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习惯上概括为"南昆北弋东柳两梆"。这是从声腔系统的角度来区别中国戏曲,"南昆"指流播于华东、化中、华南一带的昆曲;"北弋"指发源于江西弋阳,后流行于北京的弋阳腔;"东柳"指发端于山东,后流行于江南、江北的柳子腔;"两梆"主要指流行于山陕地区的梆子戏。"南昆北弋东柳两梆"代表了地方戏曲的很大一部分,但用来涵盖中国戏曲,即使是涵盖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地区的戏曲,也是不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经详细调查统计,戏曲共有317个剧种。 全国所有剧种如下 扬剧、安康八岔戏、安多藏戏、巴陵戏、八仙戏、昆曲、北路戏、白剧、白字戏、布依戏、彩调、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赣东采茶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桂南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南昌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三角戏、武宁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紫阳民歌剧、唱剧、常德汉剧、潮剧、车鼓戏、辰河戏、楚剧、川剧、词明戏、大腔戏、大弦子戏、大筒戏、傣剧、丹剧、关中道情戏、河南道情戏、洪洞道情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宁夏道情戏、陕北道情戏、永济道情戏、地戏、笛子调、滇剧、丁丁腔、东河戏、东路梆子、侗戏、端公戏、对子戏、遏工、二人台、打城戏、繁峙蹦蹦、凤台小戏、富宁壮剧、抚河戏、赣剧、甘肃曲子戏、高甲戏、高山戏、歌仔戏、关索戏、广东汉剧、广西壮剧、广西文场戏、广南壮剧、桂剧、贵儿戏、贵州梆子、哈哈腔、蛤蟆嗡、嗨子戏、汉剧、汉调二簧、汉调桄、含弓戏、杭剧、河北梆子、河南曲剧、河南越调、和剧、衡阳湘剧、横岐调、洪山戏、沪剧、湖剧、湖北越调、常德花鼓戏、长沙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凤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梁山调、零陵花鼓戏、商洛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皖南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远安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郧阳花鼓戏、恩施灯戏、贵州花灯戏、花灯戏、四川灯戏、万载花灯戏、云南花灯戏、花朝戏、滑稽戏、淮剧、淮海戏、淮洪戏、淮调、淮北梆子、怀越调、黄梅戏、黄岩乱弹、黄龙戏、徽剧、吉剧、吉安戏、江苏梆子、江苏山歌剧、晋剧、晋南眉户、京剧、荆河戏、九江高腔、九江弹腔、卷戏、昆剧、喇叭戏、拉话戏、莱芜梆子、老调、老腔、乐乐腔、乐腔、雷剧、梨园戏、梨簧戏、两夹弦、辽南戏、临高戏、柳子戏、柳腔、柳琴戏、陇剧、龙江剧、龙滨剧、庐剧、吕剧、乱弹、锣鼓杂戏、罗子戏、罗罗腔、蛮戏、茂腔、梅林戏、梅县山歌剧、眉户、苗剧、闽剧、闽西汉剧、目连戏、睦剧、南剧、南词戏、南词调、南剑戏、宁河戏、宁海平调、牛娘戏、傩戏、瓯剧、排楼戏、评剧、平讲戏、平调、平陆高调、蒲剧、莆仙戏、祁剧、黔剧、秦腔、清音戏、清戏、青海眉户、青海平弦戏、琼剧、曲剧、曲沃碗碗腔、瑞安高腔、瑞河戏、芮城拉呼戏、赛戏、山二黄、山歌剧、山东梆子、山西北路梆子、陕南曲子戏、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上党皮簧、上四调、绍剧、庶民戏、耍孩子、丝弦戏、丝弦戏、丝弦、诗赋弦、泗州戏、四川曲剧、四股弦、四平调、松阳高腔、苏剧、唐剧、堂剧、提琴戏、天柱阳戏、跳戏、同州梆子、僮子戏、推剧、碗碗腔、宛梆、万荣清戏、文南词、文曲戏、武安平调、武安落子、五音戏、评弹、婺剧、西府秦腔、西秦戏、西安乱弹、西调、锡剧、弦子腔、弦儿戏、弦弦腔、弦板腔、线胡戏、湘剧、湘昆、湘西阳戏、芗剧、小腔戏、孝义碗碗腔、新昌高腔、新颖调、新城戏、新疆曲子戏、兴国南北词、醒感戏、杨花柳、洋县碗碗腔、登台秧歌、定县秧歌、繁峙秧歌、汾孝秧歌、广灵秧歌、韩城秧歌、壶关秧歌、怀来秧歌、混场秧歌、隆尧秧歌、祁太秧歌、沁源秧歌、清场秧歌、陕秧歌、朔县秧歌、太原秧歌、武秧歌、襄武秧歌、扬高戏、翼武秧歌、蔚县秧歌、泽州秧歌、姚剧、宜黄戏、彝剧、一勾勾、甬剧、邕剧、游春戏、豫剧、榆林碗碗腔、袁河戏、越剧、粤剧、粤西白戏、岳西高腔、云南曲剧、藏戏、枣梆、正字戏、竹马戏、壮族师公戏、坠子戏、左权小花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