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综述 >

扬州方言里的疑问句

时间:2007-07-19 11:08来源: 作者: 点击:




 本文讨论扬州方言里的疑问句及其相关的疑问词。讨论的方法是先罗列扬州方言里疑问句的各种形式,然后按句子的结构,疑问范围及疑问焦点、要求对方作出的回答及对方在一般情况下的回答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考察,讨论这些句子的分类。疑问词包括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看它是否负载疑问信息和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一、句子中有疑问代词,这些疑问代词也就是这个句子的疑问点,要求就此作出回答。句末可以带语气词,也可不带语气词。带上语气词,句子并不增加疑问信息量,只是语气和缓些;不带语气词,句子也没有减少疑问信息量,语气反倒显得干脆些,所以句末的这些语气词都不负载疑问信息。扬州方言中常用的疑问代词除去和北京话相同的外,还有:哪(一)个、哪(块)、哪里、哪*杠子、哪一码、哪一家、哪一门、甚们*、做事*、多玩*子、井*干*等。例:
  ①这本书是哪个的(啊)?
  ②书弄哪去啦?
  ③此刻他在哪块(啊)?
  ④这几种法子,你们看哪杠*子好(唦)?
  ⑤没得哪个打你,喊的哪一码(啊)?
  ⑥你手上拿的甚们*喳(“子啊”的合音)?
  ⑦你喊我来做事(啊)?
  ⑧他多玩*子来嗲*(的啊的合音)?
  ⑨他又井*干*啦?
  ⑩怎们*办(呢)?
   有多少人(啊)?
  这类句子中有疑问代词,标志清楚,特点明显,是特指问句,无须多加说明。
  二、句子没有用疑问代词指明疑问点,但句末带有疑问语气词。这些句子同使用了疑问代词的句子一样,也规定了回答的内容。
  这种形式的句子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1.句尾带上“呢”,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问“在哪儿、上哪儿、怎么样、怎么办”等。例:
  ①我的书呢?
  ②老李上北京、老王呢?
  ③后首呢?
  ④他不来呢?
  ⑤电风扇转起来呢?
  2.在用“不”或“没有”表示否定的句子的末尾带上“□[·m?]”或“嗲*[·tia]”,表示对现象、动作应该怎么样了而事实上没有怎么样而发出疑问,要求对此作出解释,也即问“为什么”。例:
  ⑥不开车嘛?
  ⑦他没有来嘛?
  ⑧不起来嗲*?
  上述例句中的“嘛”和“嗲*”可以互换。这种形式的句子有的在否定词“不”或“没有”前还会出现副词“还”,不过出现了“还”的句子就减弱了句子的疑问而增加了祈使的成份,包含了要求对方应该立即怎么样。如例⑥的“不开车嘛?”在“不”前加上“还”,那么句子的意思就不光是对“不开车”的不理解,还要求对方立即开车。
  3.在句末带上“嗲”,有时在动词前配上“好好”,表示现象,动作本来是怎么样的,但突然不怎么样了,对此不理解而发出询问,要求被询问者对此作出解释,也即问“怎么会”、“为什么”。例:
  ⑨电风扇(好好)转起来嗲*?
  ⑩衣裳(好好)玩了撕脱嗲*?
   走得行行的!(好好)跌下来嗲?
  上述11条例句中一共出现了3个语气词,分别是“呢、嘛、嗲*”,现在我们分别来看它们是否负载有疑问信息,也即是不是疑问语气词。
  先看“呢”,带“呢”的句子如果去掉了“呢”,也不改变语调,就成了非疑问句;如果语调改成上扬,虽可构成疑问句,但所问的内容则和带“呢”的完全是两回事。例①“我的书呢?”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问“我的书在哪儿?”也可以问“我的书怎么样?”或“我的书怎么办?”。如果去掉了“呢”,那么“我的书”则成了陈述句,说的是“是我的书”;如果去掉“呢”,句调上扬,那么“我的书↗?”是问“(是)我的书吗?”。可见“呢”在例①~⑤这种类型的句子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负载有疑问信息的,是疑问语气词。
  “嘛”的情况和“呢”一样,在句子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也即这些带“嘛”的句子失去了“嘛”,也不改变语调就不成为疑问句。例⑥“不开车嘛?”是说“(早就该开车了,)为什么不开车?”如果去掉了“嘛”,则成了陈述句,说的是“不开车。”如果句调上扬,那么“不开车↗”是问“不开车吗?”。
