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与说唱文学有着浓浓的血缘关系,许多地方戏曲直接或改编说唱文本 为剧 本。就是文人参与的戏曲创作大多也脱不了说唱文学的胎痕。王实甫改编董解元《西 厢记诸 宫调》创作元杂剧《西厢记》就是一个范例。文人尚如此,文化水平低下的民间艺人就是 更 不用说了。他们早先的“戏曲”概念就是“说唱”。 ??不仅文本如此,说唱音乐也常借过来加以变化成为戏曲音乐的一个部分,这在戏曲史上 已 有定论的。吴越之地,地处下游,依江濒湖,经济繁荣,人文荟萃。苏州的苏剧、无锡 的锡 剧、扬州的扬剧、上海的沪剧,还有苏北的淮剧,最先发端直接源于当地具有浓厚地方气息 的滩簧说唱,酬神、娱神中的戏剧形态,如目连戏、香火戏之类,再后合昆弋而变,形成 各 具 特色的地方剧种。 ??扬剧俗称扬州戏,流行在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扬州早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就在此筑城,名曰邗城,后改名广陵、江都。它位于南京 下 游镇江对岸。凿于春秋末期,经隋代、元代大规模扩展后的大运河在此与长江交汇,使 扬州 自隋以来成为江淮地区南北交通枢纽和漕运要道,渐而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著名的 都市。在上海未开埠之前,商旅什九皆集于此,经营粮、盐、茶和各种手工艺品,市面十 分 繁 荣,商贾比肩,歌妓如云。商业经济的发展自然带来文化的兴盛。远在南北朝时,吴声歌 曲,起于此地,年年岁岁在江南之地传唱不衰。有些歌直接提到扬州。如《那呵滩》有“闻 欢下 扬州,相送江津湾”等。 ??到了明清之际,吴歌楚调在长江中下游流传更广。扬州为吴地流播中心。源于宋元以来 的 说唱吸收扬州民歌俚曲,演变为扬州清曲,又叫广陵清曲。另外,以说唱为主的扬州评 话也 发展起来,这些都为扬州本地戏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乾隆时,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在扬州有较大的驻留,所以在吴地流传的昆弋 诸 班及徽调、楚调、秦腔等乱弹戏班,在商贾的支持下,云集扬州献艺。扬州清曲、扬州 评话 得到观摩和学习的机会,拓宽了清曲和评话自身表演领域,如评话说到兴头时就歌唱起来。 后来还移植或改编戏曲剧目为清唱或说唱剧目,渐而在这个基础上融合农村的滩簧花鼓或 香 火 戏,形成表演故事的格局,这是后来扬剧的雏形。昆弋乱弹诸腔在扬州争奇斗艳时,扬剧 悄悄地在扬州四乡水陆码头的茶馆、书馆等地或农村草台演出。十里长街、“二十四桥歌吹 遍” 的扬州,当时还无扬剧的立足之地。 ??乾隆六十年(1795)高宗弘历退位,明年皇太子〖HT5,7〗禺〖KG-?3〗 页〖HT〗琰仁宗即 皇帝位,改元嘉庆。这之后的一 百多年,直到清亡再无皇帝南巡, 两淮盐 商再也不必为“接驾”而解囊网罗天下戏班于扬州 。另外,清末漕运改海运,以及盐务改 革,扬州商业地位、戏曲地位从此终结。戏曲活动中 心移往后来的上海。在这个空档中, 本地之 扬剧因它用本地语言语音演唱加之“其词直质, 虽 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 荡”(焦循《花部农谭》)很快地发展起来。城内城外皆 有“自集成班”的演出活动,盛 极一时 。其曲调多从扬州清曲中采撷,如[剪靛花]、[时 尚劈破玉歌]、[时尚满江红调]、 [大小郎]、[补缸]、[数板]、[快板]等。其剧 目内容也多与观众休戚相关,易于 引起情 感共鸣,如从花部改编演出的《赛琵琶》一剧,有 秦香莲夜宿古庙,睡梦中被神仙授于兵 法,投军报国,凯旋返京,亲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的陈世美,真是大快人心。解放后, 淮剧将 其改为《女审》,内容是陈世美不认妻儿,反派 韩琪去杀秦香莲企图灭口。韩琪追至三官 堂,听秦香莲诉内情,知其前因后果。乃自刎身死 。秦香莲为一仙救留,母子学会一身武 艺。后 改名孔月华投军报国,平定外乱,官拜都督 ,班师回朝,路过三官堂,设祭吊念韩琪。回 京后,连夜写状,准备向朝廷告发陈世美的罪 恶。陈世美在拜会新都督时被秦香莲扣押, 亲审其 罪。但国太为其开脱,并派御林军包围都 督府。秦香莲怒不可遏,于是手刃陈世美,然后 率子女冲出重围。