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的家谱
时间:2006-07-10 01:09来源: 作者: 点击:次
炎夏一过去,“周周看扬剧”活动又揭开了序幕,工人文化宫影剧院里又传出了【大陆板】【梳妆台】【剪靛花】的旋律,扬剧迷们又开始了他们的狂欢节。9月7日晚场的《春草闯堂》,是扬州市扬剧团演出的首场大戏。在整整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蒋玲、赵紫君等青年演员情绪饱满而投入,演出一丝不苟;场内观众则兴致盎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种场面,我事先没有料到。
《春草闯堂》原是莆仙戏剧目,据旧本《邹雷霆》改编,后来京剧、潮剧、粤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纷纷移植,并被列入中国现代历史传统题材十大喜剧之一。全剧描写吏部尚书之子吴独调戏相国小姐李半月?打死民女张玉莲?被义士薛玫庭愤而击毙。尚书夫人迫令知府胡进处死薛玫庭。李半月贴身丫环春草闯堂辩理?冒认薛玫庭为相府姑爷。胡进到相府对证?李半月经春草劝说,权认薛玫庭为未婚夫。相国李仲钦在京闻讯?以为有碍家声?写信命胡进就地处决薛玫庭。适李半月偕春草赴京,遂巧妙更改信件?使知府接信后?反而大张旗鼓亲送薛玫庭进京完婚。百官到相府祝贺,皇帝也赐下“佳偶天成”匾额。李仲钦弄巧成拙,唯恐犯上,只得顺水推舟,被迫承认了李半月和薛玫庭的婚事。
全剧着力描写丫环春草的聪明才智,知府、丞相、皇帝等“大人物”都被一个小小的丫环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得团团转,终于让邪恶得到惩处,正义得到伸张。
《春草闯堂》的主角是一个卑贱的丫环春草,她的仗义任侠、足智多谋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另一个主角是胡知府,他见利忘义、糊涂颟顸,让人在笑声中对生活里的假恶丑现象报以无情的鞭挞。小姐半月美丽多情,公子玫庭见义勇为,都是戏中的重要角色。但只要略一分析,便知道丫环与知府这一旦一丑构成了剧情发展的主线,而这恰与扬剧的传统表现特点契合。
李斗《扬州画舫录》在谈到清代扬州乱弹的表演特点时说:“本地乱弹以旦为正色,丑为间色,正色必联间色为侣,谓之搭伙。”就是说,扬州乱弹的角色主要是“二小”,即小旦、小丑。小旦一定要与小丑搭配演出,才有戏剧效果。“二小”后来发展到“三小”、“四小”,《春草闯堂》中的丫环、知府、小姐、公子,构成了两个小旦、一个小丑、一个小生的“四小”格局。显然,扬剧的表演风格和扬州乱弹的角色体制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剧种只有在演出符合它的传统表现特长的剧目时,才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的剧种擅长演出喜剧,有的剧种擅长演出悲剧,这是历史形成的剧种个性。扬剧的演出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总结它固有的表现特长。这个问题,关系到扬剧的“家学”、“家数”和“家谱”,而首先是它的“家谱”。最近,扬剧已经作为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然而扬剧的起源问题其实还有待澄清。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扬剧发端于民国二十年(1931)香火戏与花鼓戏在上海合并成为维扬戏(一称扬州戏)。按照这一说法,扬剧的历史充其量才七八十年时间,算是什么文化遗产!而且,既然扬州香火戏和花鼓戏是扬剧的来源,那么它们各自的发展史为什么不包括在扬剧的总发展史之中?这在逻辑上显然说不通。更有甚者,在扬州香火戏与花鼓戏之前,还有一个清代戏剧史上著名的剧种——扬州乱弹,它在剧目、语言、音乐、角色等方面与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维扬戏、扬剧渊源甚密,我们又为什么对它视而不见?显然,扬剧要发扬传统艺术特长,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先理清自己的“家谱”。
扬剧的家谱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清代中叶):扬州乱弹时期;
第二阶段(清代中叶以后至民国初期):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及扬州清曲并行时期;
第三阶段(民国年间):维扬戏时期;
第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剧时期。
历来的学者对于扬剧的历史其实不乏论述,可惜我们常常不加重视。戏曲史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中早就说过,地方戏以“乱弹”为名的有扬州戏,一名扬州香火戏——他是把扬州戏、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看成同一种东西的。音乐史家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明确指出,“扬州戏”源于扬州香火戏,其前身则是《扬州画舫录》中所说的本地乱弹——他指出了扬剧的流变历程是从乱弹,到香火戏,到扬州戏。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四明文戏、化装滩簧、改良申曲、扬州小戏,都是上海游艺场中最能代表各地方的民众艺术的东西。”所谓最能代表各地方的民众艺术,意味着它扎根于自己的故土与观众之中,它理应牢记自己的历史与传统。《春草闯堂》虽是移植剧目,因为它符合扬剧的表演传统,所以演员都能轻松胜任,观众看起来也觉得像扬剧。如果说有不足,我觉得是没有听到久违了的“高调”和“金调”,字幕也没有经过认真校对,这都是值得改进的。
(责任编辑:水易)
|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