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原创]对《十把穿金扇》真实性的考证

时间:2010-11-14 00:05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 东庐夜 点击:




    家族现祭族谱的始祖是明朝弘治皇帝的老师陶彦山及其胞弟陶彦仲。从文学及戏剧作品中得知陶彦山为明朝弘治年间的礼部尚书兼文华阁大学士(礼部掌祭祀礼仪,外交,教育,科举等,相当于于外交部长加教育部长加中央办公厅主任等,明为正二品的官),他博学广识,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为官又正直清廉,深受皇帝敬重,被弘治皇帝尊称为“亚父”。可见地位之高。
   十把穿金扇”是一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十把穿金扇,据说既是文人雅士罕见的书墨极品,又是士官武将排兵布阵的奇异战图。多少年来,从宫廷君王到江湖侠士,纷纷踏遍海角天涯,寻觅这一旷世奇珍。一个偶然,西江边上的老渔翁网得宝扇,被安南国(今越南)国主作为朝觐中原的贡品呈送大明天子。却不料,文武百官俱不“识”扇;唯有礼部尚书、御先生陶彦山在金殿之上,娓娓道出了十把穿金扇的原委。皇帝一高兴,便将十把穿金扇赏给了陶彦山。作为国丈的严奇眼馋,欲将宝扇据为己有,便派儿子去陶府中企图将宝扇骗到手,陶彦山长子陶文灿为护宝扇,失手打死了严奇之子。严奇之女时为皇帝的宠妃,从中作梗,在皇帝面前告了御状,陶家183口满门遭斩……
    陶彦山知道杀了皇亲国戚,死罪难逃,可怜陶家人丁不旺,为保陶家薪火相传,免遭冤死,便让儿子文灿、文彬二子携带十把穿金扇,逃出皇城,远走芜湖,深知官场险恶,从此隐姓埋名,永不复出。陶氏兄弟不愿苟且偷生,背上不孝之名,哪里肯自顾性命,丢下双亲。陶彦山夫妇便于深夜服毒自尽,让管家陶成,安排儿子脱险。谁知,严奇敦促皇帝火速出兵,包围陶府。情急之下,管家陶成将次子陶文彬推下围墙,保住了性命。长子陶文灿武艺超群,在表哥柳韬的帮助下,突出重围,从此,陶氏兄弟开始了漫漫的逃亡之路。
    逃亡征程中,陶氏兄弟分别各与五名女子结下了良缘。兄弟二人曾对十名女子承诺,“报仇之时,就是圆婚之日”;几年后,陶文灿、陶文彬率十名烈女,在京城摆下战阵,讨伐奸党,时严妃已失宠,严家不可一世的地位有了动摇,但谋朝篡位的想法却日益滋长,陶文灿、陶文彬率徐、胡、方、刁四家,揭露了严党的阴谋,严党势力顷刻土崩瓦解,报了家仇。    
    这些只见于文学戏曲作品中,像黑龙江出版社在1990年出版的小说《九山八寨奇侠传》,无名氏小说《十把穿金扇》,戏曲像豫剧的《宝扇奇缘》,扬剧、庐剧、大鼓、淮剧、坠子、琴书、泗州戏等地方戏曲中也都有《十把穿金扇》这部曲目,其中,由江苏省文联、扬州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以扬州外景合作拍摄的李政成主演的26集戏剧连续剧《十把穿金扇》成为中国戏曲电视剧有史以来最长的一部。
    陶门那段坎坷的历史被这么多地方文学流传至今,而且范围如此之广,可见其影响之大。那么这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到底真实与否?
    流传的故事与史实的确有多处出入,值得审度。
    首先是人物的姓名不统一。虽然故事情节大体相似,不过人物姓名还是各地不一。比如说陶文彬,有些书上写成陶文斌,陶文灿写成陶文璨,也不知道孰是孰非,更有甚者,陶彦山在一些版本上被写为陶燕山而在另一些版本上又被叫做陶仙山。
    其次是时间上的差异。一些书上说是发生在弘治年间,像《九山八寨奇侠传》,而在另一些书比如扬剧版的《十把穿金扇》上称是发生在成化年间,比弘治年间要稍微早一点。然而还是不能确保后者的可信度。
    再次,还有一些细节和史实严重不符。
    (1)“明孝宗(即弘治皇帝朱佑樘)在夫妻关系上是个不可多得的模范,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终生没有再纳别的妃嫔,甚至朝臣以皇后不生育劝他纳妃,他都置之不理。”(陈然《皇帝也疯狂》京华出版社)
    “中国古代的皇帝大都三宫六院,嫔妃成群,而朱佑樘却例外,他一生只有一个皇后张氏,没有其他妃嫔,是中国古代唯一饯行一夫一妻制的模范皇帝。”(王军云《明朝十六帝》中国华侨出版社)
    “弘治皇帝继位初期,朝中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然而后来,弘治皇帝日益宠爱他的妃子严妃和苏妃.....”(杏村《九山八寨奇侠传》)
    孝宗对张皇后情有独钟,并终生没有再娶,是被几乎所有正史证实了的史实,然而这里竟然出现了妃子苏氏、严氏。
    (2)弘治年间的礼部尚书分别为:周洪谟、耿裕、倪岳、徐琼、傅翰、张升。并没有陶彦山之说。
    (3)至于说是发生在成化年间亦不可信。因为在成化帝的妃嫔中也没有姓严或是苏的,查阅《中国历代皇帝妃嫔大词典》可以知道,成化帝的后妃分别为:吴氏(废皇后)  孝贞皇后(王氏) 孝穆皇后(纪氏) 恭隶贵妃(万氏) 孝惠太后(邵氏) 柏贵妃,张德妃 姚安妃 杨恭妃 潘端妃。
    (4)史书有载:朱佑樘继位后,更新庶政,言路大开,肃清朝政,恭俭爱民,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明朝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和平时期,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弘治八年之后,孝宗在励精图治上有所懈怠,开始不理朝政,迷信仙佛,奸佞之辈借机祸乱朝政,而他后来迷途知返,朝纲再兴。弘治18年李梦阳上书指斥弊政,其中对张皇后兄弟张菏龄尤其严厉,皇后母亲金氏天天在孝宗面前哭诉,要将李梦阳下狱治罪,孝宗不仅没有惩处李梦阳,还掀起了对皇戚勋爵的打击力度,那些往日的不法权贵,纷纷收敛劣迹,京城内外,再现和谐气象。从这可以见得孝宗是个理智从政,知理明谏的明君。至于小说中描述当闻得家兄被陶文灿所杀后,严妃严心莲“一哭二闹三上吊”就让孝宗折服,并武断的将陶家183口满门超斩,确实有点不合常理,更何况陶彦山还是他的老师,古人以“欺师灭祖”为不齿,一朝皇帝怎么可能以一时之欢而抱千古之罪名呢,这似乎与他的为人治政的风格不相符合。
    (5)翻阅整部《明史》,并没有看到有关这些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这难免让人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
   