此剧由淮剧名演员筱文艳 饰秦香莲。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遍及江南各地,只有上海一隅因清兵得到洋兵支持未被太平军 占 领。但长江中游及安徽、浙江两省通往上海的水陆通道,均被太平军切断。当时只有里 下河 的徽班能去上海。扬州有些扬剧戏班也随避难者流落上海。以淮扬大班(香火戏)和淮扬文 戏 (滩簧花鼓戏),假茶楼、戏棚或“戏摊”卖艺糊口,由此到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是扬 剧的滩 簧花鼓与“香火”合流时期。合流后的扬剧不断借鉴吸收上海京剧昆剧和乱弹丰富自己唱 腔 和表演。过去扬剧习惯于农村空旷田野演出方式,唱腔高亢,锣鼓喧天。到城市后,为 了适 应剧场演出和城市市民听戏要求而采用更多的滩簧花鼓和扬州清曲唱腔,形成联曲体音乐体 式。再如[大陆板]原为浙江杭剧曲调,1919年,扬剧艺人徐剑秋、小巧云在杭州演 出时把 它引进扬剧。引进后经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创造成能溶进各种情绪的[大陆清板],成 为 扬剧 音乐的主要唱腔之一。如过去香火腔,它源于农村设坛做会,酬神还愿以求降福 消灾的 神戏 ,唱腔适于农村,扬剧把它搬过来后,平调歌之,以适应城市观众听戏要求。合流之 后的扬 剧阵容日强,艺术日精,场地日多,戏路日宽,终以“淮扬戏”名称独树一帜,在 上海戏 曲 的百花园中有了一席之地。当时上海南阳大舞台、虹口民华楼、沪西大舞台、延安东路 太原 场 以及上海四大公司和新世界、大世界都有扬剧演出,甚至还有专为演出扬剧而建 的“淮 扬大 舞台”、“淮扬共舞台”等。此外,南京、镇江、武汉、杭州及安徽部分地区也有扬 剧演出 。 ??后来扬剧遭国民党政府禁演。日寇入侵,上海沦陷,加之越剧的蓬勃发展,扬剧在上海 步 履十 分艰难。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的扶持,由于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 方针指 导, 在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参与帮助下,扬剧无论唱腔表演还是剧目整理创作都进入了一个 新的历 史时期。由华素琴、高玉英、王秀兰主演的《百岁挂帅》于1958年被摄制成舞 台艺术 纪录片 ,后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就是根据此剧改编的。 。高秀英主演的 《鸿雁传书》,顾玉君、丁曼华主演的《上金山》等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到了改革开 放新时 期,扬剧又有了新的发展,《血冤》一剧塑造了刘翠娥、吴诚道、彭威 、韩素娘几个有血 有肉的艺术形象,公演达500多场次。此剧曾获得省戏剧百花奖的优秀剧 本奖和优秀演 出奖, 并被其他剧种如昆剧、黄梅戏等移植演出。
昆曲分南昆与北昆。“北昆”主要是指“元代的杂剧”,南昆是从南宋延续下来的“南戏”的基础上加工的。 昆曲属于“雅部”,地方小戏属于“花部”。 扬剧曲调有“小开口”与“大开口”之分,前者比较“清雅”,后者比较“粗犷”、“豪放”。 原贴中提到: 扬剧因它用本地语言语音演唱加之“其词直质, 虽 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 荡”(焦循《花部农谭》)很快地发展起来。 所谓“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就是指“大开口”曲调。 “大开口”一度受到“冷落”,很少被使用,近15年来,扬剧琴师对“大开口”曲调进行深入挖掘,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使得扬剧“慷慨”起来,听起来“血气动荡”,感人肺腑。 扬剧新编历史剧《王昭君》、《史可法》,都重点运用了“大开口”曲调,非常成功,是扬剧音乐方面的主要的突破,使得扬剧有了阳刚之气,听起来“酣畅淋漓”,“热血沸腾”。 《王昭君》中,侯长荣扮演匈奴单于,第一眼看到王昭君时,猛然站起,唱的就是“大开口”曲调。因为王昭君的美貌让他“热血沸腾”,只有“大开口”曲调才能传达角色的“心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