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舞台艺术 >

戏曲服装指南

时间:2006-07-01 22:48来源: 作者: 点击:




一、蟒:也称龙袍、蟒袍,是帝、王、将、相在朝贺宴会或办公事的时候所穿的礼服。

  蟒的样式是圆领、大襟、长度一般拖到脚面,袖子宽阔、肥大,带水袖,配有宽松的腰带。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帝王、官员等角色使用量最多的一种蟒袍,扮演文臣武将的老生、小生、武生都可使用。在戏曲舞台上,常由蟒袍的色彩来区别剧中任的身份、地位与年龄。蟒袍大体分为红、明黄、杏黄、白、蓝、绿、紫、粉红、淡湖、浅米、古铜、豆沙、香色等。原箱蟒袍分为上、下五色,上五色是红、绿、黄、白、黑色;下五色是蓝、紫、粉红、淡青和香色。明黄与杏黄是扮演皇帝、番王、王子以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蟒袍专用色,其他角色不得使用。

  扮演皇帝时,如果没有明黄、杏黄蟒袍,可以用红色蟒袍代替,扮演番王时习惯穿用杏黄蟒袍,或以紫色蟒袍代替。扮演青年统帅或文武官员常用淡色蟒袍,如淡湖、淡粉和白色蟒袍或用红色蟒袍代替。白色蟒袍是青年官员将领和老年官员的通用服装。紫、蓝、绿、黑色蟒袍为老年官员所通用。而古铜、香色、豆沙等色蟒袍则主要为扮演地位较高、年龄较长的高级官员所穿用。

  蟒的图案主要是龙形图案。十团龙蟒袍在绣工上大体分为彩绣、墨绣、平金漏地绣、满金绣、半金半彩绣、裹金绣(一金线、一彩线混合绣)等。绣法各异,色彩纷呈。不同的绣工处理与十团龙图案相配合,使得十团龙蟒袍造型庄重、文雅、气派。

  穿用十团龙蟒袍的有《甘露寺》中的刘备(因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之玄孙,过江招亲时,穿红色十团龙袍)、《秦香莲》中的陈世美(因考中状元,被招为东床驸马后,穿十团龙红色蟒袍)、《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因中头名状元,并被封为八府巡按,当他会同藩司、臬司三堂会审旧时情人苏三(玉堂春)时,穿十团龙红色蟒袍)。

  而平金绣散龙黑色蟒袍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花脸行当的文臣、武将的官服或朝服。舞台上常见的散龙蟒袍有黑、蓝、紫、绿、杏黄等色。

  散龙图案式样繁多,其造型比团龙活泼、豪放。如散坐龙、散升龙、散降龙、倒挂龙、喷水龙、串水龙、串云龙、回头龙、教子升天龙(一大龙、一小龙)、戏珠升降龙等等,均是散龙大蟒袍常用的图案。

  制作时以平金绣为主,稍加彩绣为装饰色,配合腾云飞舞的散龙图案,及大面积金海水为下摆(海水江芽),其造型格外庄重辉煌。

  穿用人物有《秦香莲》中的包文正(包公)、《霸王别姬》中的项羽(在出征前,除名演员穿黄色蟒袍外,一般都穿黑色散龙大蟒袍)等。

  在戏曲舞台上扮演地位较高而又到苍老年龄的文职官员,其穿用的朝服有裹金绣香色蟒袍。因为专为老年官员穿用,所以力求色彩沉稳,但又不失辉煌效果。制法上采用一线一金的"裹金绣",绣制团龙图案。穿用人物有《甘露寺》中的乔玄、《秦香莲》中的王延龄等。

  而彩绣豆沙色蟒袍则适合舞台上扮演地位较高,而又不到苍老年龄的文职官员穿用。制作时要求色彩文雅,采用团龙图案,用雅彩裹金绣绣制海水江芽。穿用人物如《将相和》中的蔺相如。

  彩绣红色女蟒袍一般为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公主、诰命夫人(受皇帝册封的贵妇)及挂帅女将等的朝服和公服。有时也当作世宦人家结婚时的礼服。以红色为主,分为彩绣与平金绣两种。花纹多用团凤、散凤和牡丹等,也可龙凤并用。蟒袍下摆绣有"海水江芽"。女蟒袍有老式和新式两种式样。老式女蟒袍,外缘加宽边;新式女蟒袍形同男蟒袍,不加外边缘。色彩要求艳丽、辉煌,体现出人物的雍容华贵。

