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成 一级演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代表性传承人;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曾荣获第二十一届戏剧梅花奖、2010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第二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等奖项;“李政成扬剧生行表演艺术”获第三届张庚戏曲学术提名;领衔主演的扬剧《郑板桥》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领军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紫金文化奖章等荣誉。
【版面欣赏】
48年的扬剧艺术生涯,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因为扬剧事业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出人出戏出精品 扬剧也有大作为
我是一名扬剧演员,父母亲都是老一辈扬剧艺术工作者。我的母亲李开敏是深受广大观众戏迷喜爱的扬剧表演艺术家。我在娘胎里,好像就被扬剧那独特的韵味萦绕;还在襁褓中,耳边就时常响起扬剧那咿呀婉转的唱腔。从小,我就随父母穿梭于后台,看着一张张素净的脸,在画笔的描摹下,变成了生旦净末丑,从我的手摸过那些色彩斑斓的戏服的时候,我想就和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父母的这句话,我始终铭记在心,陪我一直走到今天
我的从艺经历是从1976年开始的,那时我才虚8岁,每当放学回家做完作业,我就会溜到排练厅,去看演员们练功或排戏;每逢星期天,我就悄悄躲在排练厅一角,舞刀弄枪翻跟头,学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表演。
我误打误撞地成为新中国后扬剧团进团年龄最小的一位演员,从此便开始了我的从艺生涯,而且一干就是48年。光阴荏苒,48年过去了,当年父母同意我学戏那天对我说“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我始终铭记在心,陪我一直走到今天。
在我学艺过程中,受益于很多老师,有我的启蒙老师隗慧虎、岳小亭,昆曲名家柯军、黄小午,京剧名家周鸿武,扬剧名家“金派”传人姚恭林,正式磕头拜师的是京昆梆艺术大师裴艳玲。
我很感恩裴艳玲大师,拜师不久,师父就把自己的代表作《赵佗》前半场出征的武戏部分传授给了我,有幸与师父同台共演了这部新编历史戏。师父在向我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当面夸我,可是当我演出《赵佗》的时候,师父是亲自为我“把场”,十多年过去了,可她攥紧双拳的紧张表情,以及我圆满完成演出博得观众掌声时,师父翘起两个大拇指的喜悦神态,我仍记忆犹新。
师父在收徒时赋予我的《师训》,成为了我艺术人生的“座右铭”。我在2016年和2024年时收徒时,也将《师训》作为一种传承,转赠给了我的徒弟们:
做人为本,品德立身。艺术为根,潜修学问。功夫为门,勤苦发奋。文化为魂,钻研精诚。由浅入深,博识多能。惟善惟真,重情感恩。求新思慎,持之以恒。扬剧繁盛,代代传承。
我有幸成为扬剧首个“梅花奖”获得者,戏曲表演核心在于以情动人,还有一次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梅花奖”作为中国戏剧演员表演的最高奖项,令无数戏剧人追求与向往,我有幸成为扬剧界生行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于我而言,这枚奖牌意义非凡,它既是我过往戏剧生涯的至高肯定,更是开启全新艺术征程的关键起点。
经过几十多年的舞台积累,我对戏曲表演艺术有了新的领悟,戏曲表演核心在于以情动人。手眼身法步的精妙配合,不只是机械动作,而是能精准塑造角色的独特语言。借唱腔的抑扬顿挫、身段的婉转曲折,把角色的复杂情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观众,方能引发共鸣。
我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同人物,各有体会。比如现代戏《县长与老板》,该剧以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为大背景,发生在县长与老板之间一系列扣人心弦、斗智斗勇的故事。我在剧中饰演主角县长余启礼,这个戏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有压力的,因为我此前演过的现代戏不多,而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也不合适。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在认真研读剧本、明确主题思想、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着力在动作和唱念上来寻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如在与林老板的交锋过程中,面对林老板的趾高气昂、咄咄逼人,我往往不露声色,运用看似不卑不亢、温文尔雅的动作,来显示内心的胸有成竹。当余县长决定公开拍卖机械厂,林老板恼羞成怒时,我设计了一个稍作停顿思考后,猛然抓瓶一阵豪饮,然后掷地有声地唱出了一段《工人就是我亲娘》,这段唱腔情感充沛、字字铿锵,不仅唱出了余县长敢于为民作主的豪情,更把该剧推向了高潮。
