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城市现代化中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

时间:2008-05-30 13:56来源:扬州扬剧网|http://www.yangju.c 作者:弘扬 点击:




城市现代化中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
作者:叶美兰
 

———以扬州为例

  提 要: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舞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晶。城市历史文化在当代城市选址理论、规划建设、传统文化教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值得珍惜和保护。历史名城扬州倚重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城市现代化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保护历史文化是扬州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保护;扬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城市化浪潮以加速度方式席卷全球的同时,城市现代化问题日益引人注目。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于现代化城市基本目标或特征的认识渐趋一致,如认为现代化城市必须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城市管理与服务必须高度信息化;除了基础设施高能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外,还应该重视经济活动高效化和人口构成高质化;现代化城市是以服务功能齐全为特征,融高密集度、高频率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大都市等等。然而,在达成上述共识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的。这种残酷的事实提醒我们:一方面要顺应城市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步伐,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并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一、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建设
  作为人类活动中心舞台的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晶。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城堡、古建筑、古街道、古雕塑、古墓群、古树木等,这些都是古代历史文化的体现,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文化的某一个侧面;它们也像一群浮雕,点缀现代城市的人文景观;它们还像一个路标,指引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既是社会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观念认可的体现。几千年来,不同时期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和色彩,都受当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支配,或者说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底蕴。中国古代哲学在强调定于一尊、和谐统一的同时,也含有追求变易创新、因地制宜的理念。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取向,追求个性、张扬自由的城建思想也已经产生,如管子、孙子、墨子等诸子力倡改革祖宗成法,要求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这些政治家、思想家的变易思想和改革实践,自然也会对古代城市建设以深刻影响。管子认为,城市建设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他还提出要城内分区,发展城中的商业、手工业,旨在打破森严的等级制和刻板僵化的规划格局与建设标准。当时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问鼎中原,纷纷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筑城立国,把城市建设作为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利于进攻、便于防守的重要国策。礼崩乐坏的宗周变局,不仅意味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且也意味着定于一尊、等级森严的城市规划格局与建设标准受到冲击。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各路诸侯的标新立异对当时和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春秋战国时的齐临淄、鲁国济南城、吴国的苏州城、南北朝的建康城,并未依照周礼规范的等级模式,而是因地形,就水系体现因地制宜、适用为主的原则。
  我们正处于21世纪的门槛起点,面临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背景,面对人口爆炸的巨大压力,需要进一步拓展现代城市空间。因此,如何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与继承历史文化传统,保持民族特色的关系,显得十分迫切。
  为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更好地继承传统,借鉴历史,保持有价值的建筑和古迹,正确处理好建设现代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国际社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制定了雅典宪章,80年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街区宪章,其间还有若干国际机构组织,多次通过决议认为历史地区及其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要求各国尽自己的义务,并强调这不仅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为国际社会尽义务。因此,要正确处理现代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思想上高度重视,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看成是维护民族长远利益而应尽的一份责任,也是在履行国际义务,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整个城市规划的通盘考虑范围。