  穿用人物有《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身着红色女蟒袍到百花亭侯驾)、《大登殿》中的王宝钏(身穿红色女蟒袍上朝见君受封为昭阳正宫娘娘)。

  老旦蟒袍多为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太后和地位较高的诰命老夫人穿用的朝服或公服,颜色多为酱色、香色、古铜、明黄、杏黄色,一般用彩绣、平金绣绣制,用十团龙图案,有时也用散龙图案。

  穿用人物有《太君辞朝》中的佘太君、《甘露寺》中孙权之母吴氏。

  在戏曲舞台上扮演番邦后妃、公主等的朝服,一般称为女旗蟒袍。以红色地为主,分彩绣与平金绣两种,用团龙、团凤和龙凤等图案。清朝服装的女旗蟒袍不用"护领",用湖色硬翻领(类似现代衬衣硬领)(领衣),蟒袍下摆海水无开起,旗蟒身长以不露鞋为标准。

  穿用人物有《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朝见萧太后穿朝服女旗蟒袍)、《大登殿》中的代战公主(上殿朝驾时穿朝服旗蟒)。

  蟒中还派生出两种袍服:一种是官衣,一种是宫衣。 1.官衣:是一般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式样同蟒。图案是在胸前和背后绣一块方形的图案,官衣的色彩有红、蓝、紫、黑、古铜等。

  官衣多为戏曲舞台上扮演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等角色临时的官服。待任命官职之后再按品级穿官服。官衣,还可作为七品县官和新婚典礼中新郎官的吉服。 官衣颜色多为红色、蓝色、紫色、黑色和白色。黑色官衣品级最低,多为驿丞(驿站站长)、门官等穿用,不缀补子。白色为国丧孝服(不常用)。它的造型基本上是明代官服的原样,只是加以艺术的美化和提高。

  明代官衣不用素地,多用暗纹云锦织成衣料,而舞台上大部分用素地(因云锦造价太高)。

  明代官服补子(官员品级标志)多在衣服的前胸、后背部直接绣成,而清代官服品级标志是先绣成补子,然后再缀到天青色褂子上。

  穿用人物有《御碑亭》中的王有道和柳生春(在"拜恩师"一场中,二人同穿大红官衣)、《马前泼水》中的朱买臣(中了状元后,夸官游街时身穿大红官衣)等。

  女官衣多是戏曲舞台上扮演老年诰命夫人(一品官的妻子)和女官的官服,颜色多为酱紫、古铜、香色等。女官衣在解放前的舞台上使用较多,因那时的演出团体经济条件较差,常用各种色彩的补子女官衣替代老旦蟒袍。解放后,国家对京剧艺术给予极大扶持,设计人员可按人物需要设计服装,其中老旦蟒袍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来的老旦补子官衣已逐渐被淘汰。

  穿用人物有《柳迎春》中的柳迎春(在"捧旨"一场中穿老旦补子女官衣)。

  2.宫衣:也叫宫装,虽然也属于礼服,但不一定必须在庄严的场合中穿,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宫装,神话剧中的仙女也穿宫装。式样同蟒,尺寸比蟒短,从腰部开始,底襟周围缀有很多五色绣花的飘带和色彩鲜艳的穗子。

  宫装多为戏曲舞台上扮演仙女、贵妇、千金小姐及贵妃娘娘等的常用服装。以红色为主,刺以彩绣和平金绣,同时配用各种色彩的袖子和飘带裙,显得十分华丽富贵。在古代,常以凤代表贵妇、后妃的身份,所以宫装以凤凰、牡丹及其他花草纹样为主要图案。

  穿用人物有《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当听说皇上转驾西宫,玉环心情不悦,遂脱去凤衣(女蟒袍),换上宫装衣,独自饮酒,直至大醉)、《三击掌》中的王宝钏(在彩楼上扔绣球招夫时,所穿后宫娘娘赐给的"日月龙凤袄,山河地理裙",即宫装)。

  二、帔:是达官显贵,有钱人家在家里穿的一种便服。帔的式样是:对襟、长领子、宽袖、有带水袖的了有不带水袖的。帔都是用缎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绣着各种花样和图案,如龙、凤、仙鹤、鹿、花卉、禽鸟等。帔的颜色有红、黄、紫、蓝、粉红、绿,还有秋香色等。