  “嗲”在这些疑问句中也不能去掉,“嗲*”是“的啊[”的合音,如果不形成合音,例⑧和例⑨就分别成为“不起来的啊?”和“电风扇(好好)转起来的啊?”所以这里只要分析“啊”就可以了。这些句子如果去掉了“啊”,也不改变句调,依然可以形成疑问句,但疑惑的程度就减弱了,通常是自问自叹,而不是向别人发问,自然不一定要求别人回答。我们再作另一种试验,如果把“啊”换成“哎”,“哎”和前面的“的”合音成“呆*”,这类句子在扬州口语中也存在,虽有疑惑,但主要是感叹,也就是说对本来应该怎么样而事实上并没有怎么样的现象,动作表示不满的成份大于疑惑。如果去掉“啊”,句调改成上扬,也可以构成疑问,但整个句子要表达的不仅是疑问,更多的是祈使。如例⑧和例⑨就分别要求“(立即)起来”和“电风扇(立即)停止转动”,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句子中的“啊”是负载疑问信息的,是疑问语气词,有时虽然存在着羡余的疑问信息,但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看,“啊”又并非是多余的,它使问句又多了疑惑,猜想或焦虑的意思。不过这个“啊”出现的形式通常是以和前面的“的”合音成“嗲*”出现的。至于带“呆”和句尾仅仅是“的”(也即不带“啊”也不带“呆”)的句子,它的疑问程度极其微弱,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是感叹,祈使而不是疑问,所以我们不把它看成是疑问句。
  这样,在二这种形式的句子中共有3个语气词是负载有疑问信息的,也即有了3个疑问语气词:呢、嘛、啊。
  这类句子中虽然没有疑问代词,但这些句子同使用了疑问代词的句子一样,也规定了回答的内容,我们把这类句子也看成是特指问句。
  三、句子的结构和陈述句相同,所不同的是语调。陈述句的语调平缓,用来表示疑问则语调上扬。比较下面的各组句子:
  ①A、你听得懂。
   B、你听得懂?↗
  ②A、这本书是他的。
   B、这本书是他的?↗
  ③A、他明个(明天)到车站去买票。
   B、他明个(明天)到车站去买票?↗
  A类的句子用平缓的语气说,分别说的是“你听得懂。”、“这本书是他的。”、“他明天到车站去买票。”这个事实,是陈述句。B类的句子则是用上扬的语调说,所表示的意思分别是问“你听得懂吗?”、“这本书是他的吗?”“他明天到车站去买票吗?”也即对“你是否能听懂”、“这本书是不是他的”、“他明天到车站去买票”表示怀疑,是疑问句。回答可以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如“嗯,是的,不是的”等。这类句子通常没有重音,问话和回答一般是就整个句子而言的,它的疑问信息是以语调来负载的。
  四、在陈述句的句末加上语气词,这类句子的语调一般不上扬,跟平叙句一样,只是在特别强调的时候句尾才上扬。通常出现在句末的语气词有“啊、吧、嗲*、啦、虐*、唦”等6个。如:
  ①他明个(明天)到车站去买票啊?
  ②老陈不在家啊/吧?
  ③这本书是他的吧/啊?
  ④这本书是桌子上嗲*?
  ⑤就我们两个人去啊?
  ⑥桌子啊?
  ⑦就是他啊/吧?
  ⑧对过来的是老张啊/吧?
  ⑨他出去了唦?
  ⑩我这杠(这样)讲,你听得懂吧/啊/啦/虐*?
     你忘记脱啦?
  这类句子当中有的句子有时有重音,重音就是疑问点。如“他明个(明天)到车站去买票啊?”如果重音在“他”,则是问话人已知“明天有人去车站买票”,但不知道是不是“他”;如果重音落在“明天”,则是问话人已知“他要去车站买票”,但不知是不是就在“明天”;如果重音落在“车站”上,问话人则是知道“他明天去买票”,但不知道是不是去车站买;如果重音落在买票上,问话人是知道“他明天要去车站”,但不知道是不是去买票。回答虽然仍可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回答,但总要对疑问点加以补充,如“嗯,是他去。”或“不,不是他。”、“他不去,是老李去。”“不,他到车站去送客。”等。如果句子没有重音,这类句子的问话和答和第三类一样,一般是就整个句子而言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上面例句中出现的6个语气词是否负载有疑问信息。这6个语气中,“嗲*”是“的啊”的合音、“唦”是“是啊”的合音,“啦”和“虐*”是“了啊”的合音的两种不同的语音形式,所以上述例句中出现的语气词实际上只有“啊”和“吧”。例句中所列举到的语气词都不能去掉,如果这些句子缺少了这些语气词,也不改变句调,这些句子就不能成为疑问句;改变了句调虽能成为疑问句那就是前面“三”所说的形式。所以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也即“啊”和“吧”是负载有疑问信息的,是疑问语气词。
