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人物传 >

扬剧一代宗师高秀英

时间:2020-06-18 09:10来源:未知 作者:水易 点击:




绘画:庞现青 文:朱运桃、杨威虎

高秀英(1913—2004年),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扬剧“高派”创始人,扬剧代表曲牌【堆字大陆板】的创造者。生于扬州邗江,14岁入上海扬剧班社“永乐社”随范春奎学艺,18岁正式挑班于上海、南京、扬州等地演出,为扬剧第二代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扬剧“四秀”之一。

 

 

1.苦难童年1913年,高秀英出生于扬州北乡酒甸一个雇农家,小名“金拘子”,本名居树英,在她上面还有母亲罗氏收养的一个女孩,小名“压子”。父亲居长庚在她3岁那年因病突然去世,从虚7岁开始,小“金拘子”便与母亲、姐姐给一个亲戚家做长工,妈妈下田,姐姐喂猪喂羊,小“金拘子”起早贪黑外出放牛,冬天也只能光着脚穿草鞋。一次,她靠着树打瞌睡被亲戚发现了,亲戚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骂,吓得她哭也不敢哭,只好跪下求饶。

 

2.初到上海1920年,亲戚在上海发了财,全家迁往上海定居。罗氏母女在扬州失去了落脚的地方,便到上海投奔罗氏的弟弟。后来实在生活不下去,她们只好再去求原来那个亲戚,继续给她家做长工。母女三人在亲戚家新房的后面搭了个小草棚,伙食自理,主要给亲戚家推板车、晒牛血。

 

3.短暂私塾母亲罗氏体会到不识字的苦楚,在小“金拘子”10岁那年,便托人给她找了家私塾。在私塾学习前后不到3个月,这是高秀英一生唯一的学历。辍学后,小“金拘子”便只好去洋行做童工抽蚕丝。从10岁到11岁,小“金拘子”除了做洋行童工,还跑到外滩、大马路、四马路一带找了很多零活干,她拣过猪鬃、穿过牙刷、编过裤带,母女三人勉强度日。

 

4.永乐学戏14岁那年春天的一天,罗氏带着小“金拘子”到扬州“香火戏”老旦演员张德稳家玩。小“金拘子”长得眉清目秀,嗓子又好,引起了张的注意。正好这时太平桥同兴戏馆的老板黄永创办了女子扬州戏科班永乐社,张便推荐小“金拘子”到永乐社学戏。当时入永乐社学戏的还有王秀兰、黄秀花等,由范春奎(花鼓戏)、谢义才(清曲)、傅成德、王如松、王秀清等担任教师,学员一律以“秀”字排行,小“金拘子”艺名筱秀英。这个艺名她用了二十年,后来才改为高秀英。

 

5.龙套生涯3个月后,永乐社突然散伙,学员各奔东西。高秀英即随乐师王如松(王秀兰父亲)到位于四马路的“神仙世界”登台“跑龙套”演出。“神仙世界”里演戏不算太正规,高秀英演丫头旦,还是便装上台,只是头上扎个辫子系根红头绳。“神仙世界”地处闹市,整个建筑是五层,经常每层一个剧种演出,有文明戏、苏滩、小开口、髦儿戏、绍兴大班、魔术、杂技等,互相“打擂台”。神仙世界的斜对面是“丹桂第一台”,这是当时沪上最著名的京剧演出场所,盖叫天、周信芳、小杨月楼等均在此成名,这样的演出环境里,高秀英得到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6.十二铜板在“神仙世界”,高秀英没有正式的师傅,只有靠听、靠看、靠演来提高自己的技艺。有一次,为了学习一段【梳妆台】,高秀英不仅给琴师说了很多好话,还孝敬了12个铜板,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少的钱了。说起这12个铜板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堪的遭遇。当时在台上唱戏,唱到苦情戏时就会向观众“化缘”,好心的观众一边抹眼泪,一边往台上扔铜钱,也有不怀好意的观众,故意往演员头上砸,一不留神就会被砸伤,高秀英头上就被砸过好几次。就是这样辛苦得来的钱,高秀英却毫不犹豫地孝敬给了琴师,只为了学一段唱腔。

 