  帔分男帔、女帔。男帔袍长到脚面,而女帔较短,刚刚过膝,下边衬着裙子。

  戏曲舞台上青年文武官员的便服或结婚典礼时新郎所穿的礼服多选用彩绣男帔。以红地为主,用彩绣团花,或绣散枝纹样,有的用平金绣团花图案,色彩与花纹力求富丽堂皇。

  穿用人物有《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被招为东床驸马后,陈在官服内着便服彩绣红色团花男帔)、《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在"探监"后穿彩绣红色团花男帔)、《群英会》中周瑜(每当公务之余或非正式军事会议时,常穿便服--红色团花男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名士、老年官员及员外等的便服也多选男帔。色彩有紫、蓝、天青、香墨绿、驼灰色等;皇帝的便服为明黄、杏黄帔等。用平金绣和彩绣,色彩庄重、沉着或富丽堂皇。多用寿字、仙鹤、五福(蝠)捧寿、宝相花、草龙、团龙、博古纹、汉瓦等图案。

  穿用人物有《花田错》中的刘员外、《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等。

  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公主等的专用服装称为三蓝彩绣黄色凤凰女帔。明黄、杏黄均属于皇家专用色彩,制作时力求富丽堂皇。

  穿用人物有《二进宫》中的李艳妃(被锁进深宫后,着明黄色彩绣凤凰女帔)、《龙凤呈祥》(即《甘露寺》)中的孙尚香(在"跑车"一场,孙尚香穿明黄帔,外罩斗篷)、《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在随霸王出征之前,穿明黄绣凤女帔)。

  三、开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属便装。主要是武将穿,一些寨主、侠客、武士们也穿。

  开氅的式样是:和尚领、斜大襟、宽袖、带水袖,左右胳肢窝下边沿着开衩的地方还有两条硬质地的宽连,开氅的长度到脚面。开氅的颜色有红、杏黄、蓝、白、黑、紫、绿、粉红、古铜、天蓝、草绿等,可以鲜艳轻快,也可以辉煌沉着。这些颜色的用法跟人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这也是戏曲舞台上扮演文官武将和中军的服装。宰相之类大臣告老还乡时,也穿开氅。一般不绣花卉图案,常绣狮子、虎、豹、麒麟、草龙、宝相花、八宝(轮、罗、伞、盖、花、罐、鱼、长)及文物博古等图案。 

  穿用人物有《甘露寺》中的赵云(刘备过江招亲,只带大将赵云一人护驾。乔府的仆从乔福为了多讨些赏钱,一再说给赵云:"要内穿铠甲带兵器,外罩袍服,做到防而不备、备而不防。"赵云所穿袍服即是开氅军便服。)、《将相和》中的蔺相如(完壁归赵后,被封为相,他在府内即穿绣有博古纹图案的开氅)等。

  在戏曲舞台上扮演隐士、仙人、道士等人物穿用的服装多为鹤氅。仙鹤是道教常用的图案,世称成仙为"羽化登天"。羽化,是指乘着仙鹤飞生上天的意思。所以在戏曲舞台上,凡穿鹤氅的人物多为仙人、道士,手中必拿羽毛扇。此外,仙鹤图案还象征长寿与高雅。一品文职官员的朝服补子(品级标志),也都绣有仙鹤,又称"一品当朝"。

  穿用人物有《三请诸葛》中的孔明(也可穿团鹤男帔)、《卧龙吊孝》中的孔明(有条件的演员还专门设计服装或穿灰白色鹤氅)。

  四、褶子:生旦净丑,男女老幼,贵贱贫富均可穿用,是用处最多的一种便服。褶子分男褶子、女褶子。

  男褶子的式样是大领、斜大襟、宽袖带水袖。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青年英俊小生的主要服装。绣散枝图案者一般为文小生服装;武小生的服装一般为团花图案,有时文武小生也可以交叉穿用。小生褶子力求潇洒精干,绣法上一般要求淡地深花或深地淡花,用色与花纹高雅相宜。扮演青年文武丑角等花花公子的服装,色彩要强烈而调和,纹样处理为散乱无章。

  穿用人物有《西厢记》中的张君瑞(与崔莺莺相会时,穿文雅秀丽的男褶子)、《梁祝哀史》中的梁山伯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二人同窗攻读时,同穿文雅的小生褶子)、《白蛇传》中的许仙(在未婚前许仙只穿绣花领子褶子,婚后自开保和堂药铺起,则多穿绣散枝花褶子,以表示经济富裕,"水斗"之后,许仙在断桥与白娘子相遇时,仍穿素地绣领褶子)。

