小玉英、小玉翠、小玉兰、小玉香即后来扬剧知名演员林玉英、张玉翠、潘玉兰、尹玉香。
1926年中,因社内发生不和,导致分裂。
尹弼瑞招收新学员八人,以“香”字排行。即: 小翠香(旦行)、小芸香(旦行)、小兰香(旦行)、小银香(旦行)、小莲香(且行)、小秀香(旦行)、小林香(旦行)、小全香(生行)。其中,小林香即后来扬剧著名演员小荣贵。
董世耀、陆怀仁、谢义才招收新学员八人,仍以“玉”字排行。即,小玉红(旦行)、小玉莲(旦行)、小玉珍(旦行)、小玉蓉(且行)、小玉霞(且行)、小玉芳(且行)、小玉君(旦行)、小玉昆(生行)。其中,小玉君即后来扬剧著名演员顾玉君。
三、永乐社
建于1925年冬,止于1926年。地址在上海太平桥同兴戏院。主办人是黄永。教师有王如淞、傅成德、王秀清、董耀世、范春奎、谢义才。学员以“秀”字排行,有;小秀花(旦行)、小秀珍(旦行)、小秀英(丑行)、小秀兰(丑行)。
其中,小秀英原名居秀英,也即高秀英,她后来所创造的扬剧唱腔为“高派”。小秀兰即后来扬剧著名演员王秀兰。
永乐社后期,教师王如淞又招收新学员八人,分别以“秀”、“兰”排行。即:小秀云、小秀梯、小秀芳、小秀红、小兰红、小兰琴、小兰华、小兰芬,均为旦行。
四、兰字班
约建于1929年,止于1930年。主办人和教师是孔少兰,地址在镇江孔宅。学员以“兰”字排行,计四人,小蕙兰(旦行兼生行)、小月兰(生行兼编剧、导演)、小佩兰(丑行兼生行)、小桂兰(生行)。
其中、小桂兰即后来扬剧知名演员包桂卿。
五、霞字斑 约活动于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流动于扬州、上海等地。主办人和教师是陆云霞。学员以“霞”字排行。有小影霞、小艳霞、小凤霞、小秋霞、小宝霞、小秀霞、小玉霞,行当以旦为主。 六、鸾字斑 约活动于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地址在上海麦根路麦根里84号。主办人与教师是张林山。学员以“鸾”字排行。计十二人,即:小金鸾、小银鸾、小彩鸾、小宝鸾、小荣鸾、小华鸾、小富鸾、小贵鸾、小福鸾、小寿鸾、小双鸾、小全鸾。大抵旦行为主,兼以丑行、生行。
七、许家班 建于1939年初,止于1946年春。地址在场州徐凝门街羊胡巷2号。主办人是许士信。教师有陈立祥、孔昭炳、朱龙喜、张瑞亭、小十三旦、颜琦、刘正声、王茂生。学员以“慧”字排行,近四十人。有小慧芳、小慧良、小慧敏、小慧卿、小慧娟、小慧斌等,生、旦、净、丑,行当齐全。
其中,小慧敏即文武小生蒋剑峰,小慧卿即花脸兼丑蒋剑奎,后来均为扬剧知名演员。
上述科班有三个特点: 1、扬剧虽然是产生于扬州的剧种,但由于民国时代扬州经济凋零,所以大多数扬剧艺人都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去谋生。因此,新新社、民鸣社、永乐社、鸾字班均由扬州人建于上海。扬剧科班建于上海,固然有其不得已的经济原因,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扬剧向其它兄弟剧种如京剧、话剧等的学习与借鉴。学习和借鉴的结果,是丰富了扬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扬剧科班在上海的建立,又在实际上扩大了扬剧的影响,弘扬了扬州的文化。
2、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同时也由于剧种本身的特点,扬剧科班的存在时间大都较短。新新社、民鸣社、永乐社、兰字班只存左了一二年时间。这固然是由于经济桔据,同时也由于当时扬剧的常演剧目,如《打花鼓》、《探亲家》、《小寡妇上坟》、《小尼姑下山》等,大都短小精悍,易于学习的缘故。许家班存在时间较长有七年之久,是一个例外。因为许家班主办人经济实力雄厚,更重要的是许家班后来已不是纯粹的教育机构,而逐渐变成了能为主办人谋利的演出剧团了。
3、尽管扬剧科班的物质条件(校舍、道具等)十分简陋,远不能与京剧的富连成科班、秦腔的易俗社科班等相比,但扬剧科班的师资是过硬的。许多教师不但自己能唱、能演、能拉、能弹,而且能编、能导,尤其是责任心很强。因此,经过科班训练的大部分学员,后来成了扬剧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他们有的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有的则已经成为教师,承担着培育新一代扬剧演员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颜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