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要不要用景,又怎样用景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就正式被提出来了。讨论时续时断,至今一直延续了30多年。持续时间之久,了结问题之难,在国内各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戏曲用景有它的特殊性,它较之其他剧种用景有更大的难度。戏曲现代剧的用景,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从“样板戏”开始。戏曲大量运用写实布景。近年来上演的戏曲现代剧,就我所见,虽不是每戏必“实”,但以“实”者居多。因此可以说,戏曲现代剧运用写实布景,在当前仍是比较普遍的。 这使我想起与此相反的情况。60年代前后,在向来以写实布景为“正统”的话剧舞台...
我们观看京剧《雁荡山》时,看到孟海公的士兵在攻城中,一个个翻着跟头,跃过城墙,以非常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表现了一个惊险的武打场面;在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中,我们看到志愿军战士从高山上以各种跟头翻下来,又翻着各种跟头飞跃过敌人的铁丝网;在有的剧中,有人从马上摔下来,或在奔跑时突然跌倒,翻一个抢背或者吊毛,使剧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然而,这些跟头是怎么练出来的呢?原来,每个戏曲演员都要练一种翻打扑跌的基本功,这就是毯子功。 毯子功,要先从腰功和顶功练起。所以要先学会拿顶和下腰,以锻炼腰的柔韧力和两个膀子...
过去的戏曲演员有些是拜师学艺的手把徒弟,属个体为单位的家学或叫私学。科班是后来出现的集体学艺的组织,曾培育出大量艺术人才,如川剧的三益科班,越剧的群英舞台科班,昆曲的全福班,桂剧的小金科班等。至于京剧的科班就更多了,如嵩祝成、小荣春、斌庆社、富连成等。可见科班曾是培育戏曲人才的主要形式。 由于那时的演出单位不叫剧团,而称戏班,最早的科班又是由戏班建立起来的,如京剧老生鼻祖程长庚领衔的三庆班所办的四箴堂科班;艺名“响九霄”的名旦田际云领衔的大玉成班所办的小玉成科班就是早期的以班带班的科班。戏班以演戏为主,科...
紫色: 象徵忠贞、耿直、果断、沉稳, 如廉颇、李密、庞统、尤俊达、严良等 。 红色: 作为主色 ,表示忠勇义烈,比较典型的如关羽、姜维;用作副色,暗示人物命运 ,如蒋忠、马谡、华雄、高登等 。 黑色: 象徵刚烈、勇猛、粗率、鲁莽 ,如包拯、李逵、张飞、牛皋、尉迟恭、杨七郎、项羽等。 蓝色: 表示刚强、粗旷、骁勇、桀傲不驯, 如马武、单雄信、窦尔敦、吕蒙等。 绿脸: 象徵刚勇、强横、猛烈、暴躁等性格 ,如青面虎张青、太史慈、马强、程咬金、公孙胜、柳仙等。 黄脸: 象徵骠悍、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等性格 ,如宇...
戏曲演出中生、旦、净、丑各行角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被称作假发。舞台上的假发,要比生活中实际形态夸张,富有装饰美。是用人发或牦牛毛、马尾、粗丝线、纱等制成。一般常备的用品如下: 网子、水纱:这是各行角色表现多种发式的基本用品。网子是用马尾编织而成,似圆帽。顶端有圆孔,脑后开*处有两根长带,用来靳头吊眉毛。水纱是用黑丝制成,用时浸水,紧裹在网子之外,头部四周。主要是为了盔头戴在水纱上,然后系紧,比较稳固,对面部化妆能起衬托美化作用。因为盔头戴在水纱的黑色边缘,可以勾清演员的额部轮廓,另外,在不戴盔头时,网巾水...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唱:歌唱;念;音乐性的念白;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武术或翻跌的技艺。在戏曲表演中,唱是主要的艺术手段,是根据剧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绪发展的需要而安排的,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文学形象,使观众的听觉感官获得美的享受。唱是演员决定艺术创作得失的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唱法,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有句戏曲谚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戏曲演员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等,才可能进行艺术创造。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
脸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勾脸也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象书法和绘画一样,用笔要准确有力,渲染需浓谈有致,钩勒则惜墨如金,这样才能画得生动有神,惹人喜爱。 勾脸不能按谱照搬,要根据自己的脸型、表演特色和所演剧目,把脸谱勾活,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剧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著名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郝寿臣先生有“活曹操”的美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出色表演,他创造的曹操脸谱也起了很大作用。据解剖学家的研究分析,他勾的曹操脸谱脑门部位的线条纹理,恰好与面部神经相应,因而表演时极大地有助于演员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使脸谱与表演有机地结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弱书生与豪爽斗士,贾府的焦大与林黛玉,从心理到外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舞台上就要有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在戏曲中就要有不同的表演规范和程式。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 最早的行当大约是宋杂剧的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种行当,当时称为脚色。到元杂剧分末、旦、净三大类,到清朝,昆剧分“江湖十二脚色”。不同的剧种也有不同的行当,广东粤剧分末、净、生、旦、丑、外、小生、贴、夫、杂十大行;秦腔分为四生、六旦、两净、一丑共十三行;京剧分为生、...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要走台步,有人称为四方步。所以人们常说:“别跟舞台上一样走路,总迈着四方步。”既然艺术源于生活,为什么舞台上的脚步与生活中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戏曲艺术要源于生活,也要把生活艺术化,而不能把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舞台上。要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既然戏曲是以歌舞来表现生活的,那么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就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下与歌舞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脚步也就必须与音乐伴奏有机地配合起来,成为舞蹈化、节奏化的脚步,也就是所谓的台步。 台步有男、女、快、慢、老、少之分,亦有行当、环...
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扬州画舫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 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种长短袍服,如蟒袍、官衣、开氅、帔、褶(音学)子、八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宫装、旗袍、云肩、饭单、袈裟等,还要兼管玉带、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彩娃)。二衣箱包括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如箭衣、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铠、猴衣以及扣带、鸾带、丝绦等。三衣箱即演员所穿内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云履、福字履、彩裤、胖袄、僧鞋、薄底靴、...
扬州扬剧网 扬剧戏迷网 联合发布 ★ ★ ★ ★ ★ 关于收集抢救扬剧老磁带的通告 一、...
点赞旦角 李政成 浅谈李政成老师的旦行表演艺术 上海阿丁 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老师应...
情真意切悲王后,义字当先 张爱华 写在张爱华老师与上海扬剧戏迷联欢之后 上海阿丁 应...
闲谈:原扬剧镇扬流派.传承.现状 传承 前几天我有一篇文章首发在扬剧网。不是以一个专...
宁可 张卓南:形神兼备的反一号 宁可 张卓南至今都记得,在戏校学戏时,学员们排的《...
2 第三次古琴打谱会,陈重先生介绍埙,左二为戈弘。 2 戈弘在创作中。 舞台上,光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