  女褶子的式样是:小圆市领、对襟、宽袖带水袖、褶子的尺寸较短,下边衬着裙子。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大家闺秀、官府千金小姐以及大户人家少妇时日常穿的服装,以高雅彩色和散枝花纹样为主。这种女褶子可穿在外面,也可以衬到女帔里面作衬服。在扮演官宦与大户人家少妇,褶子作衬服穿用时,多用散枝花纹,或绣花边,以示富有,一般不绣团花纹图案。贫妇穿用的褶子,其式样与上述完全相同,但用全素黑色服装,称为"青衣"。

  穿用人物有《三击掌》中的王宝钏、《梁祝哀史》中恢复女装的祝英台(另外"楼台相会"时也穿女褶子)。 

  此外还有老旦褶子,是夫人做一般衬的衣服用,穿用人物有《钓金龟》中的康氏。

  褶子还分花褶子、素褶子。

  花褶子多用缎子做,褶子上绣的图案有:飞禽、走兽、花卉、昆虫、蝴蝶等。褶子的色彩了非常丰富,所谓上一色、下五色,红、黄、蓝、绿、深浅浓淡都有。

  素褶子不绣花,颜色大致有红、青、蓝、湖色、秋香色、古铜色等。其中青素褶子又称青道袍,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平民百姓、书生、相公、家院、仆人等常用的服装。道士、和尚、官员的孝服,犯人的罪服等也都穿用青道袍。穿用人物如《击鼓骂曹》中的弥衡。

  褶子还变化成:老斗衣、太监衣、道姑衣、富贵衣等。下面再详细介绍一下:
古装衣是戏曲舞台上扮演贵妇、小姐、仙女等常用的一种服装。色彩不限,但以淡雅为宜,戏装局部多绣花草纹样,有的只绣花边、花托领及飘带。

  穿用人物有《西厢记》中的红娘和崔莺莺(因红娘系相国府的丫鬟,非同小户人家的使女)、《人面桃花》中的杜宜春、《天女散花》中的天女(扮演天女角色所穿的古装衣,其所穿的古装衣,其所用云肩、飘带等造型要比舞台上人世间的女子更华丽、飘逸)。

  原本戏箱中并没有黄色古装衣与鱼鳞甲服装,这是梅兰芳先生专门为《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设计的服装。在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的角色,一般头戴凤冠,身穿宫衣。在新编历史剧《霸王别姬》中,在"四面楚歌"情况下,虞姬慷慨悲歌,挥剑起舞。为了便于表演,又表现出王妃身份,梅兰芳先生特意为虞姬设计了鱼鳞甲服装。这是梅兰芳先生对戏曲艺术的一大贡献。

  富贵衣是戏曲舞台上扮演最贫困的穷人穿的服装,又称穷衣。传统的戏曲服装把它看作最吉祥的服装,列入头一类服装,放在衣箱的最上面。实际用意,是把这件最破旧、最不值钱的服装放在上面,以保护下面绣金、绣银的珍贵服装。

  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有这样的规律,凡是开始穿此衣的剧中人,结尾时大多是金榜题名、显达富贵,故称富贵衣。因此,过去演出团体总把这件富贵衣看作是吉祥的预兆。比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落魄后被赶出妓院时,穿富贵衣)、《棒打薄情郎》中的莫嵇、《红鬃烈马》中的薛平贵(在"彩楼配"一折中)。

  老斗衣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平民百姓或老仆常用的服装。穿用人物有《三娘教子》中的薛保、《打渔杀家》中的萧恩,《青风亭》中的张元秀。

  太监衣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太监专用的服装,有明黄、杏黄两种色彩。如演出条件较差,也可以红龙套袍代替。历代宫廷中太监服装并不一样,但在戏曲舞台上,除演清代戏之外,凡有太监出场,都穿太监衣。

  戏曲舞台上扮演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的服装多为龙套袍,即观众称之为"打旗的"服装。用红色为多,其它的有白、绿、蓝、紫、黑,色彩随主将服装使用,以达到敌我分明的效果。

