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音乐 >

浅谈地方戏曲打击乐的继承和发扬

时间:2012-09-20 00:19来源:剧影月报 作者:王兆琦 点击:




 

    在人们通常的思维中,地方戏曲的观众面往往比较窄,老戏迷、老脸色多,身份多为市井百姓、工人、农民。然而,随着戏曲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创新。无论是舞台样式的创新,还是文学、音乐、美术等等的创新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观众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拿我团的“周周看扬剧”活动现场来说,观众中除了老戏迷外,不乏大学生、中小学生甚至还有公务员、企业策划、大学老师等等。在观众群体中,文化知识结构的提高,一方面说明了戏剧的可观赏性得到了认可。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戏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客观地讲,这压力何尝不是好事,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前行的动力。

    我作为地方戏曲中的中青年演奏员。起着承上启下继承和发扬的作用。所谓继承,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了解打击乐在舞台中的作用,了解我们的戏曲打击乐在经历过样板戏的改革、古装戏中程式化再呈现以及到我们这一代理性的运用过程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前(即样板戏出现前),戏曲打击乐仅用于节奏的变化,在某些场合代替着音乐的旋律,如人物的上场,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穷困潦倒,大多用《慢纽丝》(注:打击乐的一种牌子),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疑显得单调。而通过改革,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不同,场景的不同,气氛的不同,适当加上一些音乐旋律,即打击乐加音乐伴奏(所谓文武场的结合),则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而使得演出效果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我们的地方戏曲更具备这种优势,因为地方戏曲的乐队有多种表现不同的乐器。

    我们扬剧的打击乐不仅仅要保持本剧种的特色锣经,还要多方位的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别的剧种打击乐的特色,将其合理的运用到我们扬剧音乐中来。在扬剧《安寿宝卖身》中有—段安寿保要被卖给刘家的唱腔,对于这段生离死别时的唱腔处理,我就借鉴淮剧用板鼓独奏的方式。特别是安母唱到“寿保就要离开为娘”时。我运用板鼓独奏演绎出一段洽如其分的催人泪下的唱段。在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中,所有单独出现的打击乐,我们都经过仔细的研究,学习电视剧的手法。根据人物的不同,场景的不同。营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有很多不常用的乐器都尝试着运用,如排鼓、大队钗、磬等。

     在戏曲乐队中。吹奏、拉弦乐、弹拨乐,可以演奏出优美的唱腔旋律。亦可以演奏千军万马、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场面:既可表现街市的喧哗,亦可以表现万籁俱寂的静谧之夜。所有这些效果,打击乐器均可以达到。甚至有些打击乐演奏出的效果,是旋律乐器所不能达到的,如《四击头》、《住头》、《嘟……八大仓》、《五锤》等。如《沙家浜》中郭建光有这么一句话:“同志们”,后面用《住头》,“前面就是沙家浜”后面用的《嘟……八大仓》来表现出共产党人的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慨。如今有些作曲者由于更倾向于音乐旋律化,一味强调音乐的美,于是要摒弃打击乐。对于这种有失偏颇、激进的做法我是不能够赞同的。戏曲打击乐是戏曲音乐中特有的表现手法,它与文场的表现手法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任何乐器代替不了它(交响音乐中尚且还用打击乐呢)。离开它,戏曲的特点就大打折扣,戏味就淡了许多。

    我在扬剧《沉江》一折中,民族英雄史可法在经历战争失败后的出场中用《乱锤》加旋律音乐共同演奏出他的痛苦、悲哀和奋力保护士兵的情景,把史可法那种大仁大义、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戏曲中打击乐器的作用是断然不可低估的。

    当然,戏曲打击乐不能单纯地为演奏而演奏,若此只能是一种演奏机器,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视野,积攒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加深对剧本角色的理解。只有通过不懈地努力,合理地运用打击乐,将它演绎出有生命的音响,才能进一步增强戏曲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为剧情增色,得到观众的欢迎。

原载《剧影月报》 2008年 第3期

 


(责任编辑:颜岭)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