7.初演角色尽管没有系统的学习,但由于刻苦好学,两年后,高秀英已经能唱《薛平贵征西》里的代战公主等“二路旦”了。有时,她还能在演出前的开锣戏里挑大梁,能演《王樵楼磨豆腐》《夫妻种大麦》中部分角色等。

 

8.情窦初开在戏班的日子里,一个叫高玉卿的小生演员闯进了高秀英的生活。高玉卿自幼受到徽班熏陶,一开始在班子里打小锣,后来改学演员。由于他见多识广戏路宽,还有武功,很快就成为班子里的当家小生,受到观众的欢迎,也让情窦初开的高秀英十分仰慕。有一次两人同台唱《秦雪梅吊孝》,有一段送茶的戏,两人假戏真做,借着剧情互相表达了爱慕之情。

 

9.仓促结婚两人的恋爱得到了高秀英母亲罗氏的首肯,不料,一家人做长工的那户亲戚得到消息后却大为恼火,不同意高秀英嫁给“戏子”,认为这会丢了居家人的脸面。两家人一合计,干脆由王如松做媒,热热闹闹办了订婚酒。一个绰号“三大头”的巡捕一直觊觎高秀英的容貌,听说她与高玉卿订了婚,便放出狠话,威胁两人。两人只好到高玉卿住在虹口的干娘家躲了三个月,结成了夫妻,这一年,高秀英才16岁。

 

10.改换“门庭”三个月后,正好唱“香火戏”的“十岁红”的岳父戴荣庆在虹口开了家“庆升”戏园,正在邀角,夫妻俩便一起与“庆升”订了半年的合同。“庆升”戏园是唱“大开口”(香火戏)的,而两人原来都是唱“小开口”(花鼓戏)的,好在高玉卿的师父就是唱大开口的,有一定的基础,而高秀英就从丈夫这里现学现卖。“庆升”戏园开张,第一天按照规矩举行开张典礼,第二天正式演出,打炮戏为全本《红鬃烈马》。高秀英演开锣戏《彩楼配》里的王宝钏,还是“二路旦”。

 

11.学习武戏高玉卿在徽班待过,是文武小生,进“庆升”后,高秀英就开始向高玉卿学习武戏。先学毯子功,从练腰腿开始,每天早上一进舞台第一件事就是搁腿,然后下腰、跑“圆场”……再学靶子功,主要学“蹚马”“走边”“云手”和大小快枪。两人虽是夫妻,高玉卿却严格得很,练到三遍还不会,高玉卿就一枪抡过来了。高秀英不敢回嘴,又不敢不练,只得眼泪滚滚地一遍一遍往下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高秀英的技艺不断提高,饰演了《穆柯寨》里的穆桂英、《断太后》中的李后等一些重要角色,知名度逐步提高。

 

12.艰难度日高秀英在“庆升”唱到8个月的时候,剧场发生了一起枪击案,一个须生演员被当场打死,“庆升”被逼关了门。大家只好组成“共和”班,到虹口的天潼路鼎新舞台去唱,后来又迁到了狄斯威路小菜场楼上,生意惨淡。就在这时,高玉卿的干娘去世了,为了办丧事,夫妻俩只好借了高利贷。干娘的丧事办完,高秀英又临盆,第一个女儿叫小红。那段时间,高玉卿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当铺,凡是能当的东西都当了,连女儿脖子上的项圈都没有留下。

 

13.初挂头牌1931年是扬剧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就在这一年,扬州的“大、小开口”演员在上海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从此“维扬戏”呱呱落地。也是在这一年春天,18岁的高秀英与丈夫一起受聘于上海法租界南阳桥维扬大舞台,夫妻搭档挑梁唱戏,高秀英的“包银”一举超过丈夫,挂了头牌。他们同演过《拷打寇承御》里的陈琳、寇承御,《玉堂春》里的王金龙、苏三,《红鬃烈马》里的薛平贵、王宝钏……

 

