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读《扬昆探微录》

时间:2006-09-24 10:04来源: 作者: 点击:




 

读《扬昆探微录》
——扬州大学李坦先生的评论
     扬州的昆曲在昆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林鑫先生的《扬昆探微录》一书,探讨了自明至清中叶近二百五十年中昆曲在扬州流行、发展的过程。在此之前,《江苏戏曲志》和胡忌先生的《昆曲发展史》虽对扬昆皆有涉及,但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和整体观照。《扬昆探微录》弥补了这一学术空白,从剧团班社、演出场所、著名演员、舞台艺术、作家作品以及剧学专著等多方面入手,描述了“扬昆”繁荣兴旺的景象,恢复了扬州在昆曲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并从其兴衰的历史中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既立足于戏剧史的开阔视野,又充分挖掘涉及“扬昆”的历史资料,故全书内容实在,结论可信,尤其是对“扬昆”这个概念的界说颇有说服力。
    以往,扬州人对曲有许多误解。例如,一提到昆曲,往往认为是昆山的或苏州的。林鑫先生发表论文考证“扬昆”这一历史现象的存在以后,有人认为“扬昆”是昆曲在扬州的本土化,是昆曲的支流。《扬昆探微录》以丰富的资料,令人信服地地证明了昆曲虽然发源于苏州,却兴盛在扬州这一事实。所谓“扬昆”,就是指昆曲在扬州兴盛发展的时候,和当时苏州的昆曲并称为“南派”和“北派”的那一阶段。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对“扬昆”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乾隆皇帝的南巡,则使扬州成了南方的戏曲中心,“扬昆”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集中在扬州内班里的昆腔艺人,都是在艺术上有很高水平的杰出的演员。所以,陆萼亭才发出“这时扬州几乎成了昆曲的第二故乡”的感叹。而昆曲折子戏的定型,出现了两个结果:脚色分工细密;载歌载舞日渐形成。
    《扬昆探微录》的另一个特点是将扬昆置于社会运行的背景中加
以阐述,将昆曲的场上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全面、深入地梳理了扬昆创作和表演的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作者厚实的学术功底。林鑫先生系统地整理、提供了盐商家班、折子戏表演艺术体系及特色等多方面的文献史料,结合扬昆演出和历史演进的实际,对《乐府传声》、《缀白裘》、《扬州画舫录》、《消寒新咏》、《梨园原》和《审音鉴古录》等重要戏曲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术界对它们的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
    同时,林鑫先生对扬昆的地方文化特色多有揭示,探究了扬昆与扬州地方演唱艺术,特别是与扬州清曲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揭示了扬昆的历史形成以及由此形成的文本规范体系和表演特色、风格,对揭示昆曲史上的地域流行特点颇有启迪。林鑫先生指出:清代康熙时,京师称男妓为“小唱”,所以,扬州小唱艺人于1940年将扬州“小唱”定名为“扬州清曲”。这固然是受昆曲把清唱之曲称做“清曲”的影响,但毕竟和昆曲清唱的“清曲”不是一回事,而且和元代的“小唱”也不是一回事。在学术界,历来非常重视“同名异实”与“异名同实”这两个问题的考证,林鑫先生在这里表现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林鑫先生对扬昆的系统研究,属于昆曲发展史范畴,且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充实现有戏曲史内容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在此方向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
    作为扬州文化的研究者,林鑫先生的研究对象是扬州,而他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影响又远远地越出了扬州。扬州文化不仅是属于扬州的,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这就是《扬昆探微录》留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