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大事记 >

关于扬剧

时间:2011-03-09 12:35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韦明铧 点击:




 

扬剧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扬州自古即为音乐之乡。早在大约一千五百年前,鲍照在他著名的《芜城赋》里有过“廛闬扑地,歌吹拂天”的描绘。南朝刘宋时期,南兖州刺史徐湛之在扬州建有“吹台”、“琴室”。唐代诗人笔下的千古丽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姚合《扬州春词三首》)、“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陈羽《广陵秋夜对月即事》),早已脍炙人口。宋元以降,扬州虽不复有盛唐气象,但是从事音乐、歌舞的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扬州不仅成为东南经济重镇,还是全国文化中心。随着扬州学派、扬州画派的兴起,扬州工艺、扬州园林的繁盛,扬州戏剧也发展到颠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称为“花部勃兴”的空前盛况,就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扬州。清朝最高统治者康熙、乾隆两帝多次南巡,扬州均为必经重镇。盐商巨贾为讨皇上欢心,广泛收罗“花雅两部”,除于天宁寺、重宁寺搭松棚、构戏台演出大戏之外,另于龙舟所过之处的沿河两岸也搭建临时戏台,由淮南淮北三十家营运食盐的总商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这里演出的所谓“花部”,即各地选来的地方戏。由于这样的千载良机,南北诸腔,汇集扬州,群芳荟萃,斗艳争奇,使这座古城成为当时中国南方无与伦比、无可争议的戏曲艺术中心。
在热烈的艺术气氛陶冶之下,扬州人对于戏曲的兴趣日益浓厚,从欣赏戏曲到参与演唱,成为一时风尚。清人谢溶生在《扬州画舫录》序言中说:“谁家风月,不歌柳七之词;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董伟业在《扬州竹枝词》中有“东舍西邻斗歌舞,何尝中有读书声”的慨叹,郑板桥在《扬州》一诗中有“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描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扬州百姓同戏剧艺术的非比寻常的密切关系。而一旦条件成熟,以本地方言和本地乐曲组成的地方戏,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中国地方戏的形成有三大源头:一是各地土腔,在明清以来四大声腔的影响下,逐步衍变形成独立的剧种;二是由各地民间歌舞如花灯、花鼓、采茶等,在文人的加工和推动下发展为戏曲;三是起源于古代的巫傩,从祈神逐疫转变为娱人演戏。扬州地方戏的产生,却是三者皆备。三百年前的扬州乱弹,又称“扬州梆子”、“弋阳梆子秧腔”,显然有古代声腔的影子;扬州香火戏来源于历史悠久的香火设坛做会;扬州花鼓戏则来自民间歌舞花鼓。除此之外,扬州还有一个独特的情况,就是小唱、小曲、小调——即今天的扬州清曲,早在扬州地方戏产生之前已经盛行,并流传到长江两岸、岭南塞北,而且曲调多、曲目多、人才多、听众多。这种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正是构成地方戏的必要条件。它对于扬州地方戏的形成,无论是乱弹、香火、花鼓还是维扬戏,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对于扬剧的源流演变,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进行过初步探索,写成《扬剧探源》一文。根据有关文献和当时健在的老艺人的追忆,并从现存传统剧目、音乐进行逆向考察论证,发现在清代康熙、乾隆间流行的本地乱弹,应当是扬州最早的地方戏,它与后来的香火戏、花鼓戏以及由二者合流而成的维扬戏、扬剧,共同构成一部源远流长、曲折多变的扬州地方戏剧发展史。其发展过程,有起有伏,有分有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扬州地方戏的形成和发展,兴盛和衰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史现象,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追溯其源头,梳理其脉络,探索其兴衰的原因,弄清那些萌生于同一片沃土,却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曲目、声腔和表演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扬州地方戏在三百年风雨历程中如何通过继承获得生存的基础,如何通过革新争取发展的生机,这不仅有助于揭示扬剧在三百年来的衍变轨迹,也有助于把握扬剧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发展机制。
扬剧虽然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对于它的起源问题,其实还有待澄清。曾经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扬剧发端于民国二十年(1931)香火戏与花鼓戏在上海合并成为维扬戏之时。按照这一说法,扬剧的历史至今充其量才七八十年时间,算是什么文化遗产呢?再者,既然扬州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是扬剧的来源,那么扬州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的发展史为什么不包括在扬剧的总发展史之中呢?这在逻辑上显然说不通。更有甚者,在扬州香火戏与扬州花鼓戏之前,还有一个清代戏剧史上著名的剧种——扬州乱弹,它在剧目、语言、音乐、脚色、表演等方面与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维扬戏、扬剧渊源密切,为什么对它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呢?
历来的学者对于扬剧的历史其实不乏论述,可惜人们常常不加重视。
如戏曲史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中早就说过,地方戏以“乱弹”为名的有“扬州戏”,一名“扬州香火戏”——他是把扬州戏、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看成同一种东西的。
又如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明确指出,“扬州戏”源于“扬州香火戏”,其前身则是《扬州画舫录》中所说的“本地乱弹”——他指出扬剧的流变历程是从扬州乱弹,到扬州香火戏,再到扬州戏即维扬戏。
关于扬剧的起源,我们现在引用两部权威著作的说法。
一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中《中国戏曲剧种表》之“扬剧”条(见原书第603页):
 

剧种名称
别名
形成时期
形成地点
所唱腔调
流布地区
附注
扬剧
维扬文戏
清代
江苏扬州一带
梳妆台】、【滚板】、【大陆调】、【补缸】等
江苏扬州、南京、镇江及上海
由小开口(花鼓戏)、大开口(香火戏)合并,吸收扬州清曲等演变而成

 
二是《1981中国戏剧年鉴》中《全国戏曲剧种概况》之“扬剧”条(见原书第267页):
 

名称
别名
所唱腔调
形成地点
形成时间
流布地区
备注
扬剧
维扬文戏
【梳妆台】、【滚板】、【大陆板】、【补缸】等
江苏扬州一带
清代康熙年间
江苏扬州、南京、镇江,上海
以花鼓戏(小开口)、香火戏(大开口)合并而形成

 
这两部权威著作对扬剧形成时间的表述,分别是“清代”和“清代康熙年间”。这与时下流行的所谓“扬剧发端于民国二十年(1931)香火戏与花鼓戏在上海合并成为维扬戏之时”的观点,相差可谓十万八千里!
对于扬剧,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四明文戏、化装滩簧、改良申曲、扬州小戏,都是上海游艺场中最能代表各地方的民众艺术的东西。”所谓最能代表各地方的民众艺术,意味着它必然扎根于自己的故土与观众之中。因此,扬剧理应牢记自己的历史与传统,而不是数典忘祖。扬剧要发扬自己的传统特色,要重振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雄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先理清自己的“家谱”,摸清自己的“家数”。
要而言之,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代中叶以前):扬州乱弹时期;
第二阶段(清代中叶以后至民国初期):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及扬州清曲并行时期;
第三阶段(民国年间):维扬戏时期;
第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扬剧时期。
那么,扬剧的历史与传统到底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