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化部表示,从今年开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将获得中央财政拨发的8000元工作津贴。作为一份额外的“传承经费”,这笔津贴的发放表明了国家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支持,是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的又一进展。 “非遗”保护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非遗”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泰国在1976年就设立了民间工艺技术基金,旨在复兴泰国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增加乡村人民的收入。韩国对“非遗”传承人也高度重视,授予他们“重要无形文化财持有者”的荣...
一部戏,经过时间的淘洗、市场的筛选而被保留下来,往往是因为它有意思,又好看。扬剧《巡按还乡》首演至今有十六个年头了,演遍大江南北,出现过一票难求的盛况,且久演不衰,最近又以全新的演员阵容复排演出,让我们看到了这部戏旺盛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也看到了剧团不断打磨保留剧目的抱负和苦心。 《巡按还乡》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罪恶、呼唤公平与正义的悲剧。著名剧作家王鸿、汪复昌没有把剧作停留在民女受害、血泪控诉的浅表层面,却把叙事的重心移位到一个主审官人性异化灵魂蜕变的悲剧历程上,从而使这个传统悲剧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新意和力度...
扬州的戏剧 柯林·马克林 [ 澳大利亚 ] 著 明 光 译 在中国戏剧史上,扬州是一个令人很感兴趣的城市,因为它极清楚地表明了盐商赞助戏剧所带来的影响。然而,我选择扬州给予特别的注意,还有更为客观的原因:除了北京以外,仅有扬州留下了足够的资料,使我们有可能详细的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是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该书是本写得很清晰的旅行指南。作者写它作了大约三十年的准备工作,完成于 1794 年。鉴于成书的年代,本章的论述将集中在 18 世纪后叶。 根据该书丰富的资料,我们能肯定地说,其他城市也享有戏剧的繁荣。离扬...
扬剧为什么不能恢复? (原载《上海戏剧》 1980 年第 6 期) 编辑同志: 我们扬剧的前身,是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解放前在上海南阳大舞台、虹口民华楼、沪西大舞台、延安东路太原坊等剧场以及上海的四大公司和新世界、大世界等处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据不精确的统计,扬剧在上海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扬剧这个剧种和其它兄弟剧种一样.从幕表制到剧本制演出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改方针中,我们这些在旧社会过来的苦大仇深的扬剧艺人.思想觉...
扬剧在上海 曹大庆 严伟 扬剧是起源于江苏苏北、发展于上海的一个重要剧种。它由维扬大班(原名大开口,用大锣大鼓伴奏)和维扬文戏(原名小开口,用丝竹乐器伴奏)合组而成。在扬剧的发源地——扬州,小开口形成得比较早,大开口则稍晚,但进入上海,则是大开口在前。小开口在后。由于上海经济发达,艺术人才荟萃,戏曲舞台繁花似锦,各剧种流派之间互相学习、渗透,所以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进入上海不久,有关艺人为了艺术的发展,逐渐化除门户之见,融为一体,形成了面貌一新的扬剧,使扬剧得以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上海在扬剧的发展史上,...
《 扬 州 清 曲 》 前 言 韦 人 乙酉年重阳节于梅花岭畔 见证扬州清曲 ——代序 一 扬州清曲(又称小曲、小唱、小调)是扬州乡土文化的瑰宝,也是祖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遗产。 它起源于古老的扬州民歌,传承了元明俗曲,又兼收并蓄“传自四方”的时调精华,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在口口相传中不断丰富提高,终于熔炼成南北交融、雅俗共赏、兼具深厚历史内涵和鲜明地方色彩的一种古典曲艺。 它孕育于元,形成于明,兴盛于清,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俗说乡歌如水,扬州清曲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就像源源不竭的清泉,在历史的崇山...
镇江扬剧风格艺术及其他 王弘 (一) 镇江是扬剧发源地之一。本世纪初,镇江“花鼓”艺人首先将用丝弦伴奏的花鼓戏搬上舞台公演,在演出中吸收“清曲”的演唱剧目和曲调,初步形成扬剧“小开口”的雏形。二十年代,“小开口”和“大开口”均进入上海等大城市.它们在相互的艺术交流以及互借演员参加的演出中相互影响,也称为“维扬文戏”。到三十年代,香火、花鼓、清曲三方面艺人,通过艺术实践全面地、大规模地合流,至此,维扬文戏——也就是后来的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了。 扬剧的形成过程决定其总体艺术风格是俗中显雅,粗犷包合细柔...
剧本《王昭君》(点击此处进入或下载全剧本的PDF文件) 袁振奇 (根据曹禺原著、江蛰君...
(颐和村人提供) 信息来源:扬州扬剧网 http://www.yangju.cn/ -扬剧论坛 http://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