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音乐 >

浅谈扬州音乐改革

时间:2009-11-06 23:06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王冰 点击:




 

浅谈扬州音乐改革
 
 
记得2003年,扬州市扬剧团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晋京演出,专家充分肯定了这出戏音乐改革方面所做的探索。有位专家还认为,这出戏最成功的一段音乐是“大吕黄钟”,但他也指出,偏偏这一段严格说来并不太像扬剧,而是借鉴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法。
笔者当时认为,戏曲音乐需要改革,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以“像不像”来判定,而应该以“观众认可不认可”来衡量。几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大吕黄钟”这段音乐的处理虽然十分成功,也证明了扬剧音乐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但这段音乐的成功处理似乎只是个例,还谈不上对扬剧音乐改革真正的推动。同时新扬剧迷觉得这段好听,有些老扬剧迷却未必认可,而所谓的观众认可的有一条标准恰恰是“像不像”。笔者想以此谈起,浅谈自己对扬剧音乐改革的看法。
一、扬剧音乐需要改革
1953年周恩来总理观看《上金山》后,赞扬说:“扬剧美,曲调丰富变化多,耐听耐看。”对扬剧音乐充分认可。但这并不代表扬剧音乐不需要改革。
一是扬剧的唱腔曲调虽然十分丰富,曲牌有100多种,但真正观众耳熟能详的曲牌实在不多,常用曲牌只有【梳妆台】、【滚板】、【数板】、【补缸调】、【哭小郎】、【剪剪花】、【叠断桥】、【探亲调】等几种,乃至在扬剧迷里有“无【梳妆台】不成扬剧”的说法,有些扬剧曲牌缺乏经典的唱段,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即便是这些常用曲牌,与越剧、黄梅戏的音乐相比,也常常被部分观众认为不如人家好听,外地观众更是难以接受与喜爱。
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曲牌已经难以满足扬剧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上常用曲牌可以表现一般情感的酸甜苦辣,但极细微、微妙之处,是否能丝丝入扣,却要大打折扣,至于一些新兴的戏剧题材、戏剧动作、人物形象,传统曲牌也难以做到刻画的恰如其分,为了更好地为戏剧本体服务,扬剧音乐改革势在必行。
三是扬剧传统音乐如何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所谓传统曲牌,是当时作曲家的作品千锤百炼、浪里淘沙积淀下来的,固然有其成功之处,但不能因此就拒绝新的曲子的创作,拒绝扬剧音乐新的发展,扬剧作曲家不能仅仅是编曲者。
四是扬剧音乐从来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扬剧“三流合一”形成的时候,并没有所谓的规范,作为曲牌体的代表剧种之一,扬剧声腔所用的曲调,有来自花鼓戏、香火戏、扬州清曲的,也有来自宫曲、小调以及外来曲调的;而从曲牌名称来看,有些曲牌甚至可以追溯至元曲、宋词。可见扬剧的声腔、音乐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固定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兼容并蓄的一个过程。
二、扬剧音乐的改革需要继承传统
有个邯郸学步的寓言,语出《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本意是学人家好的东西,结果人家的没有学会,自己的也丢掉了。我们承认越剧、黄梅戏的音乐好听,但扬剧音乐不能全盘照搬,否则学的再像,也只是“扬派越剧”、“扬派黄梅戏”。因此,扬剧音乐的改革必须立足于扬剧本身,继承传统,发展创新。
扬剧音乐改革迫在眉睫,但绝对不能仓促上马。笔者认为,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先邀请召集一批专家坐下来,对扬剧传统音乐进行细致的研究,剖析她的优点与缺点,梳理她的发展方向。在形成比较细致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既要进行宏观的创新,如王兆奇同志提出扬剧曲牌体走向板腔体(见《剧影月报》2009年第二期《扬剧曲牌体走向板腔体之我见》),尽管笔者并不是太认同,但未必不是一条路子;也要进行微观的改造,比如李政成同志借鉴兄弟剧种与歌曲的优点,运用科学的发音方法演唱扬剧,既继承了传统扬剧的韵味,又大胆创新,行腔圆润、优美流畅,得到了观众与专家的认可,他演唱的《板桥道情》,曾三次为江总书记演出。
扬剧传统音乐里有很多闪光点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利用。还是以《史可法》的音乐为例。扬剧素有大开口、小开头的说法,但实际上合流之后,很多大开口演员改唱小开口,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以小开口为基础,《史》剧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便感觉小开口难以表现气势恢宏的重大历史主体,最终该剧以“大开口”为主要曲牌创作全剧,克服了传统扬剧表现帝王将相戏的不足,也为史诗般的壮丽画面,找到了合适的主旋律。这是运用传统成功例子,可见扬剧音乐的改革,可以到传统里找思路,找灵感,而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完善、发挥扬剧现有的音乐系统,使之得到更多观众的欢迎。
但是并不是说扬剧音乐的改革就必须完全束缚于传统,在扬剧音乐的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学习其他剧种音乐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比如表现方法、发声方法等等。实际上早在解放前,乐师江腾胶等人就吸收了京剧、昆剧的锣鼓经和吹奏曲牌,丰富了扬剧场景音乐;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江苏省扬剧团颜琪先生大胆地把京剧【西皮】演奏技能引进到扬剧音乐伴奏中来,为扬剧音乐的伴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扬剧音乐改革,不妨多向兄弟剧种取经问道,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三、扬剧音乐改革的关键是人
翻开扬州市扬剧团以及部分兄弟扬剧团体近年来创作剧目的介绍,可以发现作曲要么是已经退休的老一辈作曲家们,要么是兄弟剧种的剧作家,几乎没有在职扬剧作曲家的作品。实际上扬剧编剧、导演、作曲等高端人才几乎都严重匮乏。人才匮乏,不仅使扬剧音乐改革几乎成为一句空话,扬剧的保护、生存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借脑”是解决短期困境的一个有效办法,但并不是长久之计,扬剧急需培养一批自己的专业作曲人才,这批作曲人才既要了解戏曲音乐、扬剧音乐,也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既然,这样才能满足扬剧音乐作品、研究与发展的需要。
扬剧音乐的改革任重道远,但笔者坚信,经过所有扬剧人的共同努力,必能使扬剧音乐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