  2.保护古迹、保护传统、保护环境,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对于保护对象,可划出绝对保护区和相对保护区。
  3.要把保护、恢复和利用相结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利用,在利用中发展保护。做好这项事业,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
  4.开辟新区、保护旧城。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要避免有历史价值的旧城遭破坏,也要避免新城繁荣的同时而使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衰落,尤其是开辟新区,保护旧城要慎之又慎,要对当地居民进行引导,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达到多赢的局面。
  二、扬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
  扬州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这就为近代扬州文化的绚丽张彩准备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载着丰蕴传统的近代扬州文化在行进历程中具有着鲜明的时空特征。
  解读近代扬州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探知在经历了清中期嘉咸之变后,繁荣的扬州速捷滑入低谷。1清末新政以后,各地风气有所开化,扬州的城市发展有所回升,在此情况之下,扬州现代文化开始兴起。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南北交流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影响日益见彰,扬州文化不断发挥其融洽性,吸取南北众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就表现了其时段上的上升发展趋向,这种趋向一直发展到抗战之前。
  扬州近代文化特征的鲜明性更为突出的是表现在空间上:
  其一,融汇性强。扬州地处南北纵向的运河与东西横流的长江的交汇点,船楫的便利曾使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因此,历史上的扬州曾是一个气象恢宏、胸襟宽广的都市。许多扬州派文化,就因为借助于四方文化的滋润,才得以卓然成立”。2例如清中叶,全国各地戏曲声腔———昆腔、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皆献艺扬州,扬州乱弹就有了它们的催产,才呱呱坠地。扬州八怪的多数画家并非扬州人,如华喦、黄慎是福建人,陈撰、金农是浙江人,汪士慎、李方膺、罗聘是安徽人,这种地域层面的汇融,耀然卓见,同时架构了八怪画派的异中有同,同中见异的不拘陈规俗套,刻意立异标新,傲然奇倔,纵横恣肆的共同精神。
  扬剧的形成更是体现了扬州文化汇融性的强烈,扬剧由流行于民间的花鼓戏、香火戏和扬州清曲融汇而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使用过“扬州花鼓戏”、“扬州香火戏”、“维扬文戏”、“维扬大班”、“维扬戏”、“扬州新戏”等名称。新中国建立后,改称扬剧,其间的发展更是得益于汇集众长。花鼓戏为增加竞争力,“不断向来往于扬州一带的花部诸声腔剧种学习”。3民国年间,为了适应大城市的营业性演出,又向京剧借鉴化妆、行头、剧目及表演等舞台艺术,各方面均得以迅速提高,使得扬剧在全国各大城市有一席之地。
  扬派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包含着对四方的汇融,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一书里写道:“南菜一般是指维扬菜,抒而大之,就是扬州菜、苏州菜的正宗,就是所谓‘维扬帮’。”4曹聚仁先生在《食在扬州》一文中,叹息在香港“称扬州菜是上海菜”5,可见扬州菜是含融了苏州菜、上海菜及杭州菜的江浙菜的总称。不过在扬州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尤为突出的是徽商的影响。“扬州的吃,就是给盐商培养起来的。”6“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汪、程、江、洪诸姓皆徽人流寓而占籍者也。食物中如徽面、徽饼、徽包,至今犹以徽而名”。7对各地特色的汇融“丰富了扬州民俗文化的内容。
  其二,层面世俗化。扬州近代商业经济的单向繁荣,造就了扬州庞大的市民阶层。他们不象新兴的工人阶级及传统的农民那样整天为温饱而劳力,也不像官宦那样终日为进黜而劳心,他们讲究的是现世的快乐。市民阶层的形成就使得文化世俗化成为必然,具有典型意义的扬州文化中几乎全是艺术与文学方面的流派———其旨趣,大抵是为了消遣。“剪纸、雕刻、绘画、装裱、园林、盆景是为了满足视觉官能的享受,古琴、清曲、评话是为了满足听觉官能的享受,烹饪是为了满足味觉官能的享受,戏剧则是为了满足视觉、听觉两种官能的同时享受。澡堂和茶馆的发达,与其说为了洁身和解渴,毋宁说为了消遣和享受……”8
  大众平民化是扬州文化世俗化的又一明显反映,就拿扬州风景来说,西郊是著名的风景区,民国年间游览分水陆两种:陆路,出西门,过二十四桥,经司徒庙至平山堂;水路由北门,经虹桥、徐园到二十四桥,一路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直到蜀冈平山堂,不必破费多少钱,可以“清风明月而去,青山绿水而归”。易君左在《闲话扬州》中论及“扬州风景的唯一价值是平民的!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赏玩扬州的风景,毫无拘束。你没有钱,可以步行,因为扬州的风影有两种特质:一是连贯的,一是附近,抽得闲暇,可以到处钓鱼,所有名胜古迹都一律开放”。9扬州风景的这种随意性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屡屡有述,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在扬州“闲君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一日偶至郊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信步至一山环水漩,茂林修竹之处,……”10扬剧、清曲等扬州艺术更是这样,寻常百姓自备清茶,“花少许铜板”去书场即可欣赏。
  扬州文化家庭化也是世俗化的一个反映,正是由于扬州文化的小巧玲珑,碧玉剔透使得他比北方具有雄健苍伟的特征的文化更易走入家庭,扬州的园林,饮食、盆景、剪纸等家庭化特征非常明显。姚合曾有诗形容扬州,“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张云章的《扬州东园记》,也论及“扬州城北园林迤旎且数十家”,11清末民初之际扬州,据资料统计有近20座新建的稍有规模的私家园林,而且建筑比较先进,这些私家园林对公众是公开的,可以供游人游览观光,所以“使扬州成了一个花园家庭”。12

