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大事记 >

扬剧大事记

时间:2006-06-29 23:38来源: 作者: 点击:




  扬州,一座古老、美丽、繁华的城市,一颗镶嵌在长江北岸,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建城2500年的历史,积淀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扬剧,扬州文化的结晶。正是扬州这一方水土,孕育、生成、发展了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扬州、镇江的花鼓戏、香火戏是扬剧的前身;后吸收扬州清曲及扬州小调、扬州民歌,在上海交融汇合形成了“维扬戏”,又称扬州戏。至1950年,由政府定名为扬剧。由此可见,扬剧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1950年,扬州成立了苏北实验扬剧团,紧接着扬州、镇江、上海、南京及皖东等地也先后组建了若干个扬剧团。1953年2月,在苏北实验扬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江苏省扬剧团。
 
        1960年,经中共扬州地委决定建立了扬州专区扬剧团。1982年,扬州地市合并,扬州专区扬剧团更名为扬州市扬剧团
          新中国的建立,给扬剧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半个世纪来,扬剧好戏连台,并创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度辉煌。
 
         1959年,由省扬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戏《百岁挂帅》,明星荟萃,流派纷呈,红遍全国,应邀晋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又被搬上银幕。
 
           1961年,由扬州专区扬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夺印》,乡土气息浓郁,适应当时形势,受到普遍好评,有50多个剧种,3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影响波及全国。
 
           1989年,由扬州市扬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皮九辣子》,应邀晋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靠扬剧人的努力,创造了低谷中的佳绩。
 
         2001年,江苏省扬剧团改编创作演出的历史剧《王昭君》,获文华奖。
 
           2003年,扬州市扬剧团创作演出的史诗扬剧《史可法》,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赴京、沪、冀演出,受到好评。
 
        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既具备戏曲专业多种要素,又因其在生成发展中的特殊性和鲜明的地域性,而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内容。
 
         扬剧曲调丰富多彩,表现力强。同一曲调,可表达多种情绪,如[梳妆台]、[大陆板],时而舒缓,时而激昂,节奏自如,富于变化,还可因人而异。
 
          扬剧音乐,委婉动听,感染力强。一些唱腔、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2000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陪同法国希拉克总统来扬访问,扬州市扬剧团演员李政成曾为他们演唱了两首板桥道情《老渔翁》、《老书生》,极受宾客称赞。演出结束后,江总书记余兴未尽,接过道情,击节而歌。
 
       扬剧乐器,配置也有特色,既有一般戏曲常用乐器,二胡、中胡、琵琶、扬琴、笙、箫、笛、唢呐,还有一些特色乐器如碰铃,击碟、木鱼、磬、吊钹、低音锣等,适宜表达乡音乡情。
 
       扬剧产生于民间,以扬州方言念唱,具质朴、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因而特别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扬剧经历了由坐唱、行唱到演唱的流变过程,集广场艺术、庙台艺术、庭院艺术和剧场艺术于一体,因而在扬剧做表中,仍保留着相当多香火戏和花鼓戏的痕迹。有一些高难度的带有武术、杂技、工艺性质的技艺,常穿插在做表中。不少绝活如踩跷、爬杆、穿火圈等功夫现已在舞台消失。
 
     扬剧无严格的行当之别,演员普遍戏路较宽,适应性强。正所谓“大二三花脸,文武老小生,二八佳人秦雪梅”。
 
       扬剧更注重喜剧创造,以活泼、诙谐、夸张的手法取胜,俗中见雅,雅俗共赏。
 
      扬剧流传过相当多的传统戏,源于花鼓戏的多为“对子戏”。如《种大麦》、《大补缸》、《小尼姑下山》、《王瞎子算命》等;源于香火戏的多为神鬼故事以及出自《三国》、《封神榜》和民间的七字唱表剧目。新中国建立后,整理和创作了一大批古装戏和现代戏剧目。
 
         扬剧艺术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的流派有三个。
         金派,由生角女演员金运贵创立,曾经风靡一时,其唱腔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被称为“金调”或“自由调”
 
         高派,由旦角演员高秀英创立,其演唱音域幅度大,吐字如珠,健朗亮丽,常从高处下行,具倾诉感。
 
         华派,为旦角演员华素琴创立,唱腔吸纳众家之长刚柔并济,跌宕有致,人物表演细腻,戏路宽广。
 
       扬剧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办科班以及建国后的国家办戏校,剧团招收学员等途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扬剧演员,其中也不乏有建树有影响者。老一辈的有王秀清、葛锦华、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顾玉君石玉芳、筱奎童、周小培等,中辈的有李开敏汪琴姚恭林等,青年辈的有梅花奖得主徐秀芳、李政成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扬剧受到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转移,扬剧处于队伍萎缩,后继乏人,演出场所减少,演出场次大幅下降的状况。就连扬剧母地的扬州市扬剧团,目前也举步维艰。
 
        扬剧有着很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定区域的审美观念,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