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艺术创作要走出“为奖而生、得奖而死”怪圈

时间:2007-11-20 20:52来源: 作者: 点击:




 

即将落幕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有一点令人难忘,这就是群众对艺术的热情。

    艺术节期间,位于湖北省6个城市的30多个剧场里,54台角逐“文华奖”的舞台大戏和上百台参演节目演出接近200场次,几乎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不少剧场过道都坐满观众,一些观众为了买票排几个小时的队,每次演出都是在演员多次谢幕后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剧场。这些景象让人切实感受到广大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强烈需求。

    然而,有些艺术团体对群众的需求,回应并不积极。本届艺术节上参加评奖的剧目单上,不少作品并不为人知,说明以前很少面向公众演出。参加八艺节的一些艺术团体人士毫不讳言地说,他们就是冲着获奖而来。

    据了解,一些地方为了角逐大奖,领导亲自挂帅,集中人力物力,不计制作成本,搞所谓“大制作”,道具、服装、布景就要几大卡车,不仅到群众中去演出的难度大,几百元、上千元的票价门槛也让群众望而却步。一些艺术团体不去积极开拓市场,而是热衷于以评奖为名要财政投入。一旦评上奖,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奖金到手,所创作的剧目也就“刀枪入库”,不再演出了。结果,每年生产的艺术作品不少,老百姓能看到的却不多。这种脱离人民的艺术创作,与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符,实际上变成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成了巨大浪费。

    政府设立艺术奖项,鼓励文艺创作,目的是为了繁荣文艺创作,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评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艺术作品只有得到人民的欣赏、消费,才有社会价值,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为奖而生、得奖而死”是短命的艺术,制作再精美,也没有意义。

    防止艺术作品“为奖而生、得奖而死”的现象发生,从根本上说要改变政府出资、政府评价、政府奖励的单一评价体制、扶持机制,引导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树立人民意识、市场意识,使艺术为群众而生,演出为群众而办,让群众享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文艺产品生产与消费脱节现象,在评奖中增加了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的综合评价,但演出场次、演出收入由谁统计,市场效果如何评估等问题仍需要继续研究。

    八艺节“文华奖”又要开奖了,希望获奖的剧目不会“得奖而死”,而是以获奖为新起点,走向广阔的艺术消费市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