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原扬剧镇扬流派.传承.现状
传承
前几天我有一篇文章首发在扬剧网。不是以一个专业者,而是以一个多年的扬剧戏迷,尤其是钟情于扬剧镇江流派的戏迷,以回忆的形式谈了原扬剧镇江流派的主胡演奏。我不知道扬剧专业的学术资料中有没有“扬剧镇江流派”这个定位,不过,从我多年的听扬剧的感受,加上得天独厚对扬剧镇江流派风格的了解,我觉得,在扬剧史、扬剧发展史、扬剧唱腔研究方面,应该给予“扬剧镇江流派”或“扬剧镇江流派风格”这种定位。 原镇扬82届学员的一次唱听课,图中指导老师为筱荣贵先生,二胡伴奏刘湧
在整个扬剧史、扬剧发展史上,镇江扬剧人,镇江市扬剧团,始终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老一辈的扬剧表演艺术家如金运贵、筱荣贵、王少华、张宝祯、崔东昇等等,我就不赘述了,扬剧研究学术资料已经有定论。正是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通过数十年的舞台表演生涯,为扬剧史留下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视听资料。从现有扬剧研究资料看,这些老一辈的镇江扬剧人,也应该可算是现代扬剧表演风格的开山鼻祖,或是缔造者。现代扬剧很多很多的流派风格,其实,或多或少都潜移默化受到过镇江流派风格的影响。 这一辈老的扬剧艺术家,通过几十年的耕耘积累,为镇江扬剧团完整地缔造和固定了一种表演风格和唱腔风格。我之所以称为“扬剧镇江流派”,是有道理的。听了多年镇江扬剧团的戏,这一点,我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受。真正听过多年扬剧的戏迷朋友,应该有这样一种体会:镇扬的演员,唱腔风格显然有别于其他地方扬剧流派。不光是“金派”唱腔,其他镇扬的演员的唱腔特点,既秉承“金派”自由、洒脱的风格,也形成自己独特的韵味。简单举一些例子:除了“金派”唱腔,镇扬的“大陆板”、“数板”、“穿心”、“鲜花”、“哭小郎”等等,唱腔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流派,就连主胡演奏特点,跟其他剧团、流派都明显不同。自由、洒脱、有韵味,可算是自成一派。在镇扬的很多作品里,演员的唱腔曲牌设计和运用,跟其他剧团流派也明显不同。例如《二度梅》、《美人泪》,剧中就设计了大段“汉调”对唱;《借子》里的“漓调”、“武成调”对唱;《包公自责》里的“湘江浪”接“雪涌兰关”再接“满江”;镇扬人在对艺术追求上,从无止境,从不固步自封。在大型上下本扬剧《美人泪》中,大胆地采用了古典宫曲《霓裳羽霓曲》,把它设计为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剧中的很多唱腔曲牌,也围绕着剧情、围绕着主题音乐设计,如运用了“波扬”、大段“汉调”对唱等。镇扬流派舞台表演唱腔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有别于其他流派,那就是很少用到“堆字大陆板”。印象中用得不多,似乎在《包公自责》、《三试浪荡子》等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用过;在我听过的镇扬很多作品中,“满江”用得很多,这也有别于其他流派。 除了演员的唱腔,演员的舞台表演特点,镇扬也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在老一辈的扬剧表演艺术家之后,镇扬涌现了一批可算作第二代的有才华的扬剧演员。姚恭林老师,可算作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姚老师舞台扮相俊美,大多是演绎一些风流倜傥的角色。姚老师的唱腔师承“金派”,但多年的舞台实践,他又在原有的东西里面加上、揉进了自己的东西。鉴于自己的嗓音条件,姚老师的唱腔既有金先生的精髓,也有根据自身条件,自己改变的一些特点。