  “啊”与“吧”的功能不一样,上述例句中的“啊”都可以换成北京话中的“吗”;北京话里带“吗”的疑问句中的“吗”在扬州话里都可以换成“啊”,扬州话里没有疑问语气词“吗”,这里的“啊”和北京话里的“吗”相当。用“吧”的句子,问话人对“吧”前语段陈述的内容主观上有肯定的倾向,但又不能完全确定,需要被问话人证实;而用“啊”的句子对“啊”前语段陈述的内容则没有任何主观上的倾向。扬州话里的“吧”和北京话里的“吧”是相同的。
  三、四所说的这两类句子的特点是把一件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具有这样特点的句子,语法学界一致认为是是非问句,所以三、四这两类句子都是是非问句。
  五、在两个同样的动词(或形容词)短语中间嵌入一个“不”字来发问,这种句式通常用“VP不VP”来表示。这类句子是让人在X或非X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句末可以带上语气词“啊”或“啦”,但不能带上“嗲*、虐*、吧”。带“啊”和不带“啊”的句子语调一样,所表示的意思也一样,在实际口语中以带“啊”最为常见,带上“啊”语调显得和缓一些,不带“啊”则显得干脆一些。这样看来,“啊”在句子中不负载疑问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VP不VP”的形式都能构成疑问。例如“他去不去不要你管,你去不去?”前一个“去不去”不是疑问,后一个“去不去”才是疑问。又如“随他去不去。”虽然“去不去”也处在句末,但也不是发问。带上了“啊”的句子就不一样了,“VP不VP”带上了“啊”就必然构成疑问,所以我们认为“啊”还是负载有疑问信息的。例:
  ①吃饭不吃饭(啊)?
  ②去不去(啊)?
  ③晓得不晓得(啊)?
  ④放心不放心(啊)?
  ⑤喝茶不喝茶(啊)?
  ⑥看电影不看电影(啊)?
  ⑦欢喜看电影不欢喜看电影(啊)?
  ⑧好看不好看(啊)?
  这类句子的VP如果是多音节的动宾词组,它的省略形式是在“不”前的动宾词组中省略宾语:VP如果是动宾式的合成词,也是仿此省略:“不”前只需要出现动词性语素,而不象北京话是在“不”后的动宾词组(或动宾式合成词)中省略宾语。在实际口语中以省略形式出现为常,倘若以不省略的形式出现则有加重语气,强调疑问的意味。也就是说,扬州话里这一类问句经常出现的形式是“V不VP啊”。例:
  ⑨晓不晓得啊?
  ⑩放不放心啊?
   欢不欢喜看电影啊?
  这类句子的句末有的可以带上“啦”,带上“啦”有“还”的意思,即有“还VP不VP”的意思。或者是问话人主观上已觉得听话人或问话所指人应该“VP”了。例如:
   晓不晓得啦?
   放不放心啦?
   欢不欢喜看电影啦?
  例 和例 分别说的是“应该知道了”和应该放心了”,但对“知道”和“放心”还有点疑问;例 说的是“应该喜欢(或不喜欢)看电影了”,但对“喜欢(或不喜欢)”还有点疑问,需要被询问人再证实一下。这里的“啦”应当是“了啊”的合音,所以句末附着的语气词还是“啊”。这类句子是反复问句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六、在VP的前面加上疑问副词“可”字,构成“可VP”的形式发问,要求被询问者在X或非X中选择一次作为回答,回答自然也是X或非X。例如:
  ①你可晓得?———晓得/不晓得?
  ②他可欢喜看电影?———欢喜/不欢喜?
  这类句子的句末可以带上语气词“啊”,有的句子有时也可以带上“啦”或“吧”。例如:
  ③可去(啊/啦)?
  ④可吃饭(啊/啦)?
  ⑤可晓得(啊/啦)?
  ⑥可放心(啊/啦)?
  ⑦可喝茶(啊/啦)?
  ⑧可看电影(啊/啦)?
  ⑨可欢喜看电影(啊/啦)?
  ⑩可听得懂(啊/啦/吧)?
   对过来的可是老张(啊)?
   他出去了可唦(是啊的合音)?