  戏曲舞台上扮演文人雅士、未中试的读书人等常穿用学士衣。学士衣的造型与官衣、蟒袍基本相同。不绣补子及龙水图案,只绣边沿花纹。色彩深浅不限,力求文雅潇洒。

  穿学士衣的人物有《苏小妹》中的秦少游(求婚时)、《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在他尚未投靠清朝前,一直穿学士衣;投靠清朝后,换上了清朝官服)。

  对金绣红地砖纹袈裟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大和尚、小和尚做法事诵经时穿的服装。袈裟是佛教专用的服装,其砖纹象征牢固的宝域,可以防御一切妖魔鬼怪。对金绣即两根金线同时绣。过去制作袈裟,砖纹有固定的数量,共九十九块砖,八十一条砖纹。后来为了演出美观,不但砖数不定,有的还绣小佛像及其它花草。

  穿用人物有《西游记》中的唐僧、《白蛇传》中的法海和尚。

  灰僧衣又叫灰道袍。在戏曲舞台上,除了扮演和尚穿用之外,还可以当作孝服使用。

  三蓝绣明黄色团龙制度衣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孙悟空的专用服装。由于孙悟空自由自在从不受任何制度的限制,所以服饰也不受朝代服饰制度的限制,但又无法规定准确的名称,故称"制度衣"。

  法衣是戏曲舞台上道教人物施行法术时专用的服装。法衣,本是道教在作道场升坛诵经做法事的礼服。它与佛教的袈裟用途相同。生活中的法衣以天青色为主,也有使用杏黄、绿、紫、白、蓝、黑等色的,图案为绣龙纹、八卦、云鹤、太极图(阴阳鱼)、山川、日月等。舞台上的法衣常见天青、宝蓝、古铜、酱紫、银灰等色,使用图案与生活中道教法衣图案相同。

  穿用人物有《五花洞》中的张天师及《借东风》中的孔明。由于《借东风》是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因而法衣的造型也成为马派服装艺术的代表。

  戏曲舞台上凡扮演道家、仙官、军师等人物的角色必须穿八卦衣。最有代表性的为诸葛孔明,孔明出场除偶尔穿鹤氅外,几乎全穿八卦衣。身穿八卦、太极图,表示通晓天文、地理,智谋非凡。用色以沉着的酱紫、天青、宝蓝、黑色等为主,绣以平金绣。

  五、箭衣:又称箭袖衣,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帝王、驸马及高级武官的军常服。它的造型是清代蟒袍的原型,又称龙箭袖(指马蹄)。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区,以游牧为主,冬季寒冷,为防手冻,常用兽皮护于腕部及手背,并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马蹄"形状的袖口--马蹄袖。箭衣是便于射箭的服装。而射箭时又常常骑马,为方便起见,清代蟒袍下摆四面开口。在戏曲舞台上,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将箭袖衣作为动作幅度较大的武将军常服。 

  箭衣的式样是:小圆领,里连衬着白护领、大襟、瘦袖,袖口装着一块马蹄形的袖盖。箭衣长达脚面,其特点是:束腰、紧身,人腰部往下,前后都有开岔。箭衣分为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种。

  龙箭衣:全身绣着龙,除皇帝穿以外,大将、附马都可以穿用。此外,扮大太监的,也穿龙箭衣。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锈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所以后来舞台上扮演高级太监的穿龙箭衣。

  花箭衣:上边绣着各种各样的团花图案,箭衣底子了有各种颜色,一般的中层人物都可以穿。

  素箭衣:全身料子都是本色,一点也不绣花,常见箭衣颜色有白、黑、紫、灰。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还有一部分身分较低的人穿用。 

  兵衣是早期戏曲舞台上扮演兵卒或勇士的服装,又称"号衣"。"上手"军服为土黄色,"下手"军服为宝蓝色。传统戏曲中,官兵称为"上手",民兵或番兵称为"下手"。它是古代战士的生活原型在戏曲舞台上再现,未经艺术加工,表现不出美的舞台效果,目前已不采用,而是采用色彩鲜艳、刺绣华丽的"兵衣"。兵衣一般采用蓝色、紫色、黄色、绿色等多种色彩。

  蓝兵衣的穿用人物有《挑滑车》中的宋兵、紫箭衣的穿用人物有《天门阵》中的辽兵。

  六、旗袍:虽是满族妇女典型的服装,但在京剧舞台上早已突破了这一界限,凡是扮演汉族以外的一些民族妇女,不管什么时代,她们都穿旗装。一般为扮演异国后妃、公主或清代妇女常穿的便服使用旗袍。 