时间长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种唱腔风格。后来的人,以及广大戏迷朋友,把他的这种唱腔风格称为“金派姚腔”。其实,这也是扬剧后辈以及广大扬剧戏迷们对姚老师数十年舞台表演生涯的一种尊敬和肯定!在扬剧舞台表演艺术的追求上,姚老师是永无止境的。《雷打张继保》,基本可算是姚老师后期的一部经典剧目。姚老师在剧中饰演张老汉(张元秀),白发苍苍,一举手一投足,无论唱、做、念白,颇有麒派信芳先生的韵味。这部戏是姚老师扬剧舞台生涯中很少、甚至是唯一的改戏路,饰演老生。剧中姚老师的唱腔,全然没有一丝“金派”风格,算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剧中一段最经典的唱段“这衣衫不是破烂”,韵味独特,感情处理到位,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尤其最后高潮部分,节奏很快,一气呵成,把一个老父亲对领生儿的疼爱、呵护、期盼、不舍的思想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舞台表演令人叹为观止,深深陶醉其中!这部戏,我现场观看了不下五次,每次观看,都被剧情打动,每次观看,都被姚老师的舞台表演所折服,每次听,都被姚老师精彩的唱腔、投入的感情所陶醉。 《十八相送》(姚恭林、金桂芬) 左起金瓯、李云、姚恭林、韩燕(原扬州京剧团演员)、刘芳
镇扬著名老生演员杨小明,也是一位不得不提到的人物。杨老师师承镇扬老一辈扬剧艺人朱晓奎,唱腔中有着明显的镇江流派特色。跟姚老师、金老师一样,杨老师在艺术追求上,也从不固步自封、停留在前人的位置上。他的嗓音条件好,用我们的俗称,叫“很堂”,他的唱腔特点是浑厚、高昂、大气、穿透力强。数十年的舞台表演生涯,杨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老生唱段作品。80年左右有一次在镇江文化馆观看《孟姜女》,剧中万喜良被强抓为造长城役夫,孟姜女年迈的父母送别万喜良一场戏,杨老师的一排“梳妆”,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见我儿满面泪跪倒尘埃,不由我年迈人痛心难耐...”,每一句的开头都是挑音唱,每个音,每个字,每一句,高声入云,直钻台下观众耳鼓!在剧中人物的刻画上,杨老师也有着一丝不苟的追求,常常将唱腔设计紧紧围绕着剧中角色。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大型警示扬剧《包公自责》中,“二堂预审”一场,包公和狄龙的一段“滚板”对唱,针锋相对、严词义正、不畏权势(当然了,当时是包公误解误判了狄龙)。一人一句,你来我往,高潮迭起;在“请命受斥”一场中,杨老师在唱腔曲牌设计上,用了“湘江浪”、“雪涌兰关”、“满江”等,充分表现了包公内心彷徨,对儿子包贵的一种恨之不成器、矛盾的心理,唱腔风格表演到位,深深吸引了观众!在《三试浪荡子》中,杨老师的一段“道情”也富有特色。节奏明快、连贯,一气呵成,表现了老家人怒斥数落浪荡子贾金龙之前的种种败家陋习和不孝行为,很是精彩。 上图为原镇江扬剧团著名老生演员杨小明在大型警示扬剧《包公自责》中的舞台定妆照 在传承老一辈艺术家镇江流派上,镇扬第二代扬剧人算是很成功的。除了以上几位,其他的演员也很出色。例如谈秀珍就是一位很出色的演员,谈老师的“金派”唱腔很醇正,因为是女声,谈老师的“金派”唱腔风格跟姚恭林老师又略有不同。从某种角度上,我倒认为她的表演风格更接近金先生,如《二度梅》。难得的是,谈老师的唱腔不光有“金派”,也有属于自己的唱腔特点。例如在《挑女婿》、《雷打张继保》等剧中,谈老师就不是“金派”。更难得的是,谈老师戏路宽,不仅能反串饰演小生,也能饰演青衣,还能饰演老旦。例如:《二度梅》(小生),《雷打张继保》(青衣),《挑女婿》(老旦)。 