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关于扬州戏曲传承发展的几点看法

时间:2006-10-01 01:14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黄茂根 点击:




关于扬州戏曲传承发展的几点看法

民革邗江支部 黄茂根

扬州戏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是扬州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储存了扬州人民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也反映了扬州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保留扬州文化特质和原生态状况,既是扬州地域文化的见证,也是文化创作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发展扬州传统戏曲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扬州是戏曲大市。京剧、扬剧、曲艺、木偶等在扬州都有悠久的历史。党和政府历来对扬州戏曲都十分重视,从政策扶持、经济支助,到人才培养无不体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扬州的文艺工作者不孚众望,频频出戏、出人。仅2004年就获得两项国家级大奖。扬剧青年演员李政成荣获第二十一届戏剧梅花奖,为扬州人民争了光,为扬剧事业添了彩。评话艺术家惠兆龙先生也荣获全国牡丹奖殊荣。木偶剧团的《琼花仙子》获中国戏曲文华新剧目奖。《三个和尚新传》获全国金狮金奖等。

文化的繁荣与地方的经济繁荣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扬州戏曲繁荣的背后是靠地方经济实力支撑的,也靠扬州的党政领导支持的。反过来,扬州戏曲也是直接为扬州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我市的文艺团体在招待中外国家元首、党政要员、出国访问、经贸活动等重大活动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是扬州的金字招牌、扬州的名片;它们也是扬州古代文化的活见证,现代文明的宣传员和倡导者。扬州戏曲是扬州人的精神寄托,是海内外扬州人寻根的线索。扬州人离不开自己本土戏曲。保护、传承、发展扬州戏曲,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

然而,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还面临着种种困难,甚至可以说是危机。

1演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演员的实际收入与他们应得的工资悬殊较大,一般只有60%左右。他们的人生价值、艺术价值和个人的经济价值都很难得到体现。演员,是一个特殊职业。每天练功,体能消耗大;流动性强,生活开支大;远离家庭,既不能照应老人,也不能辅导子女,精神压力大;经济拮据,家庭负担重,生活困难大。为了事业,为了艺术,他们在短期内尚能忍耐,长此下去,恐难坚持。近几年扬州戏校招生困难,就反映了社会对演员目前生活状况的担忧,不愿送子女进戏校学戏。演员的现实问题不解决,扬州戏曲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绝境,现有演员也很难安心工作。

2演出阵地缩小,青年观众丧失。扬剧和扬州曲艺都发源于扬州,为扬州人喜闻乐见。过去,扬州有大舞台、红旗剧场、大众剧场、便益门剧场、大光明剧场、治淮礼堂等,都曾是扬剧演出场所,其中不少剧场现在都已拆除或移作他用;有一定规模的,能演戏的扬州大剧院、友好会馆、工人文化宫都团场租费太高,剧团租用不起,许多优秀节目无法上演,普通百姓无缘欣赏家乡戏剧,致使扬剧久违观众。其次,扬州媒体对扬州戏曲宣传报导不力。《扬州电视报》出版900期了,未见过一次有播出扬剧栏目的报导。扬州人既没有机会进剧场,电视里又不播放扬剧,如此十六、七年,扬剧冷落了一代人,难怪年轻的扬州人不了解扬剧。爱好扬剧、会唱扬剧的人越来越少,中老年扬剧爱好者甚至被青年人鄙视为“老土”。看来,要不了十年,扬剧扎根的基础就会丧失了。

3后继无人,剧种面临消失。演员流失、演出场地缩小、剧团机制乏力、戏校招生困难等因素,势必造成剧种自然消失。扬州以前有十多个扬剧团,现在全省也只剩六家剧团,能上演大型节目的,只有扬州市扬剧团一家了,但也朝不保夕。面对严峻的形势,市扬剧团是保?是放?是去?是留?这将面临扬州人民的选择,更有待于政府的抉择。如果让近百年的地方剧种消失在经济繁荣、太平盛世的今天,我们将愧对祖先。

历史的责任感迫使我们考虑扬州戏曲的出路何在?改革,能否为扬州戏曲带来春天?

1解决剧团的定位问题。地方戏曲源于地方,是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是公益性的。苏州、淮安都把剧团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我认为这样有利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戏曲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政府的扶持,是剧种生存的关键。身怀技艺的戏曲艺人是剧种的灵魂,留住了“人”就留住了剧种,当前是解决剧团实际问题的时候了,剧团应该走向市场,增强活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能坐着“等、靠、要”,但他们没有自己的实验剧场(苏州和淮安每团都有自己的剧场),开发新剧目又缺乏启动资金,连扬州曲艺团的团址还是花钱租来的,在这种条件下,要他们自食其力是有一定困难的。为挽救一个剧种,本人建议:治淮礼堂是文化局公产,暂时可无偿划拨给市扬剧团管理、使用,其他剧团亦可低租费使用,以解决演出场地矛盾。从长远角度考虑,政府要多建一些公益性演出场馆,既可丰富扬州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为剧团创收增添一条渠道。

2解决场地问题。扬州曲艺团办公条件极其艰苦,惠兆龙先生的工作室就建在三楼的阁楼上,形同“鸽子窝”。演出场地阴暗潮湿、空气污浊,每年还要上交大笔房租。建议在教场改造中,由政府资助一处宽敞、雅致的团址和宁静、舒适的剧场。集曲艺历史博物馆和“现实博物馆”于一身,借此弘扬扬州曲艺文化。

3建立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的、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合力打造扬州戏曲品牌。从历史角度看,剧团以老中青三代人搭配较为合理。中青年是剧团大梁,肩挑两头──养老、辅小。有造诣的老艺术家要起传帮带的作用,刚进团的学员则要拜师学艺,继承、发扬不同流派特色,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兼收并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绝活,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本剧种品牌。

剧团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建立民主测评体系,做到机会均等,不排斥异己,不能搞一花独放!

4鼓励剧本创作,努力打造艺术精品。剧本是一剧之本,一部构思独特、思想性强、妙趣横生的剧本,不仅可以出戏,还可以出“人”,一部戏救活一个剧团的例子,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剧本要量体裁衣,要适应不同剧场,要适合本团规模和自身财力,背离了这些条件,新戏就无法长期演下去,只能成为轰动一时的“广告”,既劳民伤财,也不能为剧团创造效益。

5加大宣传力度。电视媒体要设立地方戏曲专栏,定时播放不同剧目,适应扬州人民对地方戏曲的需求。扬剧和扬州曲艺是扬州人离不开的精神食粮,也是扬州人娱乐消遣的方式之一。虽然,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爱好和各自的欣赏品位,但浓浓的乡音乡情却能拉近不同地域的扬州人的距离。同时,也能培养一批热爱扬州戏曲的青年观众,为扬州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6演出团体与旅游景点联姻。苏南、上海、浙江的历史文化名镇的景点,都有评弹、越剧、皮影戏、地方剧的表演,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扬州文化毫不逊色,扬州评话、扬剧、木偶,都能展示扬州的地方特色文化。扬州不妨借鉴这些成功做法,增加景点的艺术舞台,增添景点的文化氛围,这种做法能让外地游客感受扬州的文化媚力,让景美、人美、艺术美三者合一,剧团又能从中获得一份收益,此乃一举多得。

扬州戏曲有这样辉煌的历史,造就了那个时代的市井繁华;今天在市政府要把扬州打造成文化大市的大背景下,扬州戏曲定能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5)
71.4%
踩一下
(2)
28.6%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