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华素琴老师学演戏
王瑞如
能够师从华素琴老师,是我一生中的幸事。
华老师教我的第一个戏是《百岁挂帅》中的穆桂英,当时我还是扬州戏校的一个三年级学生,无论是从个人的基础上,还是从对剧本的理解上,以及对穆桂英一角的把握上都远远不能达标,华老师不厌其烦,耐心仔细,一招一式的来教我。首先从剧本对人物要求及规定入手,详细分析剧本。她常对我提出的一个要求是:“要演好角色,心中首先必须有角色,有人物,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要有透彻的理解。”正是坚持按照老师的要求不断规范自己,才使我养成了“用心”演戏的良好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使我理解倒《百》剧写的是杨家晚年,八虎丧命,宗保阵亡,太君百岁,穆桂英年近半百。用剧本中的台词说,杨家已是“老的老,小的小”,但他们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依旧未改。正是他们的爱国衷心,民族气节,才打败了强悍的西夏,使得大宋朝国泰民安。《百》剧要颂扬的就是杨家这一批为国为民的女英雄,而这批女英雄在《百》剧中穆桂英首当其冲。在反复阅读了剧本后,是我理解到,穆桂英的戏可分为四个段落,即“闻耗”、“灵堂”、“比武”、“出征”。第一段主要表现她在庆贺宗保五十生辰的时候,忽闻焦盂二将来报宗保为国阵亡的消息,自己既陷人极大的悲哀之中,但又怕太君年高,知道后经不住打击,不得不“强忍住这热泪,把酒来尝”。同时,化悲痛为力量,产生了雪耻报仇的坚定信念。第二段,仁宗皇帝、八贤王、安乐王来吊祭一场,穆桂英的重点在力争出兵,表现了她赤胆忠心,英勇善战的气慨。在第三段比武一场,穆桂英想培养、锻炼文广,将来为国效力,替祖增光,但又不知太君态度及文广的武艺。这一段戏表现了穆桂英誓将爱子文广培养成人的决心。第四段出征后,表现了穆桂英急报国仇家恨,压抑不住复仇的愿望,但通过“着棋论战”,在太君的指点下,暂压心头激愤,从整个战局出发,最终在与西夏的对阵交峰中,杀死王文,取得胜利。有了这一条串贯全剧始终的红线再加上三年戏校学到的文、武戏基本功,我在表现穆桂英一角时就觉得轻松了许多。我清楚地记得,在寿堂一场的第一个亮相,是穆桂英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既要有英武之气又不失少夫人的气质。一开始我始终不能把握这个出场人物的身份,华老师说:“你要把武旦的钢、正旦的稳、丫头旦的槌劲这三者揉合在一起,达到这个要求,人物的身份就有了”。我就按照老师的话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练这个出场,反复琢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个亮相,要求达到了,观众一看,不错这就是穆桂英。在以后的演出中这一个亮相常常是满堂彩。接下来在比武这场戏里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既要表现穆桂英身为武将英勇善战,又要表现做为慈母的爱子之心,望子早日成长的愿望。而这一连串细致的感情变化,又都是在繁重的武打间隙里表现的,掌握不好,容易使戏中断、割裂、以至打归打、演归演或者顾此失彼,不能使两者统为一体。这就要求演员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纯熟的武功技巧,二是对人物有深人细致的理解和体验,并找到准确的体现方式。在华老师的精心指点下,我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认真钻研,具备了这些条件,并把三次打法做了不同处理,层次鲜明地体现了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成功地将《百》剧的穆桂英一角搬上舞台,受到了前辈、老师、同行以及同学们的好评和赞誉。
华老师就是这样毫无保留,孜孜不倦地教,我也就如饥似渴、一丝不苟地学,先后跟华老师学习了《上金山》、《断桥》中的白素贞、武松杀嫂中的潘金莲等等。《断桥》中的白素贞,人未出场,已闻其声,我学用了华老师幕内一声悲悲切切的“苦……啊”,道出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及败下金山的凄凉和痛苦,白娘娘的善良、温柔,对许仙的情深意切,虽是异类,但观众对白娘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在《武》剧中,在武松“闻耗”回来敲门一段戏中,我运用了老师表现手法,听到有人敲门,潘金莲先是轻盈快步上前开门,错把武松当西门庆的到来,表现出满怀的喜悦之情,当看到进门的竟是武松时,我运用了丰富的面部表情变化,由“喜”变“惊”转而又由“惊”变“哀”。充分体现出潘金莲当时的“喜出望外”、“惊恐万状”、“装腔作势”的人物心理……
二十年来,我不断温故着华老师的教诲,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先后扮演了《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恩仇记》中的卜素珍,《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王宝钏》中的王宝钏等,不断创新,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在华老师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下,自己也积累了许多的舞台经验,如今,华老师虽然离我而去,但老师的敬业精神永远激励着我,我会将它发扬光大。
信息来源:扬州扬剧网 http://www.yangju.cn/-扬剧论坛 http://bbs.yangju.cn
原文链接:http://bbs.yangju.cn/viewthread.php?tid=7904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