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推进文化发展科学化的重要方法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袁秋年
一、统筹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两种不同形态,不可偏废。要把政府的责任和面向市场的要求区别开来,既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又要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投入到位,经营性文化产业转企改制到位,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几年,我市既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建成了扬州博物馆新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基础性、群众性文化设施,并以打造文化博览城为目标,建成了68个文博场馆,今年又安排了19个项目。同时又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以规划为龙头,建设了扬州智谷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以整合为手段,充分发挥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效应,提升一批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以招商引资为关键,主抓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今年4月签约了11个项目投资近20亿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春江花月夜”全球华人征歌大赛、“扬州智谷”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储备一批文化项目。我们还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改造盘活传统文化产业,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统筹推进精品创作与大众文化。精品文化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创造力,大众文化则代表着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生活的活跃程度。既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积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提升文化品位,打造名城形象;又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推动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不断融合、统筹推进、互相吸收、共同繁荣。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工程,组织编出了《扬州文化丛书》、《扬州八怪传记丛书》、《扬州艺术丛书》等书籍,一些图书获得国家大奖。我市组织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江塘集中营》、电影《江北好人》、电影《暖秋》等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奖项;扬剧《县长与老板》获得第31届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首次入围全国戏剧大赛评奖;扬剧《史可法》、木偶剧《白雪公主》分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据统计,我市文化作品在全国累计获得各类奖项60多个。同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文化发展成果。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建设“农家书屋”,提高有线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连续7年举行了“市民日·欢乐扬州”活动,数十万群众踊跃参与。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少儿艺术节、老年艺术节、“周周看扬剧”活动、“扬州的夏日”暑期青少年综艺活动,营造了浓郁文化氛围。积极建立城乡文化互动互助的长效机制,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城市文化多下乡、常下乡,农村文化多进城、常进城,使城乡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各展其长,实现共发展共繁荣。 三、统筹协调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25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扬州的城市之魂,也是扬州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加快城市发展中,我市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不和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文气、比秀气、比大气,注重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统筹协调、相得益彰,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在保护方面,整体保护5.09平方公里的古城,重点保护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古巷古井古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对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技艺、扬州评话、扬剧、扬州清曲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在开发方面,确立“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思路,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凸显“人文”内涵;把蜀冈瘦西湖景区作为扬州的“城市名片”,迁工厂、截污流、引活水,贯通城市水系,实施“绿杨城郭”工程,凸显“生态”底色;增强规划的调控作用,对城市总体风貌、天际轮廓线、建筑风格实行严格控制,合理布局功能设施和生活设施,凸显“精致”和“宜居”特色,实现古城保护、文化建设、旅游开发三者互动,共同发展。
作者:袁秋年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