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人虽暮年 壮心不已 高秀英今年七十七岁,十三年前已六十五,作为一个女演员,早就应该退出艺术舞台了,但她人虽暮年,壮心不已,一直还在发挥余热。 时刻为观众 高秀英并不晓得什么观众学,也不晓得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的理论,但她在舞台上和生活中深信演员离开了观众,艺术生命必然窒息与枯竭,所以,六十年来,她总是时刻与观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前面我曾介绍过五、六十年代上山下乡演出时,不管路过哪里,只要观众希望她唱一段,她总是有求必应。戏演完了,观众潮水般地拥向台上,要一睹她的芳容,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满足观众的要求,...
十五 牛棚生活 一九六七年的元宵节,高秀英一家正兴致勃勃地打算吃过元宵就去夫子庙看灯的当儿,突然闯进来十多个“造反”小将抄家,什么子女幼时戴的银镯、银锁片,什么牡丹烟、现金、照片、奖状、全国人大代表证、以前入党时写的申请报告底稿等等,都被他们拿的拿,撕的撕,然后叫高秀英打起背包,押送到团里,打入“牛棚”。当然,这里说的“牛棚”与高秀英小时候做放牛娃住的牛棚是两码事,而是属于政治范畴的“牛鬼蛇神”居住的地方。 省扬剧团在省属剧团中“造反”最早。一九六六年六月九日,“造反”小将就跳上饭堂的桌子,喊出“打倒党支...
十四 高秀英和现代戏 高秀英同志因为出道早,长期演传统戏,待到解放她已年近四十,因此演现代戏,必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在古装戏里,她化好粉妆,贴起水片,额头左右一绷,皱纹便很难看出,但在现代戏的化装中,则难以克服这种生理上所带来的衰老。 再者,她是团内、剧种内的代表人物,演配角似乎不妥,可是现代题材的戏,以老旦作为主角的极少,从而便产生一个矛盾。 但是,高秀英对这个问题,倒是能处之泰然,领导上叫她演她就演,至于演什么角色?是不是主演?她全不在意,只要能为人民服务就行。这种思想境界,她在“文革”前就是这样。 ...
十三 《百岁挂帅》又立新功 一九五八年,省扬剧团演出了《百岁挂帅》。 这个题材是我听扬州扬剧老艺人周荣根介绍的。原名《十二寡妇征西》。改编后的《百岁挂帅》是从三关主帅杨宗保被西夏王文射死开始,而且是把这一情节作为幕后交代的。戏一开幕就是焦廷贵(焦赞之子)、孟定国(孟良之子)回京报丧。时值天波府正在为宗保五十寿辰,张灯结彩,大摆华宴。郡主念太君年已百岁,怎能承受得起如此沉重打击,决定暂不上禀。 谁知酒过三巡,焦廷贵不慎吐露真情,众家儿媳、孙媳都在为太君的身体提把冷汗。可是太君毕竟是一生戎马,身经百战,不但没...
十二 再次夺魁后的风波 经过华东会演,高秀英在省扬剧团乃至整个扬剧界,有了一定的地位,成了剧种的代表人物。除了政治上、艺术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以外,工资待遇也得到了调整,由原来的每月85元上升为120元,居首位。因此,一九五七年江苏举行首届戏曲会演,她的参赛剧目,必然被剧团列为重点考虑对象之一。 当时,团内原编剧人员,因种种原因,相继调离,我则刚调进不久,但那时我工作的重点在导不在编,加之我对团内、对演员各方面的情况都不熟悉,所以团部研究再三,还是请原在团里搞编剧的石朱鸿同志和我一起,根据老艺人林玉兰提供的幕...
