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母校,一首不老的歌____写在江苏省校剧学校50华诞之际

时间:2006-11-21 12:12来源: 作者: 点击:




 

母校,一首不老的歌

写在江苏省校剧学校50华诞之际

母校50岁了,说她老了,她正值风华岁月,生机满溢;说她年青,她己是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在我的心中,母校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50年的历史在歌声中淌过,流进了莘莘学子的血液,融入了江苏戏剧的大潮。无论低吟浅唱,或是放声高歌,那旋律时时缭绕在当年学生的耳边,那节奏每每伴随着如今戏者的脚步。要说感恩,语言显得苍白;要言庆贺,文字似乎乏力。百般情思集于音符,还是套用一首现成的歌词吧,那就是:“我爱你,母校”!

1973年的那个秋天,有1410多岁的男孩女孩,离开父母兄弟,离开古城扬州,来到金陵旧都,开始学习扬剧。那帮孩子中有我,就是那个年纪最小、个头最矮、说话最老的“小大人”。当时我们被称作:南京艺术学院中专部扬剧班。戏校的编制恢复以后,我们成了扬剧专业的第一批学员。儿时的我,就此与戏剧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学戏的过程是枯燥的。每天,最怕听的是叫起床的电铃声,最怕进的是宽敞的练功房,最怕吃的是老菜叶煮的大锅烂面条。然而,学生的生活是幸福的,教艺授业的是江苏戏剧界的精英,呵护成长的是如父如母的老师,朝夕相处的是亲如兄妹的同乡。

记得那时“文革”尚未完全结束,古装戏是不能演也是不能学的。除了几个今天被称作“红色经典”的样板戏外,无戏可学。校领导老师们打破剧种界限,着重抓了戏剧传统基本功的训练。当时,这被叫作“京体舞三结合”。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京剧、体操、舞蹈相结合,而是在校的所有表演专业的学生,统一由京剧老师教武功,昆剧老师教身段,歌剧老师教发声。唱腔则由各剧种的老师分别传授。今天看来,这种教学方法是有可取之处的,集众家之长,为各家所用,促进了各剧种之间的交流与促进。也让各个剧种的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当时,学校编排了一个好像叫《大渡河》节目,说的是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事,实际上是我们三个戏曲班和舞蹈班学员的武功表演。这个节目经常参加去工矿、院校和部队的慰问演出,还参加过接待外宾。每次演出,我们都开心得像过年似的,脸上涂得红一块白一块的,个个美得不行。从上车到后台,叽叽喳喳像鸭子吵塘,不被老师大声训斥几次是绝对安稳不下来的。上得台去,几十个男孩女孩穿着并不十分合体的红军军装,非常认真而且比较专业地翻滚腾挪。这样的场景即便在今天的舞台上呈现,也会引来掌声如潮,更何况是在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当年呢!

扬剧班首先要学的是扬剧。我们是幸运的,因为那个年代舞台演出少,华素琴、蒋剑峰、任桂香、李虹等十多位扬剧前辈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我们这批娃娃兵身上。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口传身授,循循善诱。正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把我们一步一步地引进了扬剧艺术的天地。当今天重新检索往事时,眼前又浮现出当年一张张英姿勃发的脸庞,耳边飘来他们讲课传艺的声音。如果历史可以复制,我真想重回母校,重返课堂,再听听老师们的教诲,无论是轻声细语还是严厉责备,对于今天的扬剧人,己是万金不换的珍藏了。

记得我那时还没有变声,演与唱都不开窍,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倒数靠前。唱念课中有一段《杜鹃山》中柯湘的唱段,高音怎么也唱上不去。华素琴老师不止一次为我“开小灶”,甚至一大清早赶来学校辅导我练声。前后大概用了半年时间,终于把那个高音“抽”上去了。老师高兴得笑靨如花,给我的唱念课打了个“优秀”。正是这个得来不易的第一个“优秀”,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给了攀登艺术高峰的动力。我在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后,有位记者问我师承何门?我非常自豪地回答他:我是江苏省戏剧学校的学生,当时学校的老师都是我的老师。

我和我的同窗们大都来自扬州的“小红花”。用“同窗”来形容我和这帮兄弟姐妹的关系似乎还不全面,准确说应是:“一起长大的”。五年学艺,五年同行,没有功名利禄的逐力,没有油盐酱醋的尘扰,有的不过是对未来懵懵懂懂的向往和彼此间不加设防的率真。那是我人生中可忆而不可及的似水年华。可以告慰母校的是,到如今我们同学中大都还坚守着扬剧阵地,看望着这份老祖宗留下的家业;有的虽己离开舞台,从事的仍然是与戏曲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有的从舞台到银幕到荧幕,塑造了众多与戏曲有关的人物;有的虽然早就转业到其它部门工作,提起母校和同学,仍然还有想问想说的话题。

前不久,看了昆剧《桃花扇》。母校培养的又一批昆曲新人,唱腔表演可圈可点,整体阵容美伦美奂。令我激动,招我羡慕,引我深省。剧种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人才,人才是靠戏校培养和输送的。扬剧又有十多年没有招生了,我团最年轻的演职人员也己为人父母。我曾在多次会议和多种场合唠叨过:培养艺术人才需要周期,再不招生就会出现人才断档的局面。借母校庆祝华诞喜庆春风,再次提请我们的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无论是从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还是为了满足喜欢扬剧的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能关心一下扬剧接班人的问题。为了扬剧的明天,我愿意暂别舞台,回到母校,拿起教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把自己在母校学习所得和演出实践所悟,完完本本地传给我们的后人,让“大陆板”又一次回荡在母校的上空。

扬剧,一段未了的情。

母校,一首不老的歌!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