  这类句子如果在句末没有“啊、吧”这些语气词,VP前也没有“可”,则不成为疑问句。这个“可”只是按习惯这样写,它与“可是、可以、可能”的“可”字音,义都不同,不是一回事,这里的“可”是负载疑问信息和疑问副词。如果没有这个“可”字,句末仅仅出现“啊”,虽然也可以构成疑问,但就成了前面“四”所说的形式。“啊”在这一类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只是让语调显得和缓一些,疑问信息是羡余的。句末带语气词“吧”的问句,问话人对“吧”前语段陈述的内容主观上有肯定的倾向,但还有点疑问,需要听话人再证实一下。带“啦”的问句有“还VP不VP”的意思,或是问话人主观上觉得听话人或问话所指人应该“VP”了。如例⑧带上“啦”是问“还看不看电影了”。例⑩如果带上“啦”问话人主观上觉得“(这样你)应该听懂了”或“(这样你)就(应该)听不懂了”想再证实一下,是问“(这样你)听得懂听不懂”。
  这类句子从结构上看,它没有“VP不VP”的正反并列形式,但由于疑问副词“可”出现在“VP”前,起到了“VP不VP”的正反作用。跟北京话来比较,跟①相当的说法不是“你知道吗?”而是“你知道不知道?”跟②相当的说法不是“喜欢看电影吗?”而是“喜欢看电影不喜欢看电影?”从回答来看,只能在X或非X中选择一项作为回答,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至于例⑾⑿之所以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因为这两例句子的主要动词本身就是“是”。
  这一类句子也是反复问句。
  七、在“VP不VP”前加上疑问副词“可”字,或者说在“可VP”后面再加上“不VP”,构成“可VP不VP”的形式来发问。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这种句式是“VP不VP”和“可VP”这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形式。它和VP不VP、可VP形式的疑问句的功能一样,句末可带的语气词及作用、VP的省略形式与VP不VP形式的疑问句相同。例如:
  ①可去不去(啊/啦)?
  ②可吃(饭)不吃饭(啊/啦)?
  ③可晓(得)不晓得(啊/啦)?
  ④可欢(喜看电影)不欢喜看电影(啊/啦)?这类句子没有VP不VP形式中的不构成疑问的形式。
  八、在VP的后面带上有疑问信息的语气词“嗲*”或“虐*”来询问动作或状态的已然或未然。
  VP嗲*询问有过某种动作或性状没有,例如:
  ①昨个(昨天)他去嗲*?
  ②早饭吃嗲*?
  ③晓得嗲*?
  ④打票嗲*?
  ⑤这趟出去,你们北京去嗲*?
  ⑥说好了今个(今天)走的,他走嗲*?
  ⑦放心嗲*?
  这类句子的VP如果是单音节的动词,这个单音节动词一般要重读,句末也上扬,否则所问的就是另一个意思。比较下面的句子:
  ⅠA、你说嗲*?↗
   B、你说嗲*?
  ⅡA、他去嗲*?↗
   B、他去嗲*?
  A类的句子分别问的是“你说过没有?”和“他去过没有?”,B类的句子分别问的是“是你说的吗?”和“是他去的吗?”。B类句子中的“嗲*”是“的啊”的合音,“啊”就是本文“四”中所说的相当于北京话中的“吗”的那个“啊”,它与“的”的合音的语音形成与A类句子,也即“VP嗲*”中的“嗲*”相同,但不是一回事,所以整个句子的重音和句调也不一样。
  VP虐*”询问某种动作或性状完成了没有或某种动作或性状有了没有。例如:
  ⑧说好了今个走的,他走虐*”?↗
  ⑨吃饭虐*”?↗
  ⑩晓得虐*”?↗
   打票虐*”?↗
   放心虐*”?↗
  句子中的VP一般要重读,句末也是上扬的。如果不重读,句调是平稳的,那么句子的意思就是说话人觉得某种动作或性状是已然的,但又没有十分的把握,需要再证实一下。
  这类句子从形式上看,与是非问句没有什么区别,但就其性质来说,它的疑问范围及疑问焦点,句调,要求对方作出的回答都与是非问句不同。这类句子询问的是动作或状态的已然或未然,不是是否某种动作或状态,它与北京话里的“VP没有”相当,要求的回答也是让人在X或非X里选择一项,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这类句子的主要动词也不可能是“是”。
  这类句子也是反复问句。它在扬州话里是询问动作或状态已然或未然的最常见形式。
  九、在时间副词“曾”的前面加上疑问副词“可”字,出现在“VP”前,构成,“可曾VP”的形式,用来询问动作或状态的已然或未然。这类句子与北京话里的“VP没有”相当。句末可以带上语气词“啊”。例:
  ①可曾去(啊)?
  ②可曾吃饭(啊)?
  ③可曾放心(啊)?
  ④可曾晓得(啊)?
  ⑤可曾打票(啊)?
  ⑥可曾去过北京(啊)?
  ⑦北京可曾去过(啊)?
  ⑧你可曾说(啊)?
  这类句子中的“啊”的作用和功能与前面“六”中的“啊”相同。