十一 《鸿雁传书》的艺术创造 《鸿雁传书》是扬剧首创,但却不是扬剧传统,而是京剧《征东全传》中《赶三关》一折里的一个情节,即在薛平贵口中提起过鸿雁捎书的事。二、三十年代,扬剧刚从农村走向城市,变业余为专业,为了适应城市,特别象上海那样的大城市观众的需要,就从那个时代起,扬剧大量移植改编京戏。剧目如此,音乐也如此。现在扬剧通用的锣鼓经,基本上全是京剧的。《王宝钏》这个剧目就是那个年代演京剧移植为扬剧的。当时扬剧移植这些剧目,并不是象今天这样,首先把剧本移植过来,然后再根据扬剧的语言和音韵加以改编,而是由说戏...
十 红星照亮高秀英 一九五六年在南京:金运贵、筱玉香、张玉莲、高秀英、林玉英 一九五四年,江苏建省后首次召开人代会。按规定文艺界要产生一些代表,经省里领导研究,确定在扬剧界产生一名代表。 省扬剧团是扬剧界的老大哥,自然这名代表要出在省扬。可当时高秀英的位置已屈居第二,连团里排演的重点戏都轮不到她,省人民代表那么光荣的头衔,更不会落在她的头上,所以,她对这件事想也不想,问也不问。 可是当时主持省委宣传部的部长俞铭璜同志,负责省文化局工作的钱静人同志,都力主人民代表一定要代表人民,要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为广...
八 解放前后 自从秀英改姓以后,至一九四九年春江南解放,这三年里,他们的家庭生活设再出现什么波折。年年月月几乎都是一个节奏,在家照看儿女,在外流动演出,而流动的范围还不外是上海、南京、扬州、镇江一带。当时扬剧班社很多,唱扬州戏的剧场也多,仅上海就有十多个:南京路上四大公司楼上的娱乐...
七 风波迭起 一九三三年,高秀英开始离开上海闯荡江湖,首先来到南京,之后又去扬剧的故乡扬州。总之,上海、南京、扬州这个三角区是高秀英在抗战前乃至解放前常来常往的地带。从演出剧目上看,仍旧是以本戏为主。在这个期间,她再没有唱过大开口。而事实上,一九三五年以后大、小开口合并,便再也没有分开过。从生活上讲,她和高玉卿无论是搭别人的班,还是自己组班,他都是挂头牌。包银最多的时候,每天十块钱,一个月三百元,不过这是他们夫妻所得相加;如果分开算,高秀英是七元,高玉卿占三元。从当时的物价看,他们的生活应该说是宽裕的。但...
六 高派初成 在扬剧历史上能称得上流派的演员固然也有不少,但真正在观众中,在整个戏曲界具有较大影响的流派,一个是老金运贵的金派,一个就是高秀英的高派。 解放前,在扬剧界并没有什么流派的说法,而是说老运贵的“梳桩台”如何如何,高秀英的“堆字大陆板”如何如何,因此,在谈高派时,首先要从高秀英的演唱艺术谈起。 我和高秀英相识三十五年,共事三十三年。根据我对高派艺术的认识、理解和研究,我以为高派的含义,主要是指高秀英的唱。 高秀英在年轻时,除了有一副好扮相外,更得天独厚的是她有—副好嗓子。在这点上,金运贵不如她。...
扬州扬剧网 扬剧戏迷网 联合发布 ★ ★ ★ ★ ★ 关于收集抢救扬剧老磁带的通告 一、...
点赞旦角 李政成 浅谈李政成老师的旦行表演艺术 上海阿丁 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老师应...
情真意切悲王后,义字当先 张爱华 写在张爱华老师与上海扬剧戏迷联欢之后 上海阿丁 应...
闲谈:原扬剧镇扬流派.传承.现状 传承 前几天我有一篇文章首发在扬剧网。不是以一个专...
宁可 张卓南:形神兼备的反一号 宁可 张卓南至今都记得,在戏校学戏时,学员们排的《...
2 第三次古琴打谱会,陈重先生介绍埙,左二为戈弘。 2 戈弘在创作中。 舞台上,光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