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人物传 >

江苏艺术档案 · 戏曲︱“扬剧名旦”——高秀英

时间:2021-09-29 10:01来源: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作者:任秋儒 点击:




扬剧名旦—— 高秀英

高秀英,是著名的扬剧表演艺术家,扬剧“高派”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扬剧“四秀”之一,曾任江苏省扬剧团副团长、江苏剧协副主席、江苏省扬剧研究会会长等,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她的嗓音高亢激昂、宽厚明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演唱吐字清晰、韵味甘醇。20世纪30年代中期,她创造的【堆字大陆板】唱腔,成为扬剧唱腔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凭借【堆字大陆板】在七十余年的扬剧舞台艺术生涯中,不断巩固其扬剧名家的地位。

 

图片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

高秀英生活照 摄于1962年

 

 
艰难学戏
高秀英,原名居树英,1913年出生于扬州酒甸乡。父母靠着给亲戚做长工,勉强维持生计。在她3岁时,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了,母女三人只能艰难求生。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一家人只能去上海投靠舅舅。小小年纪的高秀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度过了相当苦难的童年。
 
1924年,高秀英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开始进入上海扬剧班社“永乐社”随范春奎学艺,正式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在戏班学戏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却为高秀英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基础。1928年,16岁的高秀英与扬剧小生高玉卿搭档,后经人撮合结为夫妻。高玉卿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扬剧演员,他在生活中不断地影响着高秀英的艺术观,进而高秀英也开始思考扬剧发展与变革之路。

 

 

 
高派初成
1931年,经过不断的苦学苦练和艺术实践,18岁的高秀英开始脱颖而出,与丈夫高玉卿一起受聘于上海法租界南阳桥维扬大舞台。夫妻两人开始时双挂头牌,后来高秀英的包银更是一举超过丈夫,独挑大梁。期间他们同演过《拷打寇承御》里的陈琳和寇承御,《玉堂春》里的王金龙和苏三,《红鬃烈马》里的薛平贵和王宝钏等众多戏码。
 
但仅仅一年以后,因维扬大舞台的老板别有用心,夫妻两人便投奔了虹口公平路新舞台。当时坐镇新舞台的是扬剧名角金运贵金运贵是扬剧“金派”创始人,年纪比高秀英还大七岁,其唱腔委婉、亲切、舒展,深受到戏迷的追捧。因此,高秀英要同金运贵在一个班社,同挂头牌,必须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尽可能发挥自己嗓子好的优势。另一方面,高秀英在戏中扮演的绝大多数都是正面人物,由于剧情需要,往往要用一种慷慨激昂的曲调,才能充分表现人物情感,于是她在【大开口联弹】的基础上反复实践,独创了【堆字大陆板】,通过几十个四字句的“堆字”,充分抒发了角色感情,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堆字大陆板】最初用于《孟丽君》的“病房认母”一折,从此一直作为高派的核心唱腔而流行于世。

 

 

 
厚积薄发,博采百家之长

1933年,高秀英开始组织“卿英社”,离开上海闯荡江湖,自此她就开始了挑班于上海、南京、扬州等地流动演出的生活。直到1950年,高秀英夫妻两人才一同进入了当时设在扬州的苏北实验扬剧团。1953年2月,苏北实验扬剧团上调到南京,以此为基础组建为江苏省扬剧团。当时高秀英已经40多岁了,政策上也讲究“戏曲要走新歌剧道路”,她虽然还演一些传统戏里的主角,但重点加工的戏却轮不到她了。

 

但很快事情就出现了转机,1954年,高秀英被选为了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秋天,江苏省扬剧团以根据老艺人提供的折子戏提纲改编的《鸿雁传书》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高秀英在剧中饰演王宝钏,荣获了演员一等奖。在这场将近40分钟的演出中,舞台上始终只有王宝钏一个角色,充分展示了高派艺术的魅力。从此,这出戏也成为高派乃至扬剧界的经典剧目。

 

图片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

1956年《鸿雁传书》剧照

高秀英 饰 王宝钏

 

1957年,江苏省举行首届戏曲会演,高秀英以《恩仇记》一剧参加,再次获得表演一等奖。与她一起凭借该剧获奖的还有扬剧“华派”创始人华素琴以及蒋剑峰。在这出戏中,高秀英饰演的施秀琴演唱的【堆字大陆板】改变过去不论唱多少句都是四字一句的格式。这出戏面世后,全国数十个剧种、百余个剧团竞相移植上演,在全国戏曲界形成一股热潮,至今该剧还是扬剧保留剧目。
 