清末民初建立的私家花园一览表13

 名称  建筑朝代  地点
 逸圃  清末  东关街356号
 八咏园  清末  大流芳巷29号
 匏庐  民国初年  甘泉路221号
 蔚圃  清末  风箱巷6号
 平园  民国初年  南河下花园巷
 珍园  民国初年  三元路38号
 汪氏小苑  民国初年  地官第14号
 容膝园  清末  金鱼巷
 辛园  民国初年  仁丰里89号
 朱氏园  民国初年  南柳巷38号
 贾氏庭园  晚清  大武城巷1号
 邱氏园  民国初年  广陵路292号
 刘氏园  民国初年  甘泉路113号
 怡庐  民国初年  稽家湾3号-2
 刘氏小筑  清末  粉庄巷19号
 萃园  民国初年  风箱巷22号
 冶春园  清末民初  天宁寺西侧河边
 徐宅楠木楼 清末  南河下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不揣简陋,略陈管见如下:
  1.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发掘、总结、提炼出扬州文化的质,展现扬州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古老的扬州留下了开放包容的美德,开放创新的风采,一些延续多年的传统行业,一些风格特异的城市园林,一批见证历史的重要遗迹,这些从不同侧面体现扬州历史文化的载体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
  2.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人文景观。饱经沧桑的建筑是用石头、木料(下转第9页)(上接第8页)堆积起来的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这些如果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毁于一旦,则是令人扼腕悲叹的事情,现在用钢筋水泥也可以塑造一种新的建筑文化,但现代化的建筑绝不是火柴盒式的高楼大厦,另外,一个城市除了必须有山水等自然景观之外,还必须有体现人文特色或时尚的景观,只有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才能显示城市的底蕴和风采
  3.特别要保护扬州的水风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扬州的韵,可惜的是,扬州没有山。水是扬州灵气的体现,代表一种神韵,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许多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之所在,这些城市如果没有水则是不可想像的,如杭州、苏州、无锡、桂林,未来的扬州城建工程应有超前意识,为充满水的灵气的扬州留下发展空间。历史上的扬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近代的扬州见证了百年沧桑。
  重温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我们期待明天的扬州会更加美好!
  (叶美兰,扬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注释:
  1  张连生《扬州盐商为什么从嘉庆以后走向衰落》《扬州史志资料》第1辑1981年编印第71—72页。
  2  韦明铧著《扬州文化谈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6月出版第142页。
  3 《扬州文化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第162页。
  4  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转引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三联书店1994年6月出版第134页。
  5  曹聚仁《食在扬州》原载《万里行记》,1983年8月福建版,转载顾一平等编印《扬州游记散文选》第98页。
  6  民国《江都县续志》卷20《杂录》。
  7  王日根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第116页。
  8 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三联书店1994年6月出版第144页。
  9 易君左著《闲话扬州》扬州历史文化风俗内部资料第1版。
  10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1 张云章《扬州东园记》序。
  12 易君左《闲话扬州》扬州历史文化风俗内部资料,第34页。
  13 资料来源《扬州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年3月出版第2796—2797页。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