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小龙套 大手笔

时间:2006-07-09 22:49来源: 作者: 点击:




   在时空的转换上,京剧要灵活许多,这可以说是京剧不同于话剧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固然离不开京剧整体艺术形式的特性,但您不觉得在这一很值得自傲的优长中,京剧龙套的作用也很大吗?
    我想,肯定会有人认为我这个说法有些耸人听闻,甚至撇着嘴看京剧的人还会认为这位是昏着头胡咧咧。咱们还是用实例来证明我这番话不是没道理的吧!
    龙套其实并非是京剧的首创,起码说是承继了昆曲的表现手法,可见这招原本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固有手段。它在戏中多表现群众性的场面和多人的阵容,有着流动、写意、渲染等作用。而且,龙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性,比如:数目上和队列上的对称性;甭管是“一堂”还是“多堂”,都是以偶数出现的;龙套的身份也是不固定和灵活的,正所谓“装龙是龙、装狗是狗”,忽而是正义之师,忽而是番兵敌酋,忽而是行路,忽而是助威,忽而是一往无敌,忽而是溃不成军,总之龙套的身份完全根据剧情的需要来确定,再没这么灵活随意的了。
    当然,追本溯源龙套恐怕并不会一开始就是如此的手笔非凡。从许多龙套的来历看,大概与表演上的“起霸”等一样,也必是由一些剧目中表现群体无名角色的成功创造而约定俗成为众人皆尊的定律。从这些特点上看,京剧的龙套倒与近现代风行世界的符号学有着异曲同工的高妙;它们都是规律的升华,并体现着睿智的光芒,且具有广泛和权威性的认同魅力。不同的是京剧的龙套在创造和体现中更具有生命感。
    在早先,龙套不同行动的行进节奏,不但伴着确定、合适的京剧锣鼓经,而且还有着固定的曲牌。而这许多曲牌光听听它们的曲名就够提神儿的了——踏着[朝天子]出场的龙套别说肯定能凸显帝王的威仪;踩着[小开门]的龙套为皇后娘娘等人物的出场铺垫恐怕是很合适的;没有[水龙吟]的相伴,龙套焉能烘托出诸葛亮和曹操出场的气概、蕴藉。这些都是牌子,都是不唱曲的。再早,还有许多唱“大字”(有唱词)的龙套边唱边行进的曲牌,如[泣颜回]、[出队子]、[风入松]等,尽管今天舞台上的龙套早将它抛到脑后,但那“起群雄云绕夸争斗”、“深山复至捣空巢”等的曲词意境就绝对令人在想象中可以感受到一队队龙套在疾徐行进中的气势够多么悠长、沧桑了。
    对于京剧龙套的种种奥妙,实在有太多的说道,可惜的是在以往大家都将名角奉为神明的旧时,大概是它太属边边沿沿,甚至在家院、报子等“梢干零碎”之后,因此很难有人真正将它正眼看待。倒是许多的文人在对联中多次提起龙套的高明,写下了诸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等的名联,别说,还真写出了龙套的神奇与气概。
    无独有偶,在很长的时间内往往是戏班外的人对龙套折服不已,而许多吃戏饭的主儿,要么熟视无睹,要么还自惭形秽呢。局外人中最对龙套五体投地的是真正的话剧大导演焦菊隐(可惜焦氏胆儿太小,不敢自称“大导儿”,加上那时吹喇叭抬轿子的人也不够胆大),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尝试着将京剧中龙套的手法化用到话剧的剧情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又透着熨帖。再说咱自己人对龙套的态度,熟视无睹者无可厚非,可自渐形秽的主儿就有些令人可气了。特别是近年的一些越是唱戏的出身的主儿,一旦当了导演,倒反而将龙套等京剧固有的艺术表现方法弃之如敝屣,在戏中非得叠床架屋般地用上许多的大队人马,而惟恐让人看出自己的戏曲本色;可惜实际的效果并不一定好。
    其实,我倒觉得这些抛弃龙套的主大可不必。实际证明,京剧的许多手段且不说它在审美上的价值多大,单就是艺术表现力来说就有着话剧难比的优长。我们只拎出个小小的龙套就能让我们的戏剧时空横跨万里,剧中的人众浓缩数人,战争的惨烈点到为止,这些不比因为舞台空间和写实手法的束缚,只能将戏剧情景放在一天之中同一地点的“四堵墙”中挖空心思地展示主动、自由得多吗?我们何必放着没有束缚的福不享,而非要戴上人家的本想丢掉的“镣铐”抖机灵呢?
    看来,小小的龙套,可是体现着很大的手笔啊!其实,龙套只是个例子,京剧中像它、甚至比它奇妙的手法还多着呢!不信,咱们单独组织回龙套表演大会,我想当您看到一队队龙套阵容齐整地以“倒脱靴”、“二龙出水”上场,用“龙摆尾”、“钻烟筒”回归的阵势,一定会对您产生艺术吸引力的。

(责任编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