  旗袍原系清朝妇女生活服装,其特点是边饰层层、大镶大压各种云卷花饰,十分繁琐。民国年间的妇女旗袍去掉各种边饰,常以素地丝织品及花布等作衣料。戏曲舞台上的旗袍为清代、民国旗袍的结合,是散枝花纹绣花旗袍。

  穿用人物有《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深居后宫时,身着便服,穿旗袍,外罩琵琶襟小坎肩)。

  七、斗篷:是挡风御寒的一种服装,在舞台上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门的时候穿用,起一个外衣的作用。

  斗篷有红、紫、蓝、绿、古铜、香、黑色等,明黄、杏黄为帝王专用色。扮演帝王时若无明黄斗篷,也可以红色代替。 

  《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所穿的彩绣明黄地凤戏牡丹女斗篷是梅兰芳先生专门设计的,与黄色古装衣及湖蓝鱼鳞甲融为一体,颇具匠心。

  女斗篷花色繁多,除明黄、杏黄外,不受其它色彩和图案的限制,纯白素斗篷属孝服的一种。

  八、大坎肩:分女用坎肩、男用坎肩。女用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环穿用的,男用坎肩了是一些身份较低的人,如江湖医生、私塾先生之类的角色穿用。

  作为戏曲舞台上扮演小姐、丫鬟等的常用服装--大坎肩。在制作时,一般浅色衬衣配深色坎肩,深色衬衣配浅色坎肩,除不用明黄、绣龙凤图案外,一般不受花纹与色彩的限制。

  穿用人物有《雏凤凌空》中的杨排风(内穿战裙、袄,外罩大坎肩)、《白蛇传》中的青蛇(除"金山寺水斗"和"断桥"两场戏外,青儿的打扮始终穿大坎肩)。 

  卒坎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士兵、探子、报马、更夫、轿夫等的常用服装。我国古代又称为号坎,是军装的一种标志,那时只是用粗布缝制。戏曲服装中的卒坎,则是用绸缎制作,并加绣或平金装饰。

  三色道背心是在戏曲舞台上扮演少女尼姑的专用服装。尼姑分为两种,一种是削发为尼,一种是蓄发为尼。生活中以削发为尼者居多,其装束与和尚完全相同。而舞台上的尼姑均蓄发,一则为区别尼姑与和尚的扮相,二则为舞台艺术的需要,秃头扮相缺乏美感。

  穿用人物有《秋江》中的陈妙常,此外《红楼梦》中的妙玉,也穿三色道背心。

  三色僧背心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有武功的和尚穿用的一种服装。色彩采用喇嘛服装习惯用色,不绣花纹。 穿用人物有《林冲发配》中的花和尚鲁智深(穿绿、橙、黄三色僧背心)、《武松杀嫂》中的武松(出家后也穿三色僧背心)。 

(责任编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
  • 细微之处见功夫

    细微之处见功夫 扬剧《白蛇传》服装设计的点滴体会 《白蛇传》的故事,在许多剧种都有...

  • 灯光音响租赁---扬州市扬剧团大型活动中心

    扬州市扬剧团舞美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立运作模式的专业舞美机构,可提供从设计到制作的完...

  • 戏院:扬州大舞台

    扬州大舞台坐落于扬州市南城根54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剧场坐北朝南,砖木...

  •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特征

    当我们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历史回顾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戏剧服饰在不...

  • 道具,穿戴与用心来唱

    道具(包括人物的头饰、服饰)在戏曲表演艺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成为身段造型...

  • 戏曲舞台灯光是戏曲艺术的灵魂

    戏曲舞台灯光是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所谓戏曲,清人阮元说过:“戏曲,歌者,舞者与乐...

  • 戏曲服装指南

    一、蟒:也称龙袍、蟒袍,是帝、王、将、相在朝贺宴会或办公事的时候所穿的礼服。 蟒...

  • 门帘台帐

    自清代、中华民国以来,杂耍园子内设挂布的较多,颜色多用蓝、土黄、竹布色或深绿。挂...

  • 戏曲与写实布景(中)

    三 写实布景与戏曲表演的矛盾,最常见、也是最突出的表现在两方面。 1.固定空间与多...

  • 戏曲与写实布景(上)

    戏曲要不要用景,又怎样用景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就正式被提出来了。讨论时续时断,至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