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化部表示,从今年开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将获得中央财政拨发的8000元工作津贴。作为一份额外的“传承经费”,这笔津贴的发放表明了国家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支持,是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的又一进展。 “非遗”保护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非遗”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泰国在1976年就设立了民间工艺技术基金,旨在复兴泰国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增加乡村人民的收入。韩国对“非遗”传承人也高度重视,授予他们“重要无形文化财持有者”的荣誉称号,提供必要的生活补贴和研究经费,还特设奖学金,以资助那些有志于学习无形文化遗产的年轻人。东邻日本的做法更是细致而规范,颇有借鉴意义——日本把那些造诣颇深、身怀绝技的艺人和工匠称为“人间国宝”,不但赋予他们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还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特别扶助金,用以磨练技艺,培养传人,使日本传统艺术传承不力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与此同时,为了明确传承人的责任,日本政府又规定,不论持有者的技术多高,倘若将自己的技艺秘不传人,也不能被指定为“人间国宝”。 说起“秘不传人”,相信我们不免会有些尴尬,中国的“非遗”保护当下面临的问题并非传承者将技艺秘不传人,而是有心相传却无法相传、无人可传,是一种后继乏人的情形。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中逐步丧失其原有的经济价值,致使掌握这些遗产的传承者无法从中得到收益,生活困难。有报道称,昆明14个县(市)区里相当多的传承人因生活困窘而贫病交加,不但不能传承自己的技艺,就连生活下去也是个问题,每年都有身怀绝技的传承人离世。另外,由于耗时费力和缺乏“钱景”,年轻人往往不愿意去学习,这也使得传承的进程被阻碍。一位“非遗”传承人说,他的手艺又苦又累又赚不了钱,没有必要让孩子再学,但如果政府对这门工艺有一定扶持,他还是很愿意带徒弟,将手艺再继续往下传的。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上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公布传承人名单,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等。然而这其中多以精神鼓励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经济补助形式,即使有传承的经费也往往难以落实,传承计划只能悬在半空中。很多无异于“活化石”的“非遗”传承人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处境尴尬,徒有一身技艺,而传承技艺的想法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和自己一起“消失”…… “护树要护根,保标要保本”,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非遗”的保护,说到底是人的保护问题。这次发放“传承经费”的举措若能掷地有声,必可在传承事业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切实做好传承人的保护,才能让这些生活在现代的“活化石”永不消亡。只有在从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各方面给予传承人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之后,“非遗”的保护工作才能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