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寻找扬剧自我

时间:2012-10-09 21:23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吴铁铮 点击:




     偶于扬州市艺研室收集的录音资料中,聆听到扬剧小开口前辈艺人葛锦华的唱腔,是为<<宝玉哭灵>>中的[哭小郎]曲调.其行腔之美,韵味之浓,听来简直是一场享受,甚是过瘾.这无疑为扬剧所独有,不免惊叹扬剧传统竟有着如此成功的男腔.后来老艺人介绍,名曰"掼腔".说实在的,我听接触到的现今扬剧界男演员中,还未见达到如此高水准的演唱<石玉芳唱腔似有零星继承>,而扬剧界也常不时发出男腔缺乏的叹息.


       我因工作需要,曾多次请有关扬剧老艺人模拟前辈大开口艺人唱腔,如陈宏桃的<<祝庄访友>>,熊小八子[伟文]的<<五子哭坟>>以及小皮匠[胡玉海],黄生波,陈俊玉等等.那象唱山歌似的粗犷洒脱的行腔,自由而富于弹性的板式,使人感到姿态各异,韵味独具.难怪老艺人们常津津乐道,大开口有名种流派,各有凤味.而现今流行的实际上只是十岁红[任树椿]一家唱法.就是说大多数大开口流派未能得到继承.特别是老艺人提到过去唱乡台,没有象现在麦克风之类的装备,不少艺人如黄小波等全凭自已的嗓子,声音传出二里路外.人们常议论扬剧发声不科学,造成演员毀嗓,进而引发是否应该借鉴"洋"发声法的争论,而现今扬剧界特别男声确实再难见声音飘出二里远的好嗓子.
       扬剧界对自己剧种的传统,一向是众说纷纭,或谓历史很悠久,遗产极丰富,并举例有传统剧目几千,传统曲调几百,表演上的成就如演员某某某被称为苏北梅兰芳,某某某公认为苏北麒麟童等等.或谓无甚家底,表演\化妆直至武场锣经都是搬人家的,演唱发声亦不科学,因此谈不上继承传统云云.前者一味夸耀,后者又似乎一切虚无,表现了认识和评价上的大相径庭.


       扬剧以前唱幕表,只须一个场次梗概,别剧种的剧目便可移植照搬,因而几千个剧目并不都为扬剧特有和擅演.曲凋数量多也不一定与该剧种声腔价值成正比,往往什么都是倒意味着什么都不是.被称苏北苏北梅兰芳和苏北麒麟童的演员,怕只能说明他们在扬剧界的地位,而论其艺术上与梅\周有多少相通之处,这样称谓便未必合适.何冼即算学成梅\周,不见得就是扬剧艺术的成功.因而简单化地夸耀遗产丰富,反致不知扬剧为何物.另一方面,扬剧传统更不是一切虚无,不然便难解释其何以能独立成一个剧种.从以上列举的点滴例子看,扬剧今天所表现出的薄弱之处,却可以在传统中寻找到辉煌的记录.可见问题不在扬剧有多少传统和遗产,而在于我们对扬剧的特定的艺术自我的疏忽,模糊和失落.


       曾经有扬剧先天不足的说法,对此我们理解为,形成扬剧自身风格的特定的艺术自我还不移丰满丰富,不够先善.然而这不要紧,完全可能在后天加强营养,使他成长健美.而如果后天失调,我们自已便有责任了,就是说未能使扬剧特定的艺术自我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随意而粗暴地进行改造,结果或长成畸型,或增加了多余的痣疣.现今当大家大谈扬剧艺术的发展和振兴的时候,我们不妨寻找扬剧特定的艺术自我.
                                            作者吴铁铮
                                            芙蓉草转自1991年剧影月报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