    1997年4月中旬,在芜湖湾沚镇荆江西路工地上,民工在清除拆迁的旧房基时发现了一块禁碑,这是一方石刻告示,镌刻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初三日,考古学人士碑文中所载陶姓所祭先祖“开国先贤陶文简公”系指南宋朝臣陶炽,即民间传说中的陶文彬的原型。南宋(1127--1279)和明朝(1368——1644),相距一两百年。到底孰是孰非?
    依据“姓氏族系和种族生存年代计算公式”的计算公式:
                                        Y = 20n+2na
                                          = 2n(10+a)
   其中Y是生存年代总数(单位年);n是族系的代数总数变量;a是千年标准系数,以一千年为单位量度,公元元年到公元一千年数值为零,是基准原点值;20是代龄常量,来源于代龄均值。
    从陶彦山、陶彦仲开始族谱中已传约二十代,总计有四五百年,从现在一直向前推,也不过是公元16世纪左右,与弘治(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十八年)较近,而不可能是南宋。
    细节失实的弥补。
   (1)传说中的人物不见于史书,可能是因为“欺师灭祖”之罪过于严重,正史的编撰者迫于压力,或慑于皇威而作出的回避。但不胫而走的风吹草动散落民间,引起了猜测进而广为流传。
   (2)十把穿金扇的故事流传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正好与陶氏兄弟的两条逃亡路线一致,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
   (3)十把穿金扇的故事发生的时间、由家谱而作出的推算与弘治皇帝的统治阶段的重叠,难道也仅仅是一种巧合?
   (4)虽然说弘治皇帝是一代明君,但是明朝对于地位高的大臣的确有点残忍。“在明朝文职行政机关的最高级官员,如大学士,皇威六部尚书和都御使的725人中,有220人得到了屈辱和灾难性结局,仅14人十分幸运,仅被贬职,133人被罢官,被惩处最严厉的受难者包括38人作为普通士兵被流放,49人被打入大牢,20人被处死。”(《剑桥中国明代史》英/崔瑞德  美/牟复礼 编)。可见,陶家被满门抄斩一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只是原因可能源于其他,当然也只是猜测而已。
    (5)根据家族中的一位长者称,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路过湾沚镇时,适逢发掘陶文灿墓,陶文彬墓尚未开棺,如果所言真实,那么是存在陶文彬、陶文灿这两个真实人物的,曾经在姓氏文化网站中看到一芜湖六郎北陶村的网友称,家中所祭之祖也是陶文彬和陶文灿。而笔者家族据称和芜湖陶氏源自一支,但素无往来,可见也是有据可查的。
    十把穿金扇的故事到底是杜撰还是史实?只是传说还是有一些事实根据?目前只得出这些,更深层次的还有待继续考证。.

 

陶文灿 陶文灿 
 
 
陶文彬陶文彬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37)
86%
踩一下
(6)
14%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