14.仓皇出逃夫妻俩在维扬大舞台的收入不菲,可是却只待了一年,原来维扬大舞台老板别有目的,竟要调戏高秀英。夫妻俩一商量,决定出逃。在同情他们遭遇的其他演员的帮助下,他们借唱堂会的机会,将属于自己的衣箱、道具一起偷运出去,投奔了虹口公平路新舞台。维扬大舞台的老板诬告他们偷了剧场衣箱,两人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终于赢得了官司,可就是这样,也花去了160元现大洋。

 

15.堆字大陆当时坐镇新舞台的是扬剧名角金运贵金运贵是扬剧“金派”创始人,年纪比高秀英还大七岁,她的唱腔委婉、亲切、舒展,受到了戏迷追捧。现在,高秀英与金运贵同处一个班社,同挂头牌,有时还同台演出。如果想不输给金运贵,必须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高秀英在戏中扮演的绝大多数都是正面人物,由于剧情需要,往往要用一种慷慨激昂的曲调,才能充分表现人物情感,于是高秀英借鉴了老艺人【堆字梳妆台】的经验,独创了【堆字大陆板】,通过几十个四字句的“堆字”,充分抒发了角色感情,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堆字大陆板】最初用于《孟丽君》的“病房认母”一折,从此一直作为高派唱腔的核心唱段而流行于世。

 

16.刻骨铭心1935年的深秋,高秀英来到了扬州江边的十二圩唱戏,合同是连演十天,每天两场。第一天演的是《凤仪亭》,高秀英有一段痛骂奸臣的唱段,引起观众阵阵喝彩。不料却犯了当地一个土匪头子的忌讳,迫于他的淫威,后面只好改唱《玉堂春》。当时高秀英已怀孕40多天,由于连日奔波,第七天日戏演完,高秀英不幸流产了。可是土匪头子却仍要高秀英登台唱夜戏。无奈之下,夫妇俩只好连夜逃离十二圩,在两个热心戏迷甘冒风险的护送下,经过十个小时的奔波,才终于逃到了扬州城。这段经历给高秀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

 

17.进入剧团新中国成立后,维扬戏改称扬剧。1950年10月,高秀英夫妇一同进入了当时设在扬州的苏北实验扬剧团,演员除了他们,还有王秀兰、周小培、卞金山、徐道生、蒋剑锋、蒋剑奎、杭麟童等,正副团长是顾鲁竹、张玉卿,指导员杨少平。苏北实验扬剧团成立时的性质是私营公助,1950年年底后,开始逐步改人、改戏、改制,在性质、分配方式上都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幕表制,改成了剧本制或半剧本制,每天上午,剧团都组织学习和讨论,下午和晚上的演出逐步落实学习成果。为了配合形势,剧团排演了《白毛女》《小女婿》《邗江怒潮》等现代戏和《皇帝与妓女》《史可法》等新编历史剧。

 

18.新的烦恼1953年2月,苏北实验扬剧团上调到南京,以此为基础组建为江苏省扬剧团。这时高玉卿得了较重的肺结核,组织上不同意他进团,只能作为编外人员处理。高秀英虽然进入了省团,但当时她也已经40多岁,当时政策上讲究“戏曲要走新歌剧道路”,她虽然还演一些传统戏里的主角,但重点加工的戏却轮不到她了。不能演戏,让她很是苦恼。

 

19.人大代表1954年,江苏建省后首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扬剧界将产生一名代表。已经在剧团“靠边站”的高秀英本来想都不敢想,没想到当时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的两位领导都坚持人大代表要真正代表人民,一定要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为广大扬剧观众所热爱。当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大红证书送到高秀英的手上时,她百感交集、如在梦中。

 

20.鸿雁传书》 这一年的秋天,在上海举行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经再三斟酌、商量,江苏省扬剧团决定让高秀英改编《王宝钏》里的“鸿雁传书”一折参演。从决定排这出戏到去上海参加会演,只有九天的时间,期间高秀英倒有七天在省人代会上,只有在会议的间隙读词、研究剧本、琢磨角色和唱腔。演出现场,在将近40分钟的演出中,舞台上始终只有王宝钏一个角色,充分展示了高派艺术的魅力,高秀英一举夺魁。从此,这出戏也成为高派乃至扬剧界的经典剧目。

 

