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吴白匋编写的扬剧《百岁挂帅》 受到周恩来赞赏

时间:2017-11-28 12:03来源:扬州时报 作者:张旭 点击:




吴白匋1962年在南京中山路环球照相馆留影

吴白匋1962年在南京中山路环球照相馆留影

15岁时的吴白匋

15岁时的吴白匋

吴白匋手稿

吴白匋手稿

    大型扬剧《百岁挂帅》是扬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使扬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京剧及其他各剧种题材的发展都受到扬剧《百岁挂帅》直接的启示。昨日,记者从扬州档案馆馆藏的吴氏档案中了解到,该剧的编者是“吴氏四杰”之一的吴白匋,该剧在北京演出时受到周恩来的赞赏。在扬剧之外,吴白匋还呼吁保护昆曲,1978年、1981年分别撰文《谈昆曲改革的问题》《艰苦奋斗的昆曲传字辈老艺人》。

    母亲因势利导的教育

    著名文学家胡小石

    收其为入室弟子

    在扬州市档案馆特藏室中,珍藏着1400余件“吴氏四杰”的档案资料,其中有近1/3的实物档案是属于吴白匋的。1920年,吴白匋随父辈回扬州北河下定居, 家中藏书阁“测海楼”邺架万卷,成为他喜爱的流连之所。吴白匋每天下午都借阅有关书籍,在测海楼下认真阅读,两年的时间他几乎将测海楼所藏的杜甫、李白、李贺、杜牧以及宋词中的苏轼、陆游、白石、梦窗等全集都逐一阅读,并牢记于心。

    后来,测海楼的藏书因为战火而流失、转卖,成了空楼。但从楼内的一幅出自吴白匋侄女吴娃亲书的楹联“成才未忧忘报国  有福方能坐读书”中可以看出,在吴氏后辈子弟心中,测海楼还是原来的样子。虽然他们现在散居各地,有的还旅居国外,但这种家传精神却是不会散落流失的,因为吴家后辈子弟心中都有一个“测海楼”,它已经变成一种传承的精神,提醒、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吴氏族人,将吴家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誓志成才、报国忧民。

    母亲刘钟璇的教育对吴白匋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钟璇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她对于自己孩子的一些教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吴白匋从小喜欢画画,她就请先生教吴白匋画国画,画好的画鼓励他送给弟弟们,所以兄弟们都以拥有大哥的画为荣,吴白匋成了大家崇拜的偶像,这样不仅增加了兄弟间的情谊,并且提升了吴白匋的自信心。

    1926年,吴白匋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先后受业于胡翔冬、黄季刚、贝德士诸名师,更被一代宗师胡小石收为入室弟子。

    父亲好戏 教授子女戏曲

    解放后吴白匋志于戏曲研究

    作为国内著名的古典诗词学者,吴白匋一生创作了众多的经典诗词作品,传世后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凤褐庵诗词》和《热云韵语》。《凤褐庵诗词》主要由《灵锁集》《西征集》《投沙集》三部诗词集组成,合计一百四十七篇,而1949年后所作的诗、词、散曲编为《热云韵语》。

    1920年,吴白匋十五岁时,随全家移居吴道台府邸,就在那年吴白匋遇到了扬州名士张赓廷,经他介绍,入了扬州的文士雅集“冶春后社”。作为诗社年龄最小的成员,吴白匋甚得诸老喜欢,常与吴召封、孔小山等耆儒名宿在瘦西湖刻烛飞笺、迭相唱和。

    解放后,吴白匋志于戏曲创作研究,对于红氍毹上的水袖歌舞,吴白匋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是资深的戏剧爱好者。大约5岁时,父亲就抱着吴白匋去天津的“天仙戏馆”听戏,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每日必看。7岁时,全家移居上海,吴白匋更是饱观南戏的风采,特别是由“伶王”谭鑫培和“伶隐”汪笑侬合作的《珠帘寨》,给吴白匋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将这一难忘的观戏经历记录在《无隐室剧论选》(馆藏)一书中。19岁时,吴白匋的父亲吴佑人辞官回到扬州,参加了扬州昆曲研究社,并时常在家拉胡琴,教吴白匋等兄弟几个京戏,吴白匋学的是老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吴白匋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誓志躬耕戏曲事业。正是凭着对戏曲的理论、音乐研究深厚的造诣,才有后来的诸如《百岁挂帅》等一批经典之作流传后世。