  十、用“不曾”或“没有”来连接两个相同的“VP”构成“VP不曾/没有VP”的形式,用来询问动作或状态已然或未然。这类句子的功能及句末可带的语气词、语气词的作用同于“九”的“可曾VP”的形式,上述“可曾VP”的各条例句都可以变换成“VP不曾/没有VP”的形式,VP的省略形式同于“VP不VP”。例如:
  ①去不曾/没有去(啊)?
  ②吃不曾/没有吃饭(啊)?
  ③放不曾/没有放心(啊)?
  ④晓不曾/没有晓得(啊)?
  ⑤打不曾/没有打票(啊)?
  ⑥去不曾/没有去过北京(啊)?
  ⑦北京去不曾/没有去过(啊)?
  ⑧你说不曾/没有说(啊)?
  十一、“可VP”和“VP不曾/没有VP”糅合形式,用来询问动作或状态的已然或未然。
  “可VP”和“VP不曾VP”的糅合形式是“可曾VP不曾VP”,这种句式在询问时较“可曾VP”和“VP不曾VP”有强调的意味,要求对方的回答也较为迫切。在实际口语中,“可”字常常脱落,听起来似乎是省略了“可”字,在“可”的位置上有一个瞬间的停顿。例:
  ①你(可)曾去不曾去(啊)?
  ②你(可)曾吃不曾吃饭?
  ③(可)曾看不曾看电影?
  这类句子的句末一般不带语气词。
  2、“可VP”和“VP没有VP”的糅合形式是“可VP没有VP”,句末一般不带语气词,较“VP没有VP”有强调的意味,要求对方的回答也较为迫切,例:
  ④可去没有去(啊)?
  ⑤可吃没有吃饭?
  ⑥可看没有看电影?
  十二、并列几个项目,或提出几种看法,中间用“是”或“还是”来连接,让被询问人从中选择一项来回答,句末可以带上语气词“啊”,带上“啊”询问的语气显得缓和一些。例如:
  ①看戏还是看电影(啊)?
  ②吃饺子还是吃面(啊)?
  ③要桌子还是要椅子(啊)?
  ④红的还是绿的(啊)?
  ⑤走的还是奔的(啊)?
  ⑥坐汽车还是坐火车(啊)?
  例③④⑤中的“啊”一般和前面的子”、“的”合音成“喳*”、“嗲*”。这类句子中的“啊”不负载疑问信息,因为句末带上“啊”并没有增加句子的疑问语气,反而使整个句子的语气显得缓和,不带“啊”也没有减弱句子的疑问语气,反而使句子显得干脆。这里的“啊”是陈情语气词。在实际口语中,这类句子中的“还是”的“是”一般读轻声,并常常弱化后脱落,在“还的音发完后有一个瞬间的停顿,听起来就象省略了“是”。
  这类句子是典型的选择问句。
  综上述,扬州方言里的疑问句粗分共有12种形式,其中一、二类是特指问句;三、四类是是非问句;第十二类是选择问句,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都是反复问句。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在同一种方言里有这么种形式的反复问句是不多见的。扬州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有多种形式,是因为几种不同层次的句型都集中出现在同一个平面上。可VP、可曾VP(以下统称可VP)型的反复问句多见于老派的口语中;VP不曾VP也为一部分老人所用,但使用者不太多,中派、新派则不使用。中派和新派通常使用的是VP不VP、VP没有VP(以下统称VP不VP)型。与北京话中“VP没有”相当的“VP嗲*”、VP虐*”型的反复问句则是老、中、新三派都使用的,目前是扬州话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询问动作或状态已然或未然的句型。综合周边地区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来考察,邻近的泰如片方言和吴语中只有“可VP”型的反复问句,北京话中只有VP不VP型的反复问句。这样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扬州话里的反复问句原本也只是“可VP”型的,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决定了扬州方言既受北方话的影响,但又不可能完全向北方话转变,几种糅合形式的反复问句可能就是这种转变的过度的产物。
  扬州方言里的疑问词有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前文已罗列过,这里不赘言;疑问副词有一个“可”;疑问语气词有特指问句中的“呢、嘛、啊”;是非问句中的“啊”,也即相当于北京话中的“吗”的那个“啊”和“吧”;反复问句中的“啊”。
  (黄继林,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
  • 扬剧之根在江都(扬州江都)

