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流行于扬州、镇江地区、安徽部分地区和南京、上海一带。 上世纪 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还乡》等都是轰动中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经过整理、改编的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鸿雁传书》、《上金山》、《百岁挂帅》,现代戏有《夺印》、《黄浦江激流》等。 以花鼓戏香火戏为基础 扬剧以“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来。 扬州的花鼓戏原是一种民间歌舞,古时起,江都的吴堡、武坚一带就流行着唱秧歌、打花鼓、踩高跷、送麒麟等娱乐的艺伎。 这些艺伎通常在传统的节日表演,后来,这些表演中渐渐融入了故事、人物和行当的分工,内容大都是男女爱情之类,身段舞姿,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 1919年,扬州花鼓戏第一次由农村到杭州演出,获得成功,并引起京剧界的注目。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艺人就把维扬小曲里的唱本如《王瞎子算命》、《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剧本上演。音乐方面除了“梳妆台”曲调处,又加入了维扬小曲中的一些曲牌。 这时的花鼓戏已盛极一时,在艺人胡大海的倡仪下,将其改称为“维扬文戏”,以区别“维扬大班”。 不失活泼 吸收多种戏剧形式 20世纪40年代后,扬剧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艺人们向京剧学习了武打技巧,身段动作、服装头饰、脸谱化装,还借鉴了越剧、淮剧及话剧等表演手段,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其次,形成了各行当艺术流派,仅生旦行当就有金(运贵)派、高(秀英)派、华(素琴)派等。 艺人们还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对音乐唱腔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相结合的音乐体系。同时吸收了京剧、昆剧的锣鼓经和吹奏曲牌,丰富了场景音乐。 新中国成立后,江都的扬剧事业蓬勃发展,《香罗带》、《玉蜻蜓》、《喜娟》、《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1951年,维扬剧正式定名为扬剧。 目前,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扬剧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 ![]()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