    《百岁挂帅》曾获周恩来称赞

    上世纪八十年代,吴白匋便呼吁抢救昆曲

    吴白匋把自己人生最黄金的时期奉献给了戏剧事业,编戏、改戏、说戏、教戏三十余年,匠心独具。20世纪50年代初期,吴白匋任江苏省局副局长,带领银洲(石增祥)、江风、仲飞等人,深入民间,走访老艺人,发掘改造了一些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剧种,抢救了许多珍贵的原生态戏曲史料,《百岁挂帅》(原名《十二寡妇征西》)便是那时吴白匋的倾力之作。1959年8月,扬剧《百岁挂帅》作为重点剧目,赴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获得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剧作家田汉、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分别在《人民日报》上刊文《女英雄百岁挂帅》《扬剧有精品》,对此点评褒奖。

    吴白匋一生写出大量剧本,扬剧只是其中一支,很多有关创作时的感想、经验,都编入《无隐室剧论选》一书中。从书中可以看出,吴白匋余生除了扬剧,更致力于昆曲的发掘与创新,极力挽救这一濒临灭绝的古老剧种。他最后写的剧目《吕后篡国》是根据话剧《大风歌》改编的昆曲。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文化遗产,国内随之掀起“昆曲热”,而吴白匋早在1978年、1981年就分别撰文《谈昆曲改革的问题》《艰苦奋斗的昆曲传字辈老艺人》,痛心疾呼文化界关注昆曲的抢救。

    桃李满天下

    学生将其教学特点归纳为三点

    吴白匋一生弟子无数,先后在金陵大学、四川白沙女子师范、苏南文化学院、无锡国专、东吴大学、江南大学任教授。1931年吴白匋金陵大学毕业,被续聘为中文系助教,主授《学术论文选》《词学通论及词史》《词选》。此后的一年中,吴白匋谨遵恩师教诲,以《庄子·天下篇》为开讲,此后续讲《说文解字序》。每每授课前必做详细笔记,做足功课。连他自己后来都说:此一年为吾一生中用功最勤之年,奠定以后讲学基础。此后38年的教学生涯,吴白匋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学者和戏剧研究者,馨香天下,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厦门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郑尚宪等大批名校教授、学者都是他的弟子。他们曾多次撰文怀念恩师。

    据学生李晓回忆,当年他的毕业论文苦写了半年时间,成文八万字,可是交于吴白匋却要其重新来过。李晓知道吴白匋严苛治学,不敢违背,于是咬牙重写两月,成文十万新论,终得先生嘉许。兴奋之余,吴白匋竟请李晓吃饭。席间,师生二人饮酒行令,开怀大笑。后来,论文获得成功,吴白匋亲自作序,并编入《无隐室剧论选》中。后来,吴白匋的弟子们将吴白匋的教学特点归納为三条: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讲究方法,三是重视实践。这三条也成为吴门弟子一生奉行的学问之道。

    培养侄女成书法家

    称书法写作功夫在字外

    吴白匋是弟子们的良师,在吴氏后辈心中,他也是一位关心下一代人的谦和长者。他的侄女吴娃从小喜欢书法,吴白匋很是喜欢她,时常去信关心吴娃的书法进展。有一次,吴娃和父亲去吴白匋家拜访,特地挑选平时写得最好的几张请大伯指点,吴白匋见后非常高兴,他要求吴娃专攻小楷,并寻了一版《红楼梦》让吴娃用小楷全文抄写,多加练习。他告知吴娃:书法学习功夫在字外,是说多看、多临摹,且要在诗文方面有所建树,如此才能算是会写书法。

    1989年10月,吴白匋见吴娃勤学小楷,十年来颇见成绩,于是郑重地将自己精心保存的吴筠孙殿试卷交予吴娃保管,并表示,让吴娃以后在后辈中择合适人选再传递,也可以交于国家保管。这份殿试卷,吴白匋保存了足足52年之久。吴娃一直遵循伯父的教诲,每日练字,不敢懈怠。最终不负大伯的期望,得到业界认可,成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名望甚颇。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5)
55.6%
踩一下
(4)
44.4%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