图片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

1957年《恩仇记》剧照 

(高秀英饰施秀琴、华素琴饰菊香(左)、蒋剑峰饰施子章)

 

1958年,江苏省扬剧团根据扬剧老艺人周荣根提供的《十二寡妇征西》幕表戏提纲,进行改编创作了《百岁挂帅》,并以此剧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戏曲会演。剧中高秀英饰演柴郡主。高秀英将该角色塑造得非常丰满,既端庄华丽,又充分体现了作为天波府主持人的身份:操持内外、井井有条,对上体贴、对下爱护、妯娌间和睦相处。在唱腔方面,她也进行了改进。该剧后来又拍成了戏曲电影,是扬剧一出里程碑式的剧目,多次复排。京剧据此改编成著名的剧目《杨门女将》。

 

图片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

1959年电影《百岁挂帅》剧照

高秀英 饰 柴郡主

 

图片

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档案室艺术档案——

1959年《百岁挂帅》剧组进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右二为高秀英)

 

从1954年《鸿雁传书》开始,经过《恩仇记》到《百岁挂帅》,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高秀英艺术上的黄金时代。高派唱腔艺术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成熟,形成了其大气磅礴、刚健清新的风格。作为集大成者的【堆字大陆板】是高派唱腔艺术的精华,它把整个扬剧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堆字大陆板】结构庞大,气势恢宏,全曲将几十句乃至上百句唱词一口气唱出,处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其在抒情性和节奏性方面形成强烈对比,又做到完美统一。【堆字大陆板】的前奏过门造势夸张,粗犷激昂,棱角分明,先声夺人,起到很强的渲染作用。堆字的时候,乐队全部撤出,形成欲进先退的格局。演唱则从抒情叙事的节奏展开旋律,几十句唱词,字字成串,随着感情不断发生变化,节奏也逐步加快加强,一步步把观众的心情也推向高潮。堆字的时候,再加入乐队进行强烈烘托,有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势,一曲终了,令人回味无穷。

 

戏曲音乐专家武俊达先生在《扬剧<鸿雁传书>和【堆字大陆板】》一文中指出:“ 【堆字大陆板】其所以具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剧情发展所决定的,但乐曲本身的结构也很值得我们研究。”他认为【堆字大陆板】有三个特点:1、曲调性较强的抒情腔和节奏性较强的唱诵腔对比鲜明。2、唱词与曲调的规范性和具体运用时的灵活性相统一。3、戏曲演唱既须以唱腔为主体,但又离不开乐队的伴奏,更离不开演员对乐曲的理解和对演唱的技术处理。此曲不仅【大陆板】的托腔伴奏和过门起了增强音乐性的作用,【清板】部分也起了加强节拍与节奏的作用,特别是最后由【清板】过渡到【大陆板】的一段,节奏步步压紧、速度渐渐加快、力度节节加强和音乐气氛的层层皴染,对推进音乐渐达高潮,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德艺双馨,传承芬芳

从艺七十余年,高秀英始终保持对扬剧七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只要对扬剧事业有利,她总是积极地带头去干,而且不计个人名利。无论是她为扬州戏校筹集教学经费,还是为上海艺友联谊会成立的义演都体现了这一点。高秀英从十八岁挂头牌誉满申江起,始终受到广大扬剧观众的爱戴,这离不开她对扬剧艺术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精神在她的身上体现得很充分。1991年面对罕见特大洪水,她不顾八十高寿毅然率众弟子登台义演,一句“党啊党,你把心放”高亢激越,韵味声色依然不减当年,全场为之惊叹,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为传承扬剧艺术事业,1958年高秀英首次收徒,其开门弟子就是扬州市扬剧团李开敏,后来李开敏将高派艺术发扬光大。1960年,高秀英收国家一级演员吴蕙明为徒。1982年,又收了刚从扬州戏校毕业的扬剧新秀祝荣娟作为学生。2001年,在她九十大寿的喜宴上,高秀英又决然收下了“梅花奖”获得者徐秀芳作关门弟子,传授高派代表剧目《鸿雁传书》《断太后》等。如今,徐秀芳作为扬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又收汪晓艳、龚莉莉、刘颖、王豪倩、赵悦等为徒,继续向后来者传承扬剧“高派”艺术和经典的【堆字大陆板】唱腔。

 

 

 

 

 

 

参考资料:《扬剧名旦高秀英》,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

              《“扬剧第一人”高秀英》,彭林刚,新华日报,2020年8月20日;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部分馆藏资料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