    扬剧的源头在江都,其发端是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 古代江都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陈...

  • 扬州的方言

    在扬州,乖乖有三个意思:一是长辈称呼小孩;二是用来骂人,如北京人骂人时说的孙子;...

  • 带数字的扬州方言

    扬州话里有许多有趣的、好玩的话语,表达简洁明了,说来风趣诙谐,令人忍俊不禁。我上...

  • 扬州人家的做寿风俗

    自古以来,扬州人一直把为老年人祝寿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礼仪活动,并伴有隆重热烈的庆...

  • 方言土语撷趣

    州话 方言土语撷趣 ■王国藩 □请喜自拜寿,买卖不同心。 □雨洒中秋节,必有来年灯。...

  • [风俗]官商共赏扬州戏宴

    戏宴,就是把唱戏的请到家里来,在堂屋或天井里摆个戏桌,搭上戏台表演,给前来赴宴的客人...

  • 扬剧介绍

    扬剧是由扬州、镇江的花鼓戏和香火戏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剧种。 扬州花鼓是...

  • 《中国戏曲志 . 江苏卷》:扬剧

    《中国戏曲志 . 江苏卷》:扬剧 主 编: 王 鸿 明正德、嘉靖以后,安徽凤阳花鼓便流入...

  • 扬剧网大事记—回眸2009

    扬剧网大事记 回眸 2009 1/2009 年即将过去,回眸 2009 年,值得回忆的事太多。首先,...

  •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乌苏里船歌引起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在公众的视野中淡化了,然而,美国好莱坞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