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民:红氍毹上日月长
方天
“医生说,你要想唱戏,就要在舌头上剪一刀。你愿意剪吗?”父亲问孙爱民。孙爱民那年12岁,去考扬州艺训班。面试时,医生说她发音不准,有点“绊舌头”,剪一下舌系带就好了。“剪就剪,我不怕,只要能唱戏!”30多年过去了,孙爱民对那一幕依然记忆清晰。
孙爱民爱上扬剧是受母亲的影响,她母亲是个标准的扬剧迷,只要有戏看,再远都赶过去。孙爱民也跟着去看,渐渐地能模仿,背着人时唱上一小段。父母看孙爱民如此爱唱戏,嗓子又脆又甜,长得又好看,俏丽的瓜子脸上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便生出送她学戏的念头。先是省戏校京剧班来扬州招生,主考官是曾经在扬州京剧团工作过的梅兰芳弟子陈正薇。陈正薇见了孙爱民后说,这孩子不错。这句话让孙爱民兴奋了好一阵。也许是跟京剧的缘份不够,也许是她注定要站在扬剧舞台,孙爱民最终未被录取。不久之后,在扬州工作的父亲听说扬剧班招生了,赶紧把女儿带去。从此,孙爱民就跟扬剧结下不解之缘,直到成为今天的著名扬剧演员。
新星初升
孙爱民一直说,她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点拨,也离不开大量的舞台实践。在戏校时,高秀英、周小培等扬剧名家和省京剧团、省昆剧团的老师来教课,孙爱民把《游园惊梦》、《思凡》、《霸王别姬》学得像模像样,扬州传统剧目《百岁挂帅》里的柴郡主、《珍珠塔》里的陈翠娥,《黛玉悲秋》里的黛玉,孙爱民也演得到位传神。孙爱民从小就崇拜李开敏、汪琴两位扬剧名家,从戏校毕业进了扬剧团,她实在想不到,竟然有了与两位名家朝夕相处甚至同台演出的机会。她看到老艺术家们在舞台上,不管大小角色,一律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团里复排《百岁挂帅》,演主角的都是年轻演员,李开敏、汪琴老师反过来给孩子们跑龙套。她深深体会到了老师们所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上世纪90年代,戏曲受歌舞、电视的冲击,演出量急剧下滑,原来带两部戏到一个地方,能演上一个月,后来变成20天,20天又变成半个月、10天、一星期,最后只能演两天。观众也越来越少,走道上都站人的盛况当然一去不返,有时,台上演员竟然比台下观众还多。出于生计考虑,许多演员无奈地告别了剧团,这其中也包括孙爱民的丈夫刘炼。刘炼是汪琴之子,原本是一位优秀的小生演员。当时剧团里许多双职工都选择一个留守,一个转行。孙爱民的婆婆汪琴此时已经退休在家,剧团的人心浮动让她昼夜难安。汪琴想到了要把无戏可唱的演员们聚合起来,让大家继续唱。汪琴请来了镇江扬剧名家姚恭林、金桂芬,组建了汪琴艺术团。作为儿媳的孙爱民,自然成了艺术团的一员,并有了跟老艺术家同台对戏的机会。与汪琴合演“探病得子”,她演汪志贞,汪琴演申大娘,排练场上,婆婆耐心教她如何刻画人物;与姚恭林演“庵堂认母”,她演志贞,姚演儿子元宰,50多岁的儿子20多岁的娘。让孙爱民深受触动的是姚老对待艺术的认真严谨。他们没有专门的排练厅,哪怕客厅都能排戏,而姚老说跪就跪下来。汪琴艺术团演出多,又是与名家同台,孙爱民迅速地成长起来。
声名鹊起
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后,扬剧团的演出任务又多了起来,孙爱民回到团里参加《梁祝》的排演,后来又参加现代戏《布嫂》的演出。孙爱民至今还记得,团里宣布《布嫂》的演职员名单,当报到“布嫂——孙爱民”时,她的脑袋“嗡”的一声,一下子脸上像火烧一般。她没想到的是,这部即将参加省戏剧节汇演的大戏将由她来担纲主角;她紧张的是,从排到演,只有19天时间,便要搬上舞台接受节目审查。让所有人惊喜的是,19天后的首演,《布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省文化厅刘俊鸿副厅长看完之后高兴地夸奖孙爱民演的布嫂是“李开敏的唱腔,汪琴的表演”。专家们都说,原准备来枪毙这部戏的,没想到演这么好。《布嫂》顺利通过节目审查,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孙爱民获得优秀表演奖。此剧后来又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这一出戏,让孙爱民声名鹊起。
此后她塑造的《柔福公主》中韦皇后,《史可法》中史母,《赵五娘》中赵五娘,《挑帘》中的潘金莲等角色,屡获江苏省扬剧节、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红梅奖戏曲大赛专业组金奖等含金量极高的奖项。
孜孜以求
孙爱民拥有很多老年戏迷,他们对她原汁原味的唱腔称赞不已。在唱腔方面,孙爱民确实比较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但她也绝不因循守旧。相反,她常常跟作曲探讨,甚至自己设计唱腔。《布嫂》中有连续的三段词,原来用了相同的曲调,她认为这样不能体现人物的情绪,应该用层层递进的唱腔来烘托,便自己设计了唱腔,作曲也相当认可。
她主演的《赵五娘》用的淮剧剧本,“书房会”一出中,夫妻相见,蔡伯喈问起家乡之事,赵五娘有一段长达160多句的唱段,是淮剧中的经典。开始排演时,有人便担心地问孙爱民,这一大段你怎么唱?就连作曲也束手无策。淮剧是板腔体,句数不限,曲调和唱腔不限,不受格式、四声限制,所以出现百多句的唱段不奇怪。而扬剧是曲牌体,特别讲究唱词的平仄四声和长短句的形式,扬剧的曲调很难与这段唱词相对应。孙爱民与作曲都被难住了。眼看就要排到这一场戏,孙爱民在家苦思冥想,突然想到镇江扬剧名家金桂芬有一出《看灯》,似乎可以借鉴。她当即把这个想法告诉婆婆汪琴,汪琴连连说,你这个思路不错!冒着38度的高温,孙爱民赶到金桂芬家,听取金老师的意见。后来,在金桂芬唱腔的基础上加上扬州特色,最终形成了由满江、梳妆台、滚板、数板、快板、跺板、蝙蝠调、大陆板等组合而成,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唱段。现在,“书房会”已成为孙爱民的金牌唱段,每次演出,观众都会送上十几次掌声。这一唱段也在央视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中亮相。
舞台生涯三十年,孙爱民演过老旦、青衣、闺阁旦、小花旦,甚至武旦,还有反串,角色有老有少,人物有古有今。在胡琴声里演绎着离合悲欢,在红氍毹上忘记了岁月流逝。孙爱民说,这辈子,她只希望能演更多的戏。如果还要再加一个愿望,那就是,每演一部戏都能实现一次突破。
-------------------------------------------------------------
订阅方式:
1、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输入"yangjucn"->或搜索->扬剧->点击关注;
2、打开微信扫一扫如下二维码。
====================================
若您喜欢,可以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分享至朋友圈吧。
感谢您对扬剧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