21.再次夺魁1957年,江苏省举行首届戏曲会演,高秀英参加。省扬剧团研究再三,根据老艺人提供的幕表戏进行改编整理,创作了《恩仇记》,高秀英再次获得表演一等奖,与她一起凭借该剧获奖的还有扬剧“华派”创始人华素琴以及蒋剑锋,周小培在剧中饰演“反一号”邓炳如。这出戏面世后,被全国十多个剧种、50多个剧团竞相移植上演,在全国戏曲界形成一股“恩”热,至今该剧还是扬剧保留剧目。

 

22.百岁挂帅1958年,江苏省扬剧团演出了改编的历史剧《百岁挂帅》,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戏曲会演。高秀英饰演柴郡主,这个角色是根据高秀英的特点和剧情发展需要新加的,高秀英将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丰满,既端庄华丽,又充分体现了作为天波府主持人的身份:操持内外、井井有条,对上体贴、对下爱护、妯娌间和睦相处。在唱腔方面,她也进行了改进,改变了【堆字大陆板】过去不论唱多少句都是四字一句的格式。该剧后来又拍成了戏曲电影,至今仍是扬剧一出里程碑式的剧目,多次复排。

 

23.晋京演出1959年,《百岁挂帅》等剧进京汇报演出,高秀英饰柴郡主。这出戏在长安剧场、吉祥戏院对外公演,还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多次,其中以在国务院小礼堂演出最为隆重。那天,除了毛主席因临时有外事活动外,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几乎都到了,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坐在了第一排。过几天,省扬剧团在文化部小礼堂演出,周总理特意赶来看戏,并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由于周总理的推荐,《百岁挂帅》又为当时在京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演出,后来叶剑英元帅还特地到南京又看了一场。

 

24.“牛棚”生活1967年的元宵节,十多个“造反”小将闯进了高秀英家抄家,高秀英的证书、全国人大代表证、入党报告底稿等全部被他们拿的拿,撕的撕。一瞬间,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英竟成了“黑老保”,从1967年到1969年秋,她几乎什么劳动都干过,挖阴沟、扫厕所、拖板车……有一次,因为她不肯诬陷别人,竟被罚跪长板凳,因受罚时间太长,她晕了过去,从板凳上一头栽到地上。

 

25.迎来新生“文革”结束后,高秀英迎来了新生。1977年底,江苏省扬剧团恢复上演《百岁挂帅》,饰演柴郡主的是中年演员朱余兰,为辅导她,高秀英每年早上8点就赶到排练厅,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句唱腔、一句唱腔地教她。

 

26.义演筹款1984年,扬剧的故乡扬州,扬州戏校虽然建立起来了,但经费不足,难以维持。这年的秋冬季节,由高秀英牵头,邀请了一批扬剧界的著名演员,带着学员到邗江一带农村义演,那年她已经73岁,却不畏艰辛,天天参加演出,连演21场,还亲自一个乡一个乡地跑赞助,最终为扬州戏校筹集了宝贵的6万元,她自己却累倒了。1991年,面对罕见特大洪水,她不顾八十高寿,毅然率众弟子登台义演,一句“党啊党,请你把心放”,高亢激越,韵味声色依然不减当年,全场为之惊叹,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27.高派弟子1958年,高秀英首次收徒,高秀英的开山弟子就是早已被扬剧观众熟悉并爱戴的扬剧表演艺术家李开敏,后来李开敏将高派艺术发扬光大,其传人中有扬剧王子李政成葛瑞莲等。1960年,高秀英收国家一级演员吴蕙明为徒;1982年,刚从扬州戏校毕业的扬剧新秀祝荣娟拜高秀英为师;2001年,在她九十大寿的喜宴上,高秀英又决然收下了“梅花奖”获得者徐秀芳作关门弟子,传授高派代表剧目《鸿雁传书》。

 

28.缤纷琼苑2013年3月8日晚,为纪念高秀英诞辰一百周年、江苏省扬剧团建团60周年,江苏省演艺集团在省城江南剧院举办“缤纷琼苑竞芳华”高派艺术专场演出。高派艺术传人弟子徐秀芳、祝荣娟、葛瑞莲、袁晓君等纷纷亮相,一展扬剧精髓,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5)
71.4%
踩一下
(2)
28.6%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