镇扬第二代演员中,除了上面介绍的几位,其实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女演员如早期的张小米、陈艳霞、仲孝雯、李云贵、唐红妹,后期的孙静等;男演员如吴祖成、吴克才(《挑女婿》中官老爷的饰演者)、戴德昌、许其元(花脸演员,《狸猫换太子》下本中郭槐的饰演者)吴鉴明(镇扬名丑)、崔万林(老一辈艺术家、著名剧作家、著名编导崔东昇之子,演员兼编导)、张金才(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张宝祯之子,著名武生,《包公自责》中狄龙的饰演者)、沙生益(镇扬名丑,《十五贯》中娄阿鼠、《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包公自责》中包兴的饰演者),后期的万宝山等。一直到扬剧团解散,这段时期的镇扬,无疑是人才济济,最辉煌的! 上图为原镇扬82届扬剧班学员毕业合影 原镇扬82届学员、原镇扬主胡刘湧 为了有序传承,镇扬在八二年大规模招收了一批学员。用学馆形式,聘请了不少享有盛名的老一辈扬剧表演艺术家授课,如王少华老先生、筱荣贵先生、张宝祯先生、李虹老师、黄树蓬老师、崔万林老师、吴金柱老师等。这批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有镇江的,有扬州的。经过几年严寒酷暑挥汗如雨的刻苦学习和训练,这批孩子八五年左右正式进入扬剧团,开始了真正的舞台实践。在学员时期,这批孩子中就冒出几位艺术新苗。金瓯、赵菊萍、杜曼、刘湧,就是其中的四位,金瓯、赵菊萍是演员,杜曼和刘湧是乐队主胡琴师。八四年广播大奖赛,镇扬就推出了这四位新人参赛,金瓯的《黛玉葬花》,赵菊萍的《英台自叹》。刘湧担纲了《黛玉葬花》的主胡伴奏,杜曼担纲了《英台自叹》的主胡伴奏,那时候他们还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这两个唱段,是李虹老师的作品。根据两位孩子的嗓音特点,团里杨小明等几位老师重新设计了唱腔,使这两个唱段表现了很浓郁的镇江流派风格。例如金瓯的《黛玉葬花》,“梳妆”部分,就用了“金派”风格,采用了筱荣贵先生的唱腔特色韵味。主胡伴奏方面,刘湧、杜曼师承了王少华先生的镇江流派演奏风格,跟演唱者配合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具有浓浓的镇扬风味。在那届大奖赛上,两位小学员凭借优异的表现,双双荣获二等奖! 除了这四位,八二届学员中还有不少优秀的扬剧新苗,如刘芳、李云、李刚、王文军、黄建芸等。这批学员,由于是镇扬老一辈艺术家授课,团里中青年演员传、帮、带,无论表演,还是唱腔,乃至主胡演奏,都秉承了已经形成和固定的镇江流派风格。不仅如此,经过十几年的舞台实践积累,这批孩子也在原有镇江流派风格的基础上,逐步也揉进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演唱、演奏风格。例如赵菊萍在《雷打张继保》第一场“弃子”中的一段“大陆板”——“怕只怕人后有人暗跟随...”,就很有特色。既秉承原有镇扬流派的风格,又有属于自己的的韵味,无论舞台表演,还是唱腔,都已经很老练了。金瓯的《黛玉葬花》既有李虹老师的影子,又是原汁原味的筱荣贵先生的韵味。 主胡琴师刘湧,通过几年的摸打滚爬,逐渐挑起乐队主胡伴奏大梁,留下了不少经典优秀的作品。通过自己勤奋刻苦的努力,成为当时市级以上扬剧团最年轻的主胡琴师,完整地继承和发扬了前辈镇扬流派演奏风格。扬剧网上流传甚广的《雷打张继保》中姚恭林老师的那段“这衣衫不是破烂...”即是他的经典伴奏;另外,扬剧网上的《三试浪荡子》也是他担纲的主胡,那部戏的录音,已经距今超过20年,那时候刘湧老师应该也只是刚过20岁不久,主胡演奏风格就已经很有特点、很有韵味了。 所以我说,那个时期的镇江市扬剧团,无疑是扬剧镇江流派传承最好的一个时期,也是最辉煌鼎盛的一个时期。无论是艺术流派的有序传承,或是所创作的很多经典优秀的作品,还是涌现出的第二代扬剧表演人才和第三代扬剧新人...等等,这是有目共睹的。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