还有历史剧《衣冠风流》,《衣冠风流》讲述的是东晋一代名臣谢安救国家于危难,拯黎民于水火,最终化险为夷的精彩故事。我对这部戏的创作体会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演员的创作构想,必须以剧本为首要基础,在了解掌握剧本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在认清理顺人物的鲜明个性、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二是演员的形象塑造,必须以唱、念、做、打为主要手段。在深入研读剧本后,我开始了角色的具体塑造。我把谢安的外在气质归纳为“稳、真、善”这三个字。所谓“稳”,是指谢安遇事不惊从善如流,体现的是他风流倜傥的儒雅;所谓“真”,指的是谢安赤诚之心昭然可见,他的“真”不是忠君臣子的冲天豪气,而是追求人性至真的豪情;所谓“善”,指的是谢安处事始终坚守自己的道义底线,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动。我谨记师傅的教诲“戏曲要回归本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式的规范与自由”,充分利用戏曲“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段,着力把“水袖”“髯口”“盔珠”“指法”“台步”等戏曲表演程式化,活用到人物身上,努力让谢安的举手投足,都符合此时此刻的规定情境以及人物形象心理依据。
还有新编扬剧《郑板桥》,《郑板桥》是一部具有人物志、地方志和文化志典型特征的戏曲艺术作品,其剧情跨越近30年,容量极大;郑板桥作为扬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兼具市井烟火气和文人情趣,与我以往饰演的史可法、谢安、鉴真等角色不同。要想塑造出“不能挺拔,又不能不挺拔;不能寒酸,又不能不寒酸;不能糊涂,又不能不糊涂;不能普通,又不能不普通”,这个形象看似一介佝偻老翁,却有着永恒的青年风骨郑板桥。其难度非常之大,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考验与挑战。
为了能在舞台上体现出郑板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格,关心民众、体恤百姓的情怀,放荡不羁、幽默机趣的个性;又能让舞台呈现既不失戏曲传统意韵、彰显现代审美情趣,我把继承传统、守正创新,塑造一个有真气、真意、真趣的郑板桥,设定为追求目标,并在具体排演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我充分运用戏曲表演程式,着力抓住郑板桥身处中年和暮年不同年龄、在任和卸任不同时期,与妻子饶五娘之奇缘、与官员卢抱孙之聚散、与盐商张从之恩怨不同人物与事件,对郑板桥的身形和体态、语气和语调、目光和眼神等,进行了精心设计与不同的处理。
在演唱上,我在保持扬剧音乐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首先是“托腔保调”,在全剧尾声中,那段由扬剧【清板】【梳妆台】【大开口】【堆字大陆板】曲牌和56句唱词组成的核心唱段,长达10多分钟,一气呵成。更有专家和媒体说我的这段唱,唱出了郑板桥“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的一生感悟,表现得酣畅淋漓。
出人出戏出精品,小剧种也有大作为,我坚信扬剧这朵艺术之花会绽放地更加绚烂
2007年,上级任命我为扬州市扬剧团团长,并对剧团工作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新的希望。剧团团长既是在剧团深耕多年的管理者,更是舞台艺术创作的策划者、把关者、引领者。这对我来说,不同于我在舞台上塑造人物,而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新“角色”,我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让“小剧种”能有“大作为”。
1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创新创优创一流”的理念,带领大家“团结奋进强弱项、开拓创新补短板”,使剧团的各项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升,取得了新的成果。
2007年,我们招收的40名扬剧表演专业学员,经过6年系统专业学习与训练,有30名毕业生通过招聘考试被正式录用。其中,有13人于2014年顺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班,成为扬剧史上首批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演员,还有1人成为了扬剧史上第一位导演系硕士研究生。2015年,我们招收了扬剧器乐演奏学员,有14名于2020年通过招聘考试,被择优录用,为剧团乐队补充了新鲜血液。目前,我们还有2021、2022年招收的30多名扬剧表演专业学员,正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由此可见,一支“老、中、青、少年龄结构合理,生、旦、净、丑男女行当齐全”的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为扬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8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成为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这其中饱含无数汗水、泪水,更承载着我对扬剧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回首往事,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舞台时的紧张与兴奋,第一次获得观众掌声时的喜悦与感动。扬剧始终深深吸引着我,她让我甘愿为之奉献一生。
有人说我有“戏缘、情缘和人缘”。所谓“戏缘”,我认为是说我这辈子就该吃这行饭;所谓“情缘”,我认为是说我对扬剧事业情有独钟;所谓“人缘”,我认为是说我的成长道路上总是有贵人相助。做人要“知恩、感恩、报恩”,我要感谢所有曾经给予过关心和帮助的人,还要感谢广大的戏迷观众朋友,是你们的支持与鼓励,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李政成 口述 记者 王鑫 整理
![]()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