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俗称扬州戏,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孕育于苏北和皖东地区,诞生于上海,流布苏皖农村和城镇。在清代盛行于乡间的香火戏、花鼓戏及扬州清曲是它的三支源流。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源”合流于上海的舞台,时至今日作为剧场艺术的扬剧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它以丰富多彩的曲目、喜闻乐见的形式、清新纯朴的风格雅俗共赏的特点,受到地方人民的喜爱,经几代艺人的努力,经受了多种考验,使剧种不断发展成长。 扬剧属戏曲范畴,因此具有中国戏曲的共同特征,即以歌舞演故事。这里所指的歌和舞,是非歌之歌,非舞之舞,而是按照戏曲规律和舞台逻辑创造的具有特定旋律的有情之腔和具有特定造型方式的舞姿身段;舞台布景亦是非画之画,而是有感情色彩的空间氛围。扬剧表演也如其它地方剧种一样,都是以唱、念、做、打等程式为主要手段,表现古代和现代的生活,塑造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人物形象。在美学支点上,扬剧介于“再现”与“表现”之间,在艺术创作方法上追求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讲求神形兼备,变形距离不大,夸张不失分寸。 扬剧始初,从三小(小旦、小丑、小生)起家,后受京昆影响,逐步发展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演出阵容,无论剧目还是表演都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幼雅走向成熟。演出虽有生旦净丑之分,然演员并无严格的行当之别,扬剧演员大多戏路较宽,尤以造诣较深的名演员能戏很多,所谓“大二三花脸,文武老小生,二八佳人秦雪梅”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 语言与声腔是剧种的分水岭,扬剧的念白与声腔是扬剧表演的旗帜。扬剧念白以扬州方言为基础,有官话、民话之别,戏中大凡身份高贵的人物,如帝王将相、后妃诰命等均念官话,并揉进中州韵,讲究阴阳上去和抑扬顿挫,如包拯、佘大君、穆桂英等,一般小人物如市农工商、贩夫走卒等均念方言,通俗流畅,朗朗上口,例:扬剧“真假崔三”中多次运用绕口令体现出谐趣、幽默、亲切、俏皮的扬州人性格特征。扬剧声腔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据不精确统计扬剧曲调有一百多种,熔大开口(香火戏)的粗犷质朴,小开口(花鼓清曲)的细腻典雅于一炉,十分丰富,各具特色,如抒情的“满江”欢快的“夸夸调”、俏皮的“梨膏糖”、行进的“大陆板”、激情的“散板”、深沉的“鲜花”、凄楚的“汉调”、活泼的“莲花”等。大部分用丝弦伴奏,二胡、中胡、琵琶、三弦四大件为主体伴奏乐器大开口用锣鼓伴奏,如“宝调”、“十字”、“七字”等。还有的可让弦演唱,如“大陆”的堆字、“让弦滚板”、“清板”等,不同的伴奏处理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现力。 一曲多唱是扬剧演唱的一个特点,扬剧没有生旦净丑行当的专用曲调,全凭演员演唱技巧、修养去把握人物,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同是一曲“梳妆台”,可唱得潇洒飘逸,如“单下山”梁山伯唱;也可唱得深沉旷远,如“百岁挂帅”穆桂英唱;也可唱得悲苍激愤,如“断太后”李后唱;也可唱得凄楚哀怨,如“断桥”白素珍唱。同是一曲“哭小郎”,“哭灵”的贾宝玉唱得涕泪滂沱,死去活来;“上金山”的小沙弥唱来却显得滑稽幽默令人捧腹。 扬剧声腔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臻成熟,形成了众多流派,如健朗、亮丽、丰满、华彩的高(秀英)派;吐字如珠、自由流畅的金(运贵)派;刚柔相济、跌宕有致的华(素琴)派;沉雄刚劲的石(玉芳)派;潇洒飘逸的周(小培)派;厚重豪迈的王(秀兰)派;甜润隽永的李(开敏)派---他们为扬剧演唱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百岁挂帅”可谓扬剧流派精粹集中展示的优秀剧目。 扬剧的做表,从时间上可分形成期与发展期,从内容上可以分传统剧与现代剧。由于扬剧经历了从坐唱到行唱到演唱的流变,集广场艺术、庙台艺术、庭院艺术和剧场艺术于一体,表现手段虽较丰富,但不够谐和。如香火戏艺人大多具有八种技艺,艺人大都有几种技艺,即戳(卦乐)、剪(窗花)、写(对联)、画(三堂佛、观音、关圣)、敲(鼓)、念(神书)、跳(娘娘)、翻(跟斗),还有的能串火圈、踩刀、爬高杆、盘石滚。然而这些带有武术、杂技工艺性质的技艺,能与戏的内容结合起来的不多,只有花鼓戏中的“磨盘”、“跌怀”、“撞肩”等身段有时还见于舞台。至于本来就不多见的踩跷扎靠功夫现已绝迹。 扬剧在上海受京剧影响,有些演员从移植剧目入手,丰富了扬剧的表现手段,这些剧目有《明末遗恨》、《坐楼杀惜》、《芦花荡》、《三岔口》等。 建国后,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扬剧演员被送进省、市戏校进修,在京昆剧老师传授下,学得了指法、水袖、形体、把子、脱手等程式,提高了基本功,掌握了一些难度技巧,拓宽了剧目路子,一个文武兼备的演出阵容出现了,扬剧《百岁挂帅》、《闹灯记》里面的武戏达到了一定水平,像京剧《打金砖》、《挑滑车》、《白水滩》、梆子《打神告庙》等高难度的折子戏,也被扬剧青年演员学习移植到扬剧舞台上,演出达到一定水平。 在编演现代戏中,扬剧有了长足发展,应该说是得益于话剧的影响,一些新文艺工作者的介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引进,使扬剧表演产生了飞跃,如果说京昆使扬剧脱却了外表上的小家子气,那么话剧则使扬剧演员获得了创造角色的灵气。由于扬剧演出团体坚持演出,演员又不离本土,他们熟悉当代生活,熟悉农村生活,所以表现农村题材时显得得天独厚,创演的《夺印》、《红色家谱》、《耕耘初记》、《黄浦江激流》、《修匾记》、《皮九辣子》等现代戏都产生过较大社会影响,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氛,强烈的时代特点,土色土乡的地方风韵,写出扬剧演出史上灿烂的章面页。 扬剧从民间走来,它溶进了扬州人民的性格和传统文化积淀,渗透了地方风土民情和人们审美情趣,被扬州人民誉为艺术琼花。 国为地缘关系,扬剧流布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受到东南西北戏曲的影响,吸收了多种艺术养分,既吸收北方戏曲的阳刚之美,又容纳江南丝竹的阴柔之美,形成了扬剧独有的风貌。 因受语言的局限,扬剧流域不是很广,但几代艺人都在努力拓展它的空间,新疆河石子曾响起过扬剧的锣鼓,大庆油田也留下过它的足迹,现代媒体已让扬剧声、像冲出国门,在港、澳、台,在海外,扬州籍的侨民中传播,这无疑对扬剧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