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可爱的江都戏迷(续)

时间:2013-03-21 22:20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林华生 点击:




 一 扬剧之音无处不在

    江都是名符其实的“扬剧之乡”,扬剧团多、扬剧演职人员多、扬剧戏迷更多。东北黑土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相比之下,江都戏迷有过之而不及。我经常跟戏迷朋友开玩笑说,生活在江都的人每天必干三件事:吃饭、睡觉、听扬剧。我的话丝毫没有夸大的意思,即使你不是扬剧迷,也难躲扬剧对你的影响。
    很多朋友都知道,江都金三元广场有个“周末广场扬剧大家唱活动”。这只不过是众多戏迷活动的其中之一,绝大多数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不同的地点上演。数十个戏迷协会都有各自的排练地、演出地。广场上、绿化带周围、社区活动室,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吹拉弹唱的景象时时在现。
    买菜的大妈,骑三轮的大爷,跑堂的大叔,产线上的大姐,很多人的身上都带着扬剧小喇叭,随时在享受着扬剧带给自己的快乐。不管是上班下班,逛街购物,吃饭休闲,扬剧之音不绝于耳。即使呆在家里不出门,不时还会有熟悉的旋律从窗外传进来。
     江都有多少扬剧戏迷?我估算了一下,全区有一百多万人口,如果按十分之一的概率来算的话,至少有十多万的戏迷。这应该是最保守的数字。众所周知,戏迷队伍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但也不乏一些80后90后。由于工作或是学习的原因,很多年轻戏迷成了看不到的“隐形戏迷”,也包括本人在内。此外还有这样一群人,有戏看就看,没戏看也无所谓。你问我唱的是什么戏,我不懂,我只知道扬剧还是可以听听看看的。这一类人不在少数,我称之为“准戏迷”。
    正因为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才使得扬剧之音能在江都到处传播,成就了“扬剧之乡”这一美名。

    
二 场内场外一样热闹

    
九几年的时候,江都电视台每天中午播放十多分钟的扬剧节目。就是这一小会儿的时间,成了绝大多数人家蹲点守候的黄金时间。荧光屏上的扬剧都能让老百姓望眼欲穿欲罢不能,若是在演出现场,又能用哪些词汇来形容他们呢?
    1997年的春天,江都扬剧团在我们乡新建的影剧院演出,趁着学校放假的机会,有幸观看了一场。剧场内座无虚席,过道上也坐满了人,连安全通道门口都是人头攒动。中途休息的时候,整个剧场混乱不堪。也许这是因为剧场管理不善,但在戏曲演出的场所能出现明星演唱会的盛况,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而那个时期,正是异口同声的“扬剧萧条期”。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我没有经历过一个江都人不爱扬剧的时期。
    剧场内热闹非常,剧场外更是如火如荼。拖儿挈女、扶老携幼、呼朋唤友、人山人海。有的人说张纲的戏迷疯了,也有人说大桥的戏迷疯了,我看“戏迷疯了”这四个字倒像是万金油,抹在哪儿都行。江都每个镇每个村每个社区,对扬剧的喜爱都一样,痴迷、投入、近乎疯狂。汤先生在文中提到的提前占位、不回家吃饭、下雨了不退场等等现象,在江都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的,一个剧团若没有强大的实力,就无法让江都的戏迷折服。江都戏迷不仅仅爱听戏爱看戏,也爱评戏,更懂戏。

    三 看戏谈戏乐在其中

    你如果跟江都戏迷谈“金梳妆”“银嗓子”,他们也许没那么专业。但你要是说到姚恭林凌桂泉,他们一定能把金派的“柔美委婉”和凌派的“清脆悦耳”说得头头是道,没有任何的专业术语,只有长年累月听出来的感悟。
    很多江都戏迷看戏不点戏,确切的说是“点团不点戏”。看中的是某个剧团的实力和影响力,至于唱什么戏,也就无关紧要了。不点戏不能说明戏迷不懂戏,却说明戏迷太懂戏了,以至于对详尽的剧目不太苛求。戏迷最注重演员的唱功和做功,谈论最多的也是演员的唱功和做功。演员嗓音的条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这些比剧情更能引起戏迷的关注。一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剧目能在江都一次次上演,戏迷主要还是听唱看做。在这种“无须太懂”的心境下,看戏才是一种无语言表的乐趣。
    有梦想才能有进步。江都戏迷也不是一味的“无为”。他们关心扬剧界的方方面面,关心扬剧的改革、扬剧的明天。在我们这一代江都戏迷身上,还没有看出扬剧未来衰退的迹象。
    简短的叙述之后回到第一个话题。江都戏迷不光看戏谈戏的热情高,唱戏的热情也非常高,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扬剧活动。听戏看戏,品戏唱戏,参与其中。扬剧因戏迷而繁荣,戏迷也因